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姜茶:第202206期(Excel是B端产品经理最有杀伤力的工具?)

皮酱叨逼叨

共 3335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6-07


序言

这是维他姜茶系列的第29篇,同时也是我坚持每个月写月报的第36个月。

一眨眼,将每个月的月报通过用公众号的形式发出来已经满了3年了,从19年5月到22年5月,仿佛三年就在眼前。

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我纯粹就是感觉表达欲比较旺盛,想通过某个渠道来传达一下;但是写到中间的时候感觉养成了习惯,是一种形式感,不写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到了后期的时候,这种写作变成了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对话,消遣和排解,通过慢思考和慢输入来感受心流,获取一些内心的平静和舒缓。

趁着端午节的尾巴,赶紧把5月份的“下午茶”给弄出来……

开始饮茶啦

1. 5月份读完了好几本书,重点推荐的是这两本。第一本是《“图解”产品:产品经理业务设计与 UML 建模》,第二本是《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推荐指数:⭐️⭐️⭐️⭐️⭐️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推过了这本书,我对其评价很高,因为这本书可以算作是是产品经理学习UML的最佳入门手册之一,同时也是产品基本功修炼的指导手册。

在很多场合下,我都表示过我很看重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哪怕是基础的画图,画原型,写文档,做PPT等。我觉得这些事情有很多相通的知识和原理,只要掌握了一个,其他的就可以触类旁通,快速上手。因为产品经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太多了,不可能每一项技能都深入地去学习,然后掌握了之后再运用到工作中,反而更多的是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就要掌握某技能80%左右的内容并开始运用。所以基本上的修炼就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一样,“内功”深厚的人,学习其他的技能就能很快上手。

推荐指数:⭐️⭐️⭐️⭐️

第二本推荐的书是这边管理的小册子,这本书的前面几个章节写得挺好的,通俗易通,还有丰富的样例,图示等,但是后面的几个章节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但是瑕不掩瑜,整体来说还是值得推荐一读的。

我感觉身边有很多人对管理者都有这么几个误区:

  1. 管理者的年纪或者工作年龄一般要大一些,这样才能服众,才有领导力;
  2. 管理者往往是个人能力很优秀,然后才会去带团队,成为管理者;
  3. 对于小团队来说,管理者的水平体现不太出,优秀的管理者和普通的管理者拉不开太大的差距;
  4. 默认管理者是不会成长和进步的,几年前你是我的Leader,几年后我感觉自己变强了,我应该是超越了我的Leader,所以我可以替代我的Leader了;
  5. 我的Leader压根没对我管理,要么就是各种分任务给别人做,然后自己等着看结果;要么就是自己把难题都包揽了,让别人做一些打杂的,缝缝补补的任务;

这些误区我之前也中过几个,但是随着看的管理书越来越多,见识的团队越来越多,我发现很多理解完全是误区……

2. 5月份的面试频次比4月份多了挺多,关于面试别人和被别人面试这个事情上,永远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也可以写很多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分享两个我5月份记录的面试的感触。

看过好些个3年以上的产品朋友的简历,也和他们有过深度一些的交流,我发现:

  1. 工作年限长久与会不会写简历关系不大,反而和跳槽次数多不多,毕业时有没有参加过校招有更大的关系;
  2. 有更长工作年限的产品经理反而写不好简历,会的东西很多,做过的项目很多,但是很难做到空杯心态,拿出一两个拿手的亮点来讲,反而是列举出一大堆证明自己很牛逼的东西。看起来大而全,但是好像又不是很专精;
  3. 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产品在求职的时候会更加自信,但是自信过头的也很多,具体表现就是简历的基本要求可能都不一定合格,但是这不妨碍他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这个点主要是看面试官是否有这种强迫症或者习惯性以点带面的方式去评价候选人。我之前也是属于以点带面、一棍子打死的那种面试官,但是最近我开始反思这种方式是不是过于武断了,其实面一下,给对方一个机会,多聊一下也不见得是什么损失;

前段时间面试一个顺丰出来的校招生的时候,也有比较深的感触,然后记录了一下:

  1. 今天面试的时候突然发现,大公司给到产品经理锻炼机会太多了,尤其是项目制的产品经理。
  2. 短短2-3年的工作经验,可以接触各种项目,各种业务,也见识过各种优秀的实践方案和各种优秀的前辈及其总结的方法论等,所以这一块的候选人广度肯定是很够了,深度的话可以在3-5年的时间段继续深入挖掘。
  3. 大厂的起点高,视野自然就广了。如果校招进大厂后,视野反而受到了约束,那么应该反思一下到底是公司环境问题还是自己的认知问题。校招生进大厂,哪怕是调侃为拧螺丝,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拧螺丝”,达成这样的目标才是进大厂的最大意义。

3. 之前在看《软件方法》的时候发现文中这句话总结的很棒,所以我就做了摘录,很适合当前火热的SaaS产品经理学习一下。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工作致力于解决“提升销售”的问题,设计工作致力于解决“降低成本”的问题,二者不能相互取代。能低成本生产某个系统,不一定能保证它好卖。系统好卖,如果生产成本太高,最终还是赚不了多少钱。如果需求和设计不分,利润就会缩水。从需求直接映射设计,会得到大量重复代码;如果从设计出发来定义需求,会得到一堆假的“需求”。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感觉SaaS产品经理生造了很多名词、术语、黑话,我觉得有很多内容其实是用中文或者其他更加贴切的语言也是可以描述的。SaaS的概念和一些理论算是舶来品,用一些外文来表达可能更利于与国际接轨,但是肯定不利于新人培训和学习。

上述关于“需求”和“设计”的分析其实就很通俗易懂,而且一样的阐述清楚了想要表达的概念。所以,未来大家在看SaaS类的书籍的时候,也可以试着去将一些术语翻译一下、转化一下,加深自己的理解,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会更加有收获。

图源:《软件方法》

4. 5月份的时候本来想写一下自己产品从业5周年的一些感悟的文章的,但是在收集资料和翻看历史文章的时候发现,好像这一类文章都是一些感触,大道理,鸡汤或者“废话”……

写的人可能有感触,有作用,但是听的人效果不大,触动不多,行动也不多,也就没啥作用了,所以就作罢了。

2017年4月到2022年4月,我做了5年的产品经理,算是度过了3-5年的槛,接下来要迈入5-10年的槛了。

我对产品工作一直以来都保持挺大的热情,我觉得这份工作是我乐意做的,也是能给我很多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所以我可以孜孜不倦地去输出,去表达我对产品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但是从我的观察来看,对产品岗位保持热情,对产品工作有极强的自驱力的人并不是很多,处于不上不下的人占大多数。而我写的成长类和感悟类文章受众也恰好不是他们,原先我是以为我可以以自己的微弱能力去影响一部分人的,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现实并不如我所想。

我通过这一类的文章帮助别人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提升自己的几率很低。所以我尽量会多写一些实战思考和技能类的文章,而少写一些大道理和感悟类的,自己偷个懒,也免得给大家制造一些焦虑情绪。

5. 我以前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反人性的事,那么自然而然,不学习就是一件顺人性的事情。但是最近从我个人体验和观察身边的人来看,不学习并不是一件顺人性的事。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45°人生。

6. 优秀的B端产品经理,往往只需要用最简单、淳朴的工具,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例如:Excel。

而很多用户的需求往往也是从Excel导入到一个系统,然后又从另一个系统导出Excel到本地。

7. 根据自己有限的观察,越会在微信大群“表现”自己,而且表现的是某一类偏小众或者偏冷门的技能或知识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中有的人可能是真的有能力,但是大多数还是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

所以,当在群里发现这一类“大神”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问:大佬,工作多少年了?或者做这一行业多少年了?

虽然工作年龄并不是能获取最准确的判断,因为最准确的判断应该是他是否处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但是这个表现太内在了,所以只能通过问工作时长来勉强推测了。

1-3年的时候,大概率还是“看山是山”的阶段;3-5年的时候,大概率就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而最后一个阶段,看个人造化了,并非大家都能进这个阶段,被前两个卡住的,应该是大多数!也有少数人在3-5年就可以在某个领域进入“看山还是山”的阶段;

不知道以上这个结论,你身边是否也曾遇到过?




END



浏览 2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