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书?
从上大学到现在,看了1000多本书,选出10本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特别有意义的,分享给大家。
《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是我大学时看的,那时刚刚失去了“考上大学”这个人生目标,陷入迷茫,在武侠、游戏和岛国片之间来回游荡,生活相当颓唐。
《平凡的世界》的出现,如一股激越的清流,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垢,让我看到了劳动和追求的意义。尤其是孙少平用劳动拯救自己的历程,让同样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受震撼,并开始反思,“如果我持续玩玩玩,沉沦不起,岂不是枉活一场?”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在后来一二十年的在漫长岁月里,每当我遇到困难,心中冒出类似“干脆就这样算了吧”的想法时,我都会想起它,都会有种力量重新升起。
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一段话: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小王子》
我手上的小王子,是刚大学毕业时参加“我看看”中文网的小说大赛拿到的奖品,中英文对照的一个版本。
阅读《小王子》时心里有种久已遗忘的什么东西悄悄复苏,之前可从未想到这世上还有如此纯净的、美好的、适合成人看的书。
后来每每觉得生活失意时,都会翻看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段落,每一次都可以打动我。
比如小王子谈论他的玫瑰花的话:
“如果有人钟爱着一朵独一无二,盛开在浩瀚星海里的花,那么,当他抬头仰望繁星时,便会心满意足。他会告诉自己:‘我心爱的花在那里,在那颗遥远的星星上。’可是,如果羊把花吃掉了,那么,对他来说,所有的星光便会在刹那间黯淡无光!而你却认为这不重要!”
比如下面这两段关于驯养的对话:
“没错,”狐狸说:“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惟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了。”
“我有点明白了,”小王子说,“有一朵花我想她已经驯养我了。”
比如下面这段关于仪式和习惯的话:
“你要能在每天同一个时间来就更好。”狐狸说道,“比如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仪式还是需要。”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大学毕业时,其实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干什么才有意义,所以其实一直处在探索阶段。所幸后来做了软件开发,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喜欢的工作。更幸运的是,2014年底接触到职业规划,觉得自己找到了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而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技能时,看到了这本神书——《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哇,那时我就感叹,要是早十年我能看到这样的书,那也许我的人生会是另一个样子。
里面的花图练习,特别赞。
花图有7朵花瓣,代表了你的7个方面,提供了用来描述你是谁的7种方式。
书里针对每个花瓣,都做了展开,细致入微地教我们怎么完成每个花瓣,只要你照着做,就能完成!这种实操性,在求职类、职业规划类图书中,没有第二本。
下面是一个完成的花图例子,来自作者的学生理查·费勒。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拥有自己的完整花朵,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工作。具体怎么做,参考书里对每一个花瓣的详细介绍吧。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找到你喜爱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
与此相关的,还有这本书对一个重大问题的揭示:我们的资源和战略,往往是错配的。
任何一个战略——不论是企业战略还是个人生活战略——都是从数百次日常决定中产生的,它是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决定,是关于如何分配人、财、物的决定。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关如何分配精力和金钱的决定,都表明了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你可以尽情地谈论自己的生活,谈论有什么清晰的目标和战略,但是如果你投入的资源和你的战略方向不一致,这些谈论都毫无意义。如果最终不能有效实施战略,你的战略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看到这本书时,我正在思考要不要自由职业、何时开启自由道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下了决心,让我的资源分配行为向战略方向聚焦。
《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从上大学时,就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幻想着找到一件什么命定要做的事情,就可以点燃生活的激情。遗憾的是,这种寻寻觅觅的过程,持续了十来年,也没什么结果。
后来看到维克多·弗兰克尔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有一些触动,也有一些释然。它告诉我:
“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意义方式,尤其是后面两种。而弗兰克尔自己,则同时践行了三种生命意义,这在他从集中营幸存以及后来创立的意义疗法这些经历中可以体现出来。
下面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回忆集中营经历时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下的话:
“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我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这可以是每个人生命意义之一种,而且,是我们都可以践行的。
《自卑与超越》
我是自卑了三十多年的人,读这本书的初始目的是寻找“治疗”自卑的方法。所以我一开始关注的是里面关于自卑的内容。
《自卑与超越》指出了一个关键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下图是我根据书中的理念和自己从自卑中走出来的经验,绘制的从自卑到优越的改变示意图:
慢慢不再自卑后,我又回头来刷这本书,想要探寻生命的意义。这个时候,我留意到其中关于意义的一段话: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所以说,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决定于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将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一直错下去。所以说,生命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给予环境的意义。
这打破了我对经验和环境的认知:原本我以为经验和环境决定了我们,而它指出,我们赋予它们的意义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怎么看待某件事或周围的环境,决定了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自卑与超越》不是很好读,但很值得读。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以理性情绪化行为治疗法(又称ABC's治疗法,也常常被称为ABC理论)为基础,介绍了通过改变我们对诱发性事件的解释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指出了三种常见的病态思维方式:恐怖化、合理化和应该化。这三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我们对某些人或事产生过激情绪或行为反应。通过觉察、改变这些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对事件的解释,可以使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本书围绕着ABC's治疗法和恐怖化、合理化、应该化三种病态思维方式,提供了各种常见场景下的实例和改变方法,堪称教科书中的教科书。
如果你经常遇到使你倍感愤怒、焦虑、抑郁、内疚的人或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本书绝对有帮助。
我在学习了ABC理论后,经常通过改变对事情的解释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觉得这种方法及其背后的理念,和《自卑与超越》中的观点——“事件和环境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是一致的。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给了我们一个强大的工具——ABC's模型,教我们如何改变对诱发性事件的信条,改变我们的情绪,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
《一念之转》认为我们的痛苦,不是来源于某件事,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以及对这个想法的执着。这点和《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一念之转》提供了一种更易于操作的改变“B”的方法——四句问话和反向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对特定人事物的想法,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四句问话是:
那是真的吗?
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反向思考有三种形式:把批评转向你自己、转向别人,以及完全相反的思考。这三种形式会有多种可能的组合。经过反转之后,一句答复就能让你触类旁通、霍然醒悟。所以,重点不在于找出最多的反向思考,而是找出那些能带给你自我了悟,且能让你从混沌执着的噩梦里获得释放的关键性反思。
有时候,你还可以根据情况在第 3 句问话后追问两句:
你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你放下那个想法?
你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你好不焦虑地持有那个想法?
一念之转和ABC's诱因模型,都是针对具体事件的“简快”方法,你遇到令你情绪异常的事情,都可以尝试着去用,但它们很难“根治”。所以,重点在于培养觉察,养成意识和习惯。
我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我自己的示例,感兴趣的可以查看: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这本书我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介绍: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重塑自我》中有两个“顺序”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
第一个顺序是关于获取幸福的。
我们习惯性地以为,幸福的来源就在于:
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但实际上,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所以,幸福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幸福,要做到幸福至上。
第二个顺序是关于“最不乐意做、最害怕做的事情”的。
遇到这样的事情,大脑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是:
会做-->想做-->做
但实际上,行为可以改变想法,正确的顺序是:
做-->会做-->想做
这是一本有着鸡汤式名字但很赞很有用的一本书。
《人间值得》
你看我前面推荐的书,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我一直走在探索自我、寻找人生意义的路上。在这条路上,慢慢也起了一些执念。“有生之年要写出一本有价值的并且长销又畅销的图书”,就是其中一个,我也曾经在多篇文章中写到过这个执念,还曾经和多位朋友提到过。
因了此念,这些年我持续的写书,以平均一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了七本书。今年上半年,我还规划了两本书,第一本已交初稿,第二本完成了大半。
但,果真必须如此,我之为我才有意义吗?有没有别的方式,于我能有同样的意义呢?
这些问题似天上倏忽来去的白云,偶尔掠过我的心头,却没有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我只顾沿着脚下的那条路,努力的往前爬,无暇多想。
直到4月20号那个下午,遇见“人生,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这句话:
心中蓦然一动,随之有种“一直祈盼着什么那什么又始终不来现在终于来了”的感觉,正彷如默默走在暗夜长路上的旅人捕获到远方隐约的亮光。
喔,真好。
那天接下来的时间,我脑海中都盘旋着这句话,“人生,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平淡而温暖,却带给人经久不息的慰藉。
我意识到,长久以来我心里的那个结打开了。或者说,我终于找到一个借口,把蜗牛背上的壳放下了。
原来如此——人生不必太用力,只要坦率过好每一天,尽自己的能力发光,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
“人生,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这句话,真的照亮了我,解放了我。
虽然我很快翻阅《人间值得》,再次确信了这点。
这本书是历经岁月洗礼的老人返璞归真的洞见,能给迷茫路上的我们朴实却温暖的慰藉与解脱。
关注“安晓辉生涯”,遇见更好的自己
往
期
回
顾
欢迎添加安晓辉老师微信a32352937
一对一咨询识别上图二维码
文字咨询请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