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发表SCI论文84篇遭质疑?!本人霸气回应:有无造假随便查!没有拼爹!
视学算法
共 3424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6-02 15:03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一位名叫梁恒瑞的“学霸”专业型硕士因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引发学界关注。
梁恒瑞
文章称,除了上述论文成果外,梁恒瑞兼职TLCR杂志Section Editor,JTD杂志Guest Editor,组稿《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oracic Disease: From Bench to Bed》特刊,多次于WCLC、ESTS、ESMO ASIA等国际学术会议做口头汇报并获ESMO ASIA Merit Award、WCLC Travel Award、2019 JLCS Travel Award等会议奖项。此外,他在校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南山奖学金特等奖、广东省优秀学生等二十余项奖励,2019年获得 AATS Thoracic Surgery Training Fellowship(全球共四人)。
关于临床工作,梁恒瑞在文中自述称:“三年前,作为一名新入学的专业型硕士,我对临床工作既充满着热情,也充满着好奇。我会6点到医院和护士学习打针;我会在麻醉科争取更多独立打动脉的机会;我会苟在手术室哪里缺人我就上;我会在ICU为我管的重症患者祈祷。如此的学习方式是颇有成效的,从一开始打针手抖扎破患者,到最后熟练一针见血;从一开始麻醉药都配不好,到后来自己独立看台;从一开始缝合手抖,到现在缝合只有一条线;从一开始面对重症患者死亡的慌张,到现在的坦然。”
而关于自己的科研经历,他写道:“自大学四年级我就加入了何建行教授的团队,而且一开始就能在梁文华教授的身边,学他做事和做人。本科的后半段以及硕士的前半段时间,我都在梁教授的指导下,培养科研思维,完成肿瘤学研究……我早期所有的科研想法、科研论著,无一例外都是在梁教授手把手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梁教授对我的论文逐字修改,与我讨论设计,带我参与学术会议,推荐我参加学术比赛……给了本来并不出众的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硕士后半段,我十分幸运地经常获得何建行教授的亲自指导。何教授对外科以及科研的理念是非常大胆和超前,在他的指导下,建立的团队也是非常多元化而且立体的。过去三年多与何教授直接相处的日子中,在手术台上感受了外科大师手把手教导、论文设计上得到了他超前思维的直接指导、甚至论文写作上也获得了何教授逐句逐字的修改,我的科研思维、水准、成果也得到了大幅度的进步。”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官网显示,梁恒瑞的导师何建行从事胸外科工作30年,除了担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外,还是美国外科学院(ACS)Fellow、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常务会员(Active Member)、欧洲胸心外科学会(ESTS)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Fellow、中央保健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首届主任委员、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创办人及执行主编、Pubmed收录杂志《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主编。
公开资料显示,梁恒瑞是一名“90后”,2013年从西北地区来到广州医科大学越秀校区,就读于临床医学院专业本科。梁恒瑞就读的南山学院成立于2013年,原为“南山班”,该学院2014年获批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试点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类”项目。
而在保研至广州医科大学前,本科时期的梁恒瑞也是校园中的“知名人物”。
据微信公众号“广东学工”介绍,梁恒瑞,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担任南山班班长一职,协助老师建立南山学院学生会并担任第一届南山学院学生会主席,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团干部的称号。同时,积极参加学校各色活动,在院篮球赛中两次获得团体前三,在校园文化月开幕式上代表爵士鼓队进行表演。
据介绍,大三那年(2016年),梁恒瑞痴迷于临床数据的分析与转化研究,在何建行教授与梁文华博士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一篇SCI论文,首次用大数据方法证明了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临床肺癌患者的根治性手术中的可行性。这篇论文最终于2017年6月发表在外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影响因子:8.98)的杂志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上。
作为论文第一作者,梁恒瑞在文章被接收时(2017年)是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的一名大四本科生。他曾坦言:“这是我这辈子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没想能被Ann Surg接收。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我获得了保研的资格,并有幸成为何建行教授的研究生。”
而在2017年接受广州医科大学学生会采访时,梁恒瑞也提及了这段经历:“首先运气是很大成分。其次,当你掌握方法了以后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好的idea(我平时不怎么喜欢钻研课本,所以考试成绩不突出,但是闲暇之余我就比较喜欢看看英文文献,关注一下学科最前沿都发生了什么事儿,看看那帮科学家在争论什么话题),然后当你发现一个目前有争论的话题刚好可以用你手中的武器(学会的科研方法)解决的时候,机会就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我运气好又遇到了另一条‘大腿’:附一院胸外科梁文华副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完成的论文顺利地一次性通过审稿,发表在外科学最高分的SCI——《外科学年鉴》上。”
据梁恒瑞自我介绍:“我这个人做事兴趣第一位,我在基本掌握书本内容后我更喜欢发散一点的学习方式,我4年的平均分是84多一点,虽然在我们班(13南山班)我成绩是倒数第六……但是上了临床实习我也没觉得自己基础很差,反倒是觉得真正有用的都是做科研过程中学来的。”
澎湃新闻注意到,5月31日,梁恒瑞在知乎和微博都发布了个人声明称:关于网友的一些质疑,包括有无造假(随便查,科研诚信第一位),有无靠爹(没有,普通家庭),有无靠导师(当然有),有无灌水(起步时灌了五六篇meta),有无好好轮科(比较认真)。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