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结构比产品的架构更重要
问题是什么?
在《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中,是这么定义: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在面对甲方的项目中,我们总是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能够轻松化解,有的问题却让人挠头抓狂。
然而,有句话叫,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不滑坡的思想,即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只要态度端正,我们就能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套娃的问题。
问题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出现。换句话说,问题像套娃一样,总是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会衍生出另外的问题有待解决。
在《资治通鉴》有这么一个场景。在历史上”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他曾经修改过残忍的刑罚。
当时,一个医生犯了法,按照汉朝当时的法律,要被割鼻子或者砍脚,当时叫做肉刑。然后,他的女儿缇萦就上书汉文帝,请求废除残酷的肉刑,主要原因是肉刑把人致残,无法继续生活,也无助于犯人改过自新,也与汉文帝仁政的理想相悖。
汉文帝一听这话有道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废除的肉刑,改为打板子。比如,割鼻子改为打300下,砍左脚改为打500下。
所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女故事——缇萦救父。
但是,汉文帝解决残忍刑罚的问题,却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他的继任者————汉景帝发现了新的问题。
打板子虽然比肉刑文明一些,但是无意中加重了刑罚。因为,打板子很容易把人给打死。大家联想一下宫斗剧中的皇后娘娘,动不动就动用杖毙的刑罚,就是乱棍打死。
所以,汉景帝面临的问题是肉刑虽然残忍但是不致命,打板子虽然文明但是经常把人打死。
于是,汉景帝就开始解决问题,他减少了打板子的次数,比如打300下改成打100下,打500改成打200下,同时限制了行刑工具和方式,这样刑罚程度大幅度降低。
但是,《资治通鉴》记载,从此百姓也不怎么遵纪守法了。
类似的情况在汉景帝之后也出现了。在汉武帝的中后期,地方经常出现一些恶性的治安案件,即出现了一些带有团伙性质的盗匪,以至于朝廷要派军队去剿灭。这些情况让汉武帝十分的头疼,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加大惩罚的力度。要求从上到下的官员和百姓,都要时刻举报这些盗匪,如果发现隐瞒不报的情况,就要都受到牵连处以重罚。于是,恶性治安案件的奏报就逐渐的减少了。
但是实际上,地方官员们看到皇帝下发了这么残酷的惩罚制度,于是他们就上下串通好,一旦地方上有好消息出现,就相互打招呼,相互隐瞒,互不上报。《资治通鉴》记载,就这样百姓们也不怎么遵纪守法了。
所以,没有一劳永逸消除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只有随着解决问题的深入,而不断冒出新的问题。这样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一个产品的进步。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要做好解决问题的心理建设。问题总是不断的出现,但我们没有做好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准备时,我们的心态很容易烦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耐烦。
解决问题要有耐烦的准备。降低解决问题之后就能一劳永逸的预期,是耐烦的要义。
再者,定义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是面向客户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针对于同一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是不同的。
比如,客户项目的诉求是如何将某个业务进行信息化?那么对于参与项目的乙方来说,解决方案可以是简单优化Excel的录入,也可以提供一套操作系统,基于形式的简繁,或者基于经验的多少,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在做产品规划或者客户解决方案时,是否会经常满足于精美的方框、箭头、标注和颜色的组合。实际上,这只是针对问题的解法之一,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只有充分的认识问题,才能充分的解决问题。只有预判问题的发展,才能预估解决问题的成本。
针对问题的思考的流程,应该是先定义客户的核心问题。比如,客户如何解决供应链成本增大的问题?
那么,基于核心问题,再从不同场景角度拆解问题,比如,”如何解决仓配协同不及时“,”如何优选承运商“等。
基于此,再往下是产品特性(Feature)的层面,也就是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如何解决仓配协同不及时“的问题,可以提供:支持将仓库出库能力配置化,支持精确计算使用库存,支持提前承运商预约取货等。这些产品特性的组合是产品架构的基础。
所以,发现和定位问题比解决方案更重要。问题会不断产生的同时,需要解决方案也随之不断变化。产品架构也会随着问题的演进而不断演进。
我的新书《B端产品经理必修课2.0》已经开售了。
这是对我的第一本书的全新改版,也是对B端于产品的方方面面。
查看具体内容:我的《B端产品经理必修课》升级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