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感悟:关于恋爱择偶的几点直击心灵深处的认知

共 9589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1-02-15 15:25

今年年三十中午吃饭时,老爸突然说给我安排了一场相亲,我 😲。。。

真的是 生活艰难,落魄少年,被迫营业。

相亲就是认识一个人,还是要聊聊和接触了才能知道是否合适,比如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合得来,并没什么特别的。

如果身边有比较了解并觉得比较合适的人,选择身边的人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了解一个陌生人是否合适,是很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事情。

今年回家,倒是从别人的相亲过程中,发现了几点很重要的认知。

昨晚猫哥思如泉涌,又很有表达欲,所以还是想写下这篇文章,给读者一点启发。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奉行的就是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大自然法则,没有丝毫例外。

情侣的选择也同样在用这个法则,试问一下自己 在选取对象的时候,是不是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优秀或者同等条件的人,就算不符合这个法则,早早找到的对象都是那些不是很差的人。反正我是,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是这个思想。

一般是相对于自己来说,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优秀或者同等条件的人,是个高价值的人。

高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一切向好的价值。

大概是以下三类:

  • 生存价值:社会地位,收入、房、车等等与物质相关的
  • 繁衍价值:身高,长相,体格等等与身体相关的
  • 情绪价值:情绪能量,知识储备,性格,抗干扰能力,带动他人的能力等等与情绪精神相关的

先说明一下,优质的对象一般是指具备高价值的人。

绝大部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同龄的优质的对象一般都被人选择了,或者他(她)已经选择了同样优质的对象了。

所以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年龄越大,同龄留下的优质对象就越少,被留下的绝大部分都是不那么优质的,或者说某些方面是不尽人意的(一般都是 身材、样貌、学历、经济、风趣幽默、各种软能力等,总有某一项或者几项真的很差,让人不能接受的)。这个情况也是从大概率上来说的,说的是中位数的情况。

猫哥回想了一下,无论是读书时代、工作后的这几年里、就连村里面,这个现象都存在。

读书时代,漂亮女生、帅气的男生、或者成绩好的人 都有很多人追,而且已经有了对象了。

工作后的几年里面,身边的实习生,正职,条件优质也同样选择好了对象。

而那些还没对象的,一般来说条件都不优质,这里面只能指大概率是这个情况,当然有些是不着急找对象、或者还在找优质对象的同样优质的人还单着,只不过是极少数了。

身边的某位亲人的朋友,今年 29 了,这几年相亲了 10 来个,10 个里面,达到同等条件的只有那么一两个,其余的 8 个条件都不怎么样;

还有另外一个亲人的朋友,也是 29 岁了,条件是很不错的,这几年相亲了 30 来个了,最后都没成。

我猜那些相亲的对象不怎么样,我让这位亲人特意问了一下那位朋友,那些相亲的对象的质量怎么样,得到的回答也果真和我猜想的一样。

也印证了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同龄留下的优质对象就越少,被留下的绝大部分都是不那么优质的,或者说某些方面是不尽人意的

向上向下

目前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男生会倾向于选择同龄或者比自己年龄小几岁的女生做为对象,而女生会倾向于选择同龄或者比自己大几岁的男生做为对象,注意这里说的绝大多数,是个概率问题,而且是大概率是这种情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猫哥觉得,很大原因是:因为同龄来说,男生一般比女生的思想晚成熟,而女生一般想找成熟稳重一点的男生,而男生想找年轻漂亮的女生。

  • 向上:指的是对象是高价值的
  • 向下:指的是对象的价值是比自己低的

根据前面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法则,年龄越大,身边留下的单身的人,一般来说都是不优质的,而且年龄越大,一般来说就更不优质,都是被挑剩下的

虽然有一些条件优质的人是自愿留下的,但是如果还要找同样优质的对象的话,就会很难,因为条件优质的人一般不会被留下,所以就又造成另外一个现象:留下的优质的人会更加难找到或者一直找不到高价值的人(也就是平时大家说的合适的对象),也就是向上取不到

如果你是那个留下的优质的人,那就赶紧找那个属于你的另外一个优质条件的人,不然再拖下去,能选择的对象只会更少,甚至没有得选择,那就只能向下取了!

你选择别人,别人选择你,都是互相选择的结果。

而且目前中国社会的世俗眼光,大部分人(特别是父辈)对年龄大的男生和女生都存在很多偏见,只不过对男生好像少一点。

事业 VS 爱情

钱是可以解决很多社会及家庭问题的,因为 物质是最重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先挣钱,想先财富自由,关于对财富自由的认知,可以看看我写的那篇 用钱生钱,谈谈我对财富自由的理解,自认为写的真的很不错。

钱财可以在往后的时间里挣到,但是优质的对象一旦错过了,就真的是没了,因为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同龄状态下,留下的对象的质量就越差,结婚生子什么的可以不着急,但是找到合适的对象要抓紧。

而且我发现高价值的人,事业和爱情真的两不误,事业和爱情并不是互斥的。

成家立业,现在觉得先成家后立业还是有一点道理的,先找到优质的对象成家,再和优质的对象一起打拼,打造属于你们共同的家,这样的关系可能更稳固,更长久。

前几年,猫哥一直想挣钱,一直想财富自由,对找对象这件事情并不是十分上心,觉得随缘就好,缘份到了就找到了,现在觉得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就算自己有钱了,财富自由了,自己变成了优质对象了,但是没有了优质的对象可以选择,那也就成了人生的一大难题了。

一旦错过了该谈恋爱与结婚的年龄,可能就会一直错过了。

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

爱情的逻辑认知

谈恋爱也是要调动智商、情商,考验个人能力的呀!可惜大多数人都太不重视了,得过且过。能谈好恋爱的人,一定是情商智商双高的人。

很多人以为自己会谈恋爱的,其实不是,很多事情没经历过,很多知识、认知、道理都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所以过年这几天,猫哥也没干啥事,就看了几本关于恋爱与爱情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叫 《爱情的逻辑:破除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微信读书 APP 上能找到,猫哥看完后,觉得这是很棒的一本书,把爱情逻辑与认知讲得很通透,能给 5 星评分。

其中还看了一本极客时间上新出的一本书,叫《恋爱必修课》,这本书内容不多,也还没更完,不过猫哥觉得很不错,写的很接地气,也很受用,能给 5 星评分。

这几天猫哥还记录下了一些觉得很有用或者有感觉的语句,分享给大家,有点多,哈哈~

有感语句

爱与被爱,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知识和方法可以复制,虽然不可能速成,但是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

恋爱就是自我成长。与 ta 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场自我认识、自我和解的旅程。

恋爱确定关系的前提在于信息交互。无比同意。在满足信息交互的前提下,明确表达出自己喜欢对方也是很有必要的。

只不过明确的表达未必就是表白,信息的载体非常多,行动上、情绪上、语言上我们有很多方法明确地表达这个信息。

可能两个人有时候最好的状态就是彼此心照不宣。那种期许愿景的心情是毕生难忘的。

心有戚戚但不发一言,人潮之中彼此相视而窃喜

痛痛快快地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成了,你抱得美人归;没成,你也可以昂首挺胸走出这段关系。任何人挑不出你毛病,拒绝你的姑娘,也得给你点个赞:“是个坦荡人”。

你最需要做的不是焦虑对方是否喜欢你,而是要确定自己是否喜欢对方。

在恋爱中,永远要做个善良的人,这比恋爱更加重要。

能猜对人家心思不是高手,适当让人家猜你心思才是高手。

当暂时没有具体目标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有趣是最好的办法,也是给未来的 TA 的最好礼物。

在恋爱过程中也是这样,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投入到感情中的金钱、精力、时间和机会成本都是非常宝贵而有限的。如果你在最好的年华被渣男 / 渣女耽搁两三年,你的择偶质量可能就要凭空下降一档。更何况,那些对爱情的信心和憧憬,被狠狠撕碎一次后,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你要记住,越强大的人,越能兼容别人的价值观。这是爱的能力的修炼,也是人生的修炼。

如果你和对象谈钱,仅仅是在讲我花多了你花少了,又或者是今天这钱该不该花,那你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去,永远没有尽头。你如果跳出钱来谈钱,从更高层级去谈感情、谈价值、谈妥协,这才是更长远、更全局的,达成一致后,钱怎么花的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的。

选伴侣就像选牌,过日子就像打牌,想要把牌出得顺畅,前提自然是牌好。谁都希望自己起手就是一把好牌,只是起手的好牌通常是给男神、女神准备的,普通人有很大概率摸不到好牌,只能拿到跟自己在人群中的世俗地位大致相称的牌。此时,如果你跟别人的牌比较了一下,觉得不够满意,那么你有两个选择:1.继续打下去,把这副牌打好。随着你对自己的牌型和打牌技巧越来越熟悉,用点心的话,你是可以在这副牌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接近上限的位置的;2.你也可以选择换牌(换伴侣),可能换得更好,也可能换得更差。只是换牌也有成本,最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自己的“交换价值”也在下降,例如年龄增大但其他方面的吸引力又没有增加或增加得不够快,于是你换到的牌大概率是越来越差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频繁换牌,就等于每次都得在更差的池子里选牌——就像在单纯的比大小游戏中,原本可以在 6~10 中选,过几年再换牌或许只能在 3~7 里选了

喜欢一个人太久就成了执念,到头来分不清喜欢的到底是他这个人,还是自己用痴情为他镶上的光环。

缘分通常是为人们说服自己做某个决策,或者找某个理由而服务的。

随缘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是利弊权衡下的选择。

喜欢一个人,从理论上讲一定是有理由的。

爱情是一种在越来越接近与两性相关的特定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找不到对象是由于人们把自己的“PE”值估高了。

一个人能让别人“图”的地方越少,就越难以拥有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名义上为了谁,一定是首先为了自己。

喜欢也好,爱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欲望。

而真正影响匹配的是,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挑选那些价值高于我们自身的伴侣——从数学上来讲,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往高处挑,那自然是一对也成不了:1 分的人要 2 分的对象,可 2 分的人必然不要 1 分的对象。

当我们对他人有两性相关的企图时,就可能产生爱情。换位思考一下,既然我们要拥有爱情,那就必须让别人对我们也产生这种企图。一个人能让别人“图”的地方越少,就越难以拥有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这就是所谓的获得爱情的资格。

配偶是最亲密的合作者,以你为圆心的所有关系能够享受到多少来自你的“恩泽”,都取决于你和你的配偶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你们的分配意愿。

所以,关于这四者的优先级排序,普遍健康的排法是“自己——配偶——孩子——父母”,注意,这只是普遍健康,具体情况当然有具体执行的空间,但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都使用这样的排序方式,会使社会整体更为健康。

所以你才要把自己和配偶排在前两位,只有自己足够好了,溢出给孩子的部分才会足够多,而由于你们双方都没有把资源优先倾斜给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对“孩子没有过多地反哺你们”这件事有怨念,如此,每一代肩上的压力都会减轻,最后呈现大和谐的局面。

结婚年龄越是后延,对多数男性来说,就有越大概率在适婚年龄体现出财富优势或形成财富优势的趋势;而对多数女性来说,就有越大的概率被察觉出基于美貌的世俗价值曲线呈整体下滑的趋势。

有经济地位就有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几乎就等同于话语权。

经济能力的提升使得女性的独立生存能力更强,选错人造成的后果更加轻微,这也是导致女“敢”追男的一大因素。

追人者就有了一个被追者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无论他被拒绝多少次,当他成功的时候,至少能保证追到手的是自己喜欢的,很可能还是各方面价值都高于自己的;而被追者通常无法匹配到价值高于自己的对象,因为价值高于自己的人通常都不会主动追求自己,于是往往只能在价值低于自己的人里挑一个稍高的。

追与被追,两者并无绝对的哪个更划算之分。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显然是主动追求更高价值的对象更划算;而对于内心敏感脆弱的人来说,还是在追求者中选个最合适的更靠谱。

个人偏好会受到一个人经历的影响,一个人越缺少什么且长期因缺少这种特质而苦恼,就会对这种特质有别样的渴求。

我们越是享受过哪个特质的好处,且觉得这个特质还不错,就越是希望伴侣也保有并加强这一点;越是在什么地方感到劣势,且影响刻骨铭心,在找伴侣时就越是不希望对方也有这个劣势。

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是在你能接收到最好的爱情体验的时候,遇上一个人生中你能遇上的最好加最合适的人,这个概率堪比火星撞地球,基本没可能。

有一招倒是百分百可以提升遇到对的人的概率,就是把自己变得更优秀,它能科学地增加“好运”降临的概率。若你想再多增加一点好运,那还不够,你还得定向地研究那些你心仪的人大概率会在哪些维度上对另一半有怎样的期待,接着在这些方向上变得更优秀。当你的优点与对方的偏好越来越契合时,你自然就会离自己想要的人越来越近——我们普遍认为的“碰不上”,其实是“抓不到”。

当我们自身越来越优秀时,对另一半的要求可能也会越来越高,这不是“势利”,而是随着优秀程度的增加,你的自信也在同步增加,自然会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人。

人是会权衡的动物,看的都是整体,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你的某个条件就无法进入你的选择范围,那你或许就会错过他的那些“超纲”的优势。

若你刚好是不仅优秀且认知程度较高的人,当你希望引领一段爱情关系的走向时,显然跟爱情配合度更高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好的爱情体验。

所谓“势均力敌”的爱情,并不在任何情况下都美好,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

标准不是什么必备条件,只是用来降低筛选成本而已。

如果你的门第不是太高,就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或抱怨要求门当户对的人太势利,而是要努力做出点令人信服的事,这就可以弥补你的门第不足。

门当户对的筛选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的做法就是先把选择范围缩小,从而在更精准的选择池里挑出一个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用门当户对这个条件来筛选通常是为了什么?显然是为了有更多共同语言、更相似的三观、更契合的生活方式。

因为人是一个整体,你的自身世俗价值导致了能匹配上的人的世俗总价值就在某个区间内浮动,要在某些维度上有刚性的高要求,在其他维度上就只能闭上眼,否则就找不到了。

有句话叫“当你遇到了那个击中自己的人之后,所有的条件就都不复存在了”。

真正决定婚姻幸福的,是两个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看法和决策一致,想一想你跟哪些朋友的相处过程最愉快就知道了,婚姻也是一样。

我们都必须先搞清一个前提,就是打算跟这个另一半发展一段多长时间的关系。

你该关心的是你欣赏的那些优点是否能长期维持在让你欣赏的最低水平线之上,如果能,这些优点就是你要优先选择的;如果不是,则不选。

两个人相比一个人是否更舒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要极大地改变自己既有的习惯和行为状态,若是需要,体验就会变差。

“爱钱”是个正常的偏好,和喜欢颜值、喜欢性格、喜欢某些优秀品质是一个级别的偏好,并不存在喜欢这些就高级,喜欢另一些就低级。

当钱的增减到了不影响生活状态的时候,它的效用自然就会降低。

我们这一生的目的就是拥有更多更好的人生总体验,若追逐一份体验是以丧失或极大概率丧失更多同级体验为代价,那我们就选择不体验当下,转而抓住更多让之后能有更多好体验的机会;若不一定能增加更多体验机会,我们就要倾向于先把当下的体验抓住。

当一个人为你花钱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单次花钱以便即时得到你身上的某些好处,还是准备好了以某个标准给你花一辈子的钱以便能给你带来最大的幸福总量,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次是资产。当我们去判断对方愿意为了维系一段关系付出多少金钱代价的时候,我们需要清楚,如果按金钱的绝对值来算,那么拥有更多资产的人在多数情况下就有意愿付出更多金钱来维系关系,因为同等数额的金钱占其资产比例更小,对其造成的影响更小。

因此,我们只能综合对方的目的、对方拥有的资产净值、流动资产数量、金钱损失占对方总资产和总流动资产的比例等因素来判定——某个特定条件的人,愿意为你花的钱能够代表几分真心。

理由就是金钱易衡量,而其余绝大多数特质都不易衡量。当某个特质不易衡量时,基于这个特质的标准就会变得模糊,一旦模糊,对大部分达不到标准的人的伤害就小——他们不再会因为某种风气的盛行而在婚恋市场上变得明显不受欢迎。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允许自己在择偶的时候给金钱分配一个合理的占比,同时尊重别人的心里有不同的占比,不因别人的占比跟自己的不同而攻击他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和谐。

真相是,“你”这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下一秒的你也并不一定还是上一秒他喜欢的那个人,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只会对自己有要求,而不会对对方有虚妄的期待了

房子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份安全感。可这份安全感并不来源于房子本身,而是房子背后代表的资产数目。

作为想匹配的一方,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才是正事,否则就算房子、车子的要求没了,还是会有新的指代,是不是这个道理?

伴侣覆盖优势小很显然,如果一个人的伴侣不具备任何优势,那么这个人被其他人吸引的概率就会大得多,因为能吸引他的维度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我们粗略地把人的世俗价值分为 A、B、C 三个等级,通常来说,在匹配的时候某人就达到了 A 级,那他很少会找 C 级的对象。但如果你一开始是 C 级,后期通过一些方式快速逆袭成了 A 级,由于你在 C 级时很难匹配到 A 级对象,现在却能轻易匹配上了,此时你受到的诱惑就大多了,因为直接回到了我们的第一条,你原先的伴侣覆盖的优势变得极小。优势就是优势,为什么会变呢?当然会,你接触的人不同了,拿来和伴侣做比较的对象就有了不同。

除了后期成长,为什么要特指“相对”成长呢?因为虽然你相对以前的自己在成长,甚至相对周围的其他人也在成长,但如果你的伴侣在各方面的成长都比你快得多,你还是要承受更大的“被移情别恋”的压力。

所以,虽然提升自己很正确,但要更大概率地防止另一半生出“异心”,还得多管齐下。这个多管齐下不是掌控对方的人身自由,而是掌握整个相处关系和相处模式的大局,以及在多处同时提升自己的价值。

两个人既然组建了家庭,默认就是“战友”,得先遵循两条基本规则:1.两个人都是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2.一方退而求其次选择辅助后,双方获得的总利益是大于双方各自打拼的。

平衡事业和爱情的基础法则:1.当事业还不怎么样的时候,事业几乎都是第一(第一不代表仅有);2.当事业达到了“继续进展也无法增加多少成就感,或有更多的钱也很难获得更多的生活新体验”的时候,多用心享受爱情。

相处是一门更接近理科的学科,如果你没有对人性的深度认知,没有较强的逻辑学和博弈学基础,很容易把它搞砸——无论你有多强的道德感。

因为世俗价值并不总是等于价值。世俗价值是按世俗的某几项评判标准得出的一个人在社会多数人心目中的“标准估值”,而价值指的是主观价值——一个人有多少价值,原则上只能由评判者自己决定。

如果价值较低的一方不仅要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例如迁就对方),还得被迫把时间全花在没有成长性的事情上,两个人的价值差距就很难有缩小的可能性。

如果你做的就是一些低成长、无积累、无法接触额外机会的事情,那么你会越来越趋向于只能做这个,我把做这些事情产生的贡献叫作“保姆式贡献”。

低价值的一方在相处中除了要比对方付出更多以补足价值差距以外,还要注意付出的方式,其中一定要包含至少一处可以有机会缩小价值差距的努力,才可以在不影响价值平衡的前提下悄悄地靠近对方。

两个人在一起后需要为对方改变的东西越少,需要磨合的地方越少,就越感到舒适,越容易对两个人的相处模式感到满意

一个“优秀的爱情冷漠者”对人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我们跟对方有过一点交集的情况下,这种交集会让我们保有一些“关系更近一步”的盼头。

为什么人会对求而不得的东西特别关注?因为人生性贪婪。为什么人生性贪婪?因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会指向一个终极目的——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理论上来说,一个人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生存概率就越大,所以人就贪婪。

当我们对某人开始念念不忘时就会触发警报器,一触发警报器就要先放下这种情感,审视一下这种“念念不忘”是否夸大了对方的好而忽视了对方的不好,是否跟自己对“求而不得”的贪婪有关,如此便能把自己从情感的非理性中拉回来。

因此,在爱情中智商降为零,并不意味着当事人真的一沾到爱情就变得特别笨,而是当事人更愿意为了期待对方的某些回报或害怕失去手里的某些东西,自愿牺牲某些利益而已。

恋爱是一个审视他人和审视自己的过程,审视他人主要是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审视自己主要是通过跟他人的互动来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对于一个三观正常、有一些正确的底层逻辑基础的人来说,每一次恋爱都是一次修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使自己的想法、行为往正确的方向修正。所以,修习底层智慧和逻辑能力是第一位,然后再在实践中多用世界给的结果反馈来修补自己的理念,就肯定能让自己的爱情观更靠近“真理”。

两个人相处,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每个人都以双方的总利益为优先——虽然我也以自己的利益为优先,但如果减少我的 1 分利益能增加你的 5 分利益,那我就愿意妥协——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婚姻状态就会非常健康。

我们总说一个人情商高,高在哪里?不是八面玲珑、能说会道或者懂得用语言艺术回击得他人还不了嘴,而是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让别人优先感到舒服。让别人优先感到舒服的好处就在于增加了自己在未来获得“好运”的概率,反之,则增加了未来倒霉的概率。

真正想掌握幸福的人,要的并不是“权力”。他们非常乐于将时间花在学习上,同时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另一半的思想和行为——真正高阶的掌控,令人感到舒适又不易被察觉。

修炼爱情智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获得爱情,而是修炼自身。至于持久的爱情,只不过是由于你的智慧体现在了你的思想和行为上,从而可能得到的一件附属品而已。

很多人将爱情看成必需品,殊不知越将其当作不可或缺的东西,就越会着急想拥有,越容易挤压自己在其他事上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越会在爱情的具体点上变得“斤斤计较”,最后大概率导致体验感更差。

其实爱情只是众多人生体验的一种,当我们过于在意这一类体验的得失时,自然就会放大每一个相关行为的影响,于是当我们在其他方面由于付出时间和精力不够,得不到足够好的体验时,就会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在爱情的付出中得不偿失的瞬间,从而怀疑自己在时间精力分配上的选择;仅有当我们能不因为过多地为爱情付出而影响我们对其他体验的享受时,才能更好地享受爱情带来的独有“惊喜”。

爱情是没有理由的,它只是我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合适的人,只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觉,以真心换真心,就能谈一场轰轰烈烈、无愧于心的恋爱。

往往就是爱得太过努力,用情太过认真,才会在爱情中注入过多的感性因素,被并不理智的情绪所控制,犹如紧紧拢住微弱的爱情火苗不放,急切地吹气,反而一口气吹熄了它。

爱与被爱都是需要一生去学习的能力。爱情的修炼其实是两个人的共同成长,修炼的是自身。长久的爱情都很需要智慧的引导。

爱情就是一场自我修炼,找对象其实也是在找寻自我。

务必真诚,求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之一。

人一生会遇到约 2920 万人,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是 0.00478,而你我相识的概率是 0.0000005,而跨过相遇相识相知乃至相爱,概率 0.000049,如此之低。

一个人走过最有勇气的路,就是从路人甲走到你心里。

如果遇见你花光了我所有的运气,那和你在一起用光了我所有的智商。

如此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浏览 3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