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SaaS生意不好做,这里解释了深层次的原因!

共 4102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05-24 16:27



生意不好做,除了当前的经济状况以及中国的ToB现状,这篇文章从宏观上分析中国的ToB市场,我个人认为教育、工业化、互联网发展以及ToB和ToC的发展史对市场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综合导致中国的SaaS生意不好做。



教育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中国的教育开端应该在1977年恢复高考,广大群众才有了接触高阶知识、学习高阶知识的能力。

在恢复高考之前,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所有人的精力都集中在造反、斗争的路径上,中国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的水平。

再加上中国当时的大锅饭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很多人没有学上,特别是广大的农村。

98年之前的国企工人阶级实行接班制,只要工人的孩子,父亲退休了,下一代就可以接上去,这也导致了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不行。

99年前后应该是另外一个分水岭,在03年之前,中国的教育属于精英级的教育,很多人读师范就可以当老师,读高职已经是很不错的学生,在扩招之后,才有了更加合理的高考,才有大多数的学生可以接触高等教育。

高考的扩展,提升了中国的人均教育水平,教育到了一定的地步之后,群众在接触新生事物的敏感度才有提升。

美国的高校教育启蒙于殖民时期,1636年已经开始建立了殖民大学,并且在1636年创建了美国哈佛大学,即使中国的北京大学也与之相差了262年。然而你美国教育的分水岭在1819年,美国开始大量建立州立大学,主要原因是1776年独立战争之后,美国进入了告诉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高校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

有意思的是,美国从南北战争之后,本土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这也给美国的经济、教育、工业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从大学文化程度上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差距,也能看到信息化、智能化的未来。根据2020普查结果,中国有2.1836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比2010年增加73%。10年的时间,中国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翻了一倍还多,这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2018年美国人口普查表明,美国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而2000年这一比例为8.6%。从2000年至2018年,25岁及以上人口获得学士及更高学位的人数占比从25.6%升至35%。

按照中国大学文化程度的占有率计算,2020年大学文化程度比例为:15.49%,美国25岁以上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为35%。

在这里说明,大学文化程度不代表学士学位,在国内,只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人才有学士学位,预估计国内取得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的人不足10%,应该还有4倍的差距。

教育虽然不能决定一切,教育程度从另一个方面能够反映出来,人们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速度和态度。

在互联网行业,技术人员以及现在的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告知水平的人,但是SaaS的生意要深入各行各业,因此管理层的教育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能不能快速接受新鲜的事物。

特别是一些传统的行业,在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阻力有很多来自于握有实权的管理部门,由于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在项目推动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麻烦和问题。这也是SaaS生意不好做的原因之一吧!


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当时的铁路、纺织、武器等逐步实现工业化,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落后挨打、各种起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等等,虽然中国有了工业化,整体发展过于缓慢,可以说,在别人已经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过于着急的推进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虽然大跃进钢铁的产量上来了,但是是以消耗资源为根本的方式,其他的还是没有发展起来。

工业国有化,以及工人的接班制,进一步抑制了工业化的进程,也让大众难以接触到工业化。这个阶段完成了工业化的基础建设,最起码有了工业化的铺垫。

1978年第一次引进国外的项目,到1998年工业化制度实现大改革,才有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美国的工业化起步于1800年,1860年美国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成为了全球第四的工业大国,南北战争之后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1870年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1924年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至今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了200多年,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40年,虽然我们参考了世界上先进的经验,不可否认,目前我们工业化就进程依然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家,好不容易完成了工业化的全面生产,现在有要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这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投入资金减少劳动力,不要忘记了,中国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15.49%。

一方面在保就业、一方面又要信息化,很多地方在权衡的过程中,建设信息化的样板,依然保住当地的就业稳定。

而SaaS的生意,动不动就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生产等等,这需要一大步的资金,以及如何安排接下来的车间人员,避免98年大面积下岗职工的场面。

这个生意,只要政府不出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补助,目前还是难以实现全面的升级改造,这笔生意也不好做。


互联网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很有意思,大多数是走在别人的道路上,让别人无路可走。比如:先有Google、后有百度,先有Uber、后有滴滴。

先是三大门户网站,然后是BAT三足鼎立,到现在BAT、TMD的一线大厂、二线大厂的划分,无疑都是根据国外的热门的应用,进行本土化的转型,然后踩在了中国人口红利。

PC时代的三大门户,中国使用电脑的人数还是以大学生和高职就业人群为主,到2013前后,伴随着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中国实现了从2G手机更换为3G的智能手机,也给已经萎靡的互联网带来了二次活力。

APP的快速发展以及原来PC时代的产品AP化,让中国的大多数的用户都能享受互联网的便捷。

大多数人都是基于APP消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消费互联网的赚钱能力大多数要基于免费的内容,汇聚大量的流量,然后再通过广告变现,这样无形中给用户灌输了一种思想,互联网的内容本身就应该免费。

这些都是基于中国人口红利的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创新的内容有限,而且技术都基于国外的开源组件。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也有一些特点,能用MySQL组件一个团队,绝对不会用Oracle的付费的产品。

最近这两年开始了付费的形式,互联网开始了转型和直接商业化的进度,不过这需要有一段时间完成。

而SaaS的业务属于直接商业化,用户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因此在某些业务中还会遇到报价上不去的问题。

现在消费互联网转型为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SaaS的整个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多数的SaaS公司还是依赖于消费互联网的巨头,比如抱阿里、腾讯和字节的大腿,而且属于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地的小公司也开始了自己的业务拓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时间淘汰一大部分的SaaS的玩家,这个市场才能逐渐的冷却下来、理智下来。

经过各家SaaS公司不断的教育市场、培育客户,用户适应了产业互联网,也就可以形成真正的SaaS百家齐鸣的场面。

反观国外的互联网就很有意思,虽然Google是消费互联网最大的公司,但是国外并不是消费互联网先出现的。

1911年CTR公司创建,1924年改名为IBM,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1972年SAP这个产品就在德国上市销售,1972年中美建交,1988年用友成立。

1977年Oracle的公司就开始创立,1978年Oracle1的产品就开始面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刚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1994年在斯坦福大学里创办了雅虎,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年后网易成立,4年后搜狐、新浪、腾讯成立。

1995年谷歌成立,4年后阿里成立,5年后百度成立。

1995年亚马逊、易贝成立,1998年易趣成立,2003年淘宝成立。

1999年Salesforce成立,2011年销售易成立。

在行业互联网的初期,中国还没有真正的SaaS的业务,在消费互联网的时代,中国迎头赶上,踩在美国已经走过的路线上开始成长,并且成长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使用国家。

由于国外行业互联网先行,后面才有的消费互联网,因此他们的SaaS的市场、业务更加成熟。

而国内先有的消费互联网,然后才开始发展行业互联网,对比国外至少40年的SaaS领域的历史,中国2015年才称之为SaaS的元年,因此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由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玩法所左右,而且由于消费互联网的巨头开始转型SaaS的业务,因此中国的SaaS的生意,还是有由C端的公司主导。

无论是负责的业务线人员,还是创业者,都要思考消费互联网对产业互联网的影响,然后探索出适合中国互联网逆向潮流的特色玩法,把中国的SaaS行业发展起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这里主要对比中美之间的差异,我们用40年走过了别人百年的路程,也导致了快速的转型,高密度的知识普及,行业的高投入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前进的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只有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SaaS的业务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虽然中国的一些政策和项目需要定制化,一些公司更加依赖自己研发系统,这些也是SaaS市场存在的片面性的问题。


不过我依然对ToB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我们越来越接近知识化水平,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用户接触先进的理念和技能越快,而且各大公司对SaaS的普及,在不久的将来,大概3-5年的时间,SaaS的生意才能有更大的转机。


如果做SaaS的生意,不从现在入手,将来恐怕要被淘汰在这条未来的路径上。


张沐的新书《运营思维:全方位构建运营人员能力体系》已经在京东、当当平台可以购买,可以私聊我获取签名版。

早期从事个人站长工作,积累了7年的产品运营实操经验,期间经历过从小公司到中型公司、从To C到To B的产品运营工作,主导过从0到1的产品,深知不同类型产品在不同阶段的运营要点。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浏览 1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