包邮区供暖,能让徐州更快进入万亿俱乐部吗?
每个人的家乡,都需要一座大城市来凝聚。
全文5877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文|陈俊一 马渭淞
编辑|杨永平
题图|123rf
编者按
城市是经济的承载,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居所。在新经济发展之下,原有的城市格局正悄悄发生变化。在更多的区域内,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合纵连横,客流、钱流、资源流重新汇聚,新的产业高地、新的核心商圈、更多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形成,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年轻人的视野早已不限于四座一线城市,亿欧开启产业城市系列选题,在城市关注逻辑上也是选取一线城市之外的更多二三线城市,探讨在产业新布局、资本新关注背后,哪座城市能通过产业凝聚区域内更多人口形成某种向心力,能吸引更多区域外资源,能在广袤的城市群中放射出自己独到的光芒。
每一条大江大河,一般都能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比如在长江上中下游,如果要找出三座代表性的城市,一定会是: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南京。
但在淮河流域的上中下游,要找出三座代表性城市,可能就不太容易。
淮河上游是河南经济较为落后的“黄淮四市”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商丘总人口近800万,而信阳离淮河干流最近,可以说是淮河上游干流最大城市。
淮河中游流经皖北,也是安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阜阳和蚌埠也一直对谁是皖北老大哥彼此不服气,阜阳人口过千万,是京九铁路上的重要枢纽;蚌埠既是“蚌埠住了”的“本梗”,更是南北交通干线京沪高铁上的重镇,车牌号“皖C”在皖北也是排名最前。
淮河下游流经苏北,在江苏省内也属于相对落后地区,但在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范围内则属于核心区域。论地理位置淮安是淮河下游的中心城市,但论城市中心度,徐州在苏北才是首屈一指。
据统计,淮河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²,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也居全国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数据来源:水利部官网,2014年9月)。
淮河这条资源并不富余的河流,穿过的地区尽是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各自的相对落后区域,但却哺育了最密集的人口。在人口越来越成为最重要财富的当下,淮河流域未来有没有可能在经济上逆袭呢?
本期城市探索,亿欧先关注淮河下游的代表性城市之一——徐州。
图源:123rf
包邮区还能供暖:徐州的工业底色
“小雪”刚过,寒冬之中,南方人往往羡慕北方有暖气,北方人往往也会羡慕南方“包邮区”的物流之快,而徐州却是包邮区中少数拥有暖气的城市。
徐州话惯变第一声为第三声,这是中原官话的特征;但徐州又位于江苏这个南方省份。徐州到底算南方还是北方,恐怕徐州人自己都未必说得清。
不过,我国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南北方之间的供暖线,却有着严格的标准——累年日平均气温低于等于5℃的天数大于等于90天。本来,按照这一标准,基本上秦岭淮河线以北都属于供暖区,徐州也属于需要供暖的北方。但由于资源、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限制,这一供暖线并没有严格执行,很多符合标准的地方并没有市政集中供暖,比如皖北。
徐州最初也不是集中供暖城市,但由于煤炭资源丰富,煤电厂、工矿企业众多,很多单位都会有小范围的供暖。
比如1978年迁至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隶属于当时的煤炭部,迁到徐州之后就自烧锅炉取暖。还有华东输油管理局、大屯煤电等许多管辖权不属于徐州本地的部门、企业都会自烧锅炉。
随着徐州经济发展,除了单位供暖,市政工程配套集中供暖的小区也越来越多,2015年12月,《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在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获得批准,成为江苏首个以地方性法规规范集中供热的城市,徐州人的“暖气自由”,也正式被写入了法规中。
从分散式的小规模供暖,到走向大规模集中供暖,背后也反映了徐州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底色。
作为老工业基地,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和省在徐州重点布局煤炭、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徐州也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用三个百分比概括了徐州这一时间段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徐州年均煤炭开采量在2000万吨以上,曾有大小煤矿300余座。鼎盛时期,徐州为江苏全省贡献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40%以上的钢铁建材”。
题图:123rf
煤炭、电力、钢铁等能源资源、高耗能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会有足够的余热供给,一般来说电力行业供热潜力最大,钢铁、化工等行业次之,但由于工业企业距离市区较远,限于传输条件余热资源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徐州不仅有着大量高耗能行业,而且工业区和市区的距离也并不算远。20世纪50年代之后,徐州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方针下,成为一座能源重工业城市。据统计,从1974年到1979年,徐州建成区用地共增加了503.87公顷,其中工业用地增加了192.2公顷,占总增加用地的38.14%,且工业用地多为机械和能源工业为主的用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相互交叉。这种不太符合生态规划原理的虽然给居民造成了较多的噪音、空气污染,但也为能源工业为部分居民提供余热供暖提供了条件。
供暖只是副产品,重工业底色留给徐州的,既是第二产业的高占比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对不足,也是大量采煤塌陷区、采石宕口等工矿废弃地,据统计,目前徐州的工矿废弃地占徐州市总面积达1.2%,到2011年,徐州更是被列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
但资源枯竭后的徐州,最近十年却是发展结构、发展质量大变化的十年。
2010年徐州GDP达2942.14亿元,占江苏省的7.10%,位居江苏第七;2020年,徐州市GDP增长到7319.77亿元,占江苏省的7.12%,位居江苏第六,进步了一位。
在全国范围内对比,2020年徐州的GDP也位居全国27位,超越沈阳、哈尔滨、长春、南昌等大省省会。
在竞争激烈的江苏省内GDP排位赛中,能够保持经济总量占比稳定的同时排名上升一位,其实是非常难得的成绩。因为徐州之前的江苏城市,如南京、苏州等,各个都是经济强市,最近十年依然在领先的位置上继续抢跑,稍有不慎,城市就会退步。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这个老大对周边的皖北、鲁南城市一直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徽淮北的杜集区段园镇,距离徐州地铁1号线路窝站最近仅有4公里。徐州对淮北的向心力,也许都超过了合肥。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徐州,现在同样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报道,徐州对成片的采煤塌陷区、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比如徐州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就被改造成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徐州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6%,人均公园绿地17平方米。云龙湖、潘安湖都已经成为徐州的网红打卡点。
已经拥有11家上市公司的徐州,同样在文化建设上也当仁不让。在一项2020年全国新开书店数量城市排名中,徐州以273家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和西安。
徐州是如何从一座重工业城市,转型为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并成为江苏下一个“万亿俱乐部”种子选手?
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一座爱读书、更多书店能够延续的城市,这种书香气肯定也有一部分转化为了生产力。
产业转型+工业数字化
江苏下一个万亿GDP城市?
以徐州为中心包含连云港部分地区为主体的中原官话文化圈,与苏中南地区的江淮方言,以及苏南吴方言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国GDP第二大省江苏省。然而,江苏省内,苏南苏北较为明显的经济、文化、方言差异,也让众多网友将“内斗省”的名号赋予了这一地区。
与东北“三省皆为同乡”、东北人在外都会自称“东北人”而不会刻意进一步区分的习惯不同,江苏人在外介绍家乡,一般都不会自称“江苏人”,而是一定要细化到市甚至县区。在如此细分之下,苏南苏北之间的差异被进一步放大,苏北“豪爽大气”但经济不够发达,苏南“婉约精致”但发达堪比欧洲更是成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
苏北城市的经济发展,真的就如刻板印象中那般明显落后于更靠近魔都上海的苏南地区吗?
其实不然,如今的苏北早已蜕变。苏北五座城市全都入列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其中作为龙头的徐州,似乎还有着更大的“野心”。
据徐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徐州GDP达到73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在江苏省各个城市的GDP排名中位居第六,与第五名常州是两个最接近万亿GDP的江苏城市之一。
而从总GDP构成来看,在2020年,徐州第一产业增加值718.68亿元,占总GDP的9.82%;第二产业增加值2931.61亿元,占比为40.05%;而第三产业增加值3669.48亿元,占比为50.13%。
在产业结构上,尽管不同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但我国万亿级城市都有着“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的特点。苏州、无锡和佛山等万亿GDP城市,都是工业先强、服务业在强势工业基础后富的案例。
而徐州作为与苏州、无锡同属江苏省的城市也同样具有这一“地利”。徐州本身已经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在强势工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更加紧实,在成为“万亿俱乐部”的发展之路上避免脱实向虚。
作为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工业在带来经济红利的同时,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对徐州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损伤。“出门牵狗不见狗,狗叫才能继续往前走”也成为徐州当地居民对于雾霾污染的一句调侃。
面对徐州重工业老底子带来的污染,在2008年,江苏出台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意见》,徐州这座老工业城市开始“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进行产业转型。在转型过程当中,徐州对结构单一,污染排放量大的基础工业开始逐步淘汰,近400家煤矿等企业关停转让,并对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进行布局优化、转型升级。
改造传统工业只是徐州第二产业向前迈出的第一步,以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为主导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徐州工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以徐州龙头企业徐工集团为例,早在2014年该公司便开始了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并为了支撑徐工整体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而成立了子公司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徐工信息”),从第二产业进军IT服务业。
图源:徐工信息
从2015年开始,徐工信息陆续为徐工集团提供了配件协同管理平台、卧加智能柔性产线、车联网以及智能上下料等数字化改革方案。其中,受配件协同管理平台技术的加持,徐工集团库存准确性提高了99%;卧加智能柔性产线为徐工的一线工人节约90%的劳动强度。
受惠于新技术的加持,在2021年11月12日英国KHL发布的2020年ICM20“全球最大起重机制造商”排名中,徐工集团凭借56.6亿美元的销售额从去年的全球第四成跃升为第一,成为全球起重机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徐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5年,徐州GDP超过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收入均超过1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50%。” 进入“万亿俱乐部”,正是徐州的“野心”。
亿欧《2020工业互联网研究报告》指出,新的技术与生产力,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供重要助力。在徐州进军“万亿俱乐部”的目标中,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近千万人口,就是徐州最大的底气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城市,往往看重产业规模甚于人口规模,看重产业结构甚于人口结构。但除了工业的发展,人口的结构也是一座城市是否能够持续繁荣的重要因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普通地级市中,只有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分别是苏州、临沂和东莞。苏州和东莞的产业发达,为众人所熟知,临沂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则要小很多。其实,临沂作为北方“物流之都”,从山东省内“四塞之固,舟车不通”的落后一跃而成拥有商贸物流业等支柱性、代表性产业的城市,也有着别样的发达。
只要有千万级别的人口,经济规模、代表产业肯定能够搞上去。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徐州全市常住人口共908.38万人,排行江苏第三。与2010年的857.72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超5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8%,扭转了上一个十年(2000-2010年)的人口负增长达到-0.38%的年平均增长率。
正如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所表述的,“人口增加一般以增加率以上的高比率引起集合的能率提高和由此引来人口增加与产业组织发达,获得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如果城市总人口能够突破1000万,那么该城市一定会比其他同级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更多的人口规模,也意味着城市基本盘子更稳,也才有基础尝试多元化的产业探索。
比如徐州在特色小镇建设上,邳州市港上镇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树交易市场,邳州大约占据了国内银杏苗木销售80%左右的市场;铜山区马坡镇成为年产玻璃瓶几十亿只的全国第五大玻璃品产业园等。
据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研究团队对2865个县市(区)的研究,中国已经有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
近三成地级市、近四成县区的人口在收缩,在更多的城市正在成为收缩型城市之时,徐州能够维持城市人口规模不变且保持增长,在城市竞争中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七普数据中,徐州还有一个数据变化非常大——与2010年六普相比,徐州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12.85万人,增长129.90%。9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100多万人户分离人口,意味着徐州正在从一个更加安逸、本地化的城市,成为一个流动型、区域中心型城市。
徐州往北走就是枣庄,往西是安徽的淮北、宿州,甚至于淮北等地到徐州市区的时间,比徐州下辖的一些县到徐州市区还要快。
今年10月,徐州与淮北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徐州又与宿州签订《深化徐宿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协议》《徐宿企业开办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在淮海经济区,徐州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吸引力与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据报道,在医疗资源上,徐州医院门诊人数中40%来自省外,在消费吸引力上,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0%。
在经济区影响力超越行政区的限制下,淮海经济区一亿多人口就是支撑徐州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往往也会伴随着城市能级越高房价也越高的现象。这几年,也有很多年轻人抱怨徐州房价越来越高。徐州正在努力从一个普通的二线城市发展成强二线甚至进入“万亿俱乐部”,离不开人才涌入也离不开产业引入。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房价水平与城市经济地位相匹配,又能“得广厦千万间”满足年轻人的居住需求,不仅是对徐州,也是对所有二线城市的考验。
本文由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