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对比,避免极端
共 1000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1-06-25 07:08
你好,我是林骥。
有一次,我去买一部手机,看到有三种不同的配置,价格分别是 4799 元、5299 元和 6099 元,最后我选择了 5299 元这一款。
这个选择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商业逻辑,叫做「价格锚点」。
价格锚点,是 1992 年一个叫托奥斯基的人提出来的。他认为,当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不确定的时候,会用下面 2 个原则来判断价格是否合适:
(1)权衡对比
(2)避免极端
我当时在买手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权衡对比配置与价格之后,做出了一个避免极端的选择,因为低配版的存储容量不够用,而高配版的性价比不高,我觉得中配版刚好合适。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锚定效应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说,去商场买一件衣服,上面挂了一个建议零售价 698 元,然后划掉原来的标价,再写一个优惠价 398 元,这样让人觉得很划算。
再比如说,有人推销一款榨汁机的文案:
现在市面上口碑不错的榨汁机,最起码都要 500 元以上,但这款的价格真的非常亲民,只需要 298 元。
这个价钱,就是在外面喝十几杯果汁的价格(还不一定是真果汁),却可以让你一年到头,天天喝自己鲜榨的果汁,口味也可以随意搭配。
很多人看完就觉得:哇哦~只要不到 6 折的价格!似乎自己占了个大便宜,从而很愉快地下了单,这就是价格锚点带来的威力。
人的感受都是相对的,通过设定、改变或移除心中的参照物,可以影响人的评价体系。
「价格锚点」的背后,是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体现了数据分析的对比思维。
如果把「价格锚点」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你有什么启发?
带给我的启发有两点:
(1)要多学习一些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避免被一些黑心的商家忽悠。
(2)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要合理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洞察商业背后的思维逻辑,从而提出更好的分析建议,放大自己的价值。
相关文章:失去的痛苦 ≈ 得到的快乐 * 2.5
关注林骥,更多干货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