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中国中医科学院9年本博连读(屠呦呦班)
共 5476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06-28 15:07
欢迎报考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屠呦呦班)
中医学9年本博连读(屠呦呦班)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本科招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中),招生专业代码为100501,2021年计划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山西、河南、浙江、福建8个省市共招收25名学生攻读9年本博连读,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
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该院去年以1.5亿元价格转让抗疫“三方”之一的“化湿败毒颗粒”成果,款项已全部到位。这一成果转让收益,将全部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包括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筹建等。
最近与此相关的新闻,不止一条。3月初,包括化湿败毒颗粒在内的抗疫“三方”,作为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后首次获批的新药获准上市。4月22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签约,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而此前一天的4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一行,专门赴中国中医科学院调研座谈,详细了解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进展及存在困难,积极支持大学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这所继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之后,又一所以国字号科研院所命名的重量级大学,离人们越来越近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什么要办大学?为何会有1.5亿元成果转让费参与支持大学建设?有众多城市争取,大学为何最终落户苏州……带着这些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一届屠呦呦班新生见面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供图)
为什么要建这所“新型大学”
全国已有二十多所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何还要建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对中医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全国尚没有“中国”字头的中医药大学。
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路径、质量水平等,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自古以来,家传师承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人口急剧膨胀的近现代,家传师承虽能保证人才个体质量,但总体效率太低,因此院校教育逐步取代家传师承成为主流。但院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弊端也日渐凸显,如中医思维弱化,教学科研与临床分离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亟须创新升级。
2019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扩大中医学9年制招生规模”等要求。紧接着,2019年11月初,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召开大学建设可行性论证会和建设工作汇报会,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2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届屠呦呦班,15名九年制直博生顺利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迈出了扎实的一步。202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联合署名文章指出,持续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按照“宽知识、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5+4”序贯式培养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具有中医思维、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独立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据悉,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将设置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主干学科,以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根据规划,大学总体需满足至少5000名在校生学习、生活需求。“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要建成一所‘新型大学’,即中医药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具体“新”在何处?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建立院校师承等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吸引医学世家学子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攻读,建立具有浓郁学习氛围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参考家传与师承教育的培养经验,采用九年一体化长学制培养模式,构建贯穿本科至研究生教育全教学周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内容融为一体,实现“早跟师、早临床、早科研”。
其次是开拓“经典-临床-科技”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督导,强化教师“经典”意识,从经典出发,从临床出发,并引入训诂学、汉语言文学等文科知识教学,深入培养学子的中医思维和国学素养。同时,学习一定比例的现代医学知识和科研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子的科研思维,博古通今、中西融合。
最后是规划“复合型-传承型-科研型”三位一体人才产出模式,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强化临床技能培养,注重能力提升,开展分段式人才培养,实现“医教研协同、医工理文融合、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同步”的一体连贯式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
对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而言,大学落户苏州,有利于撬动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源,探索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人才“新高地”。4月22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专程出席了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签约仪式。而在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就已携手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办中医学本硕博连读“屠呦呦班”,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中药学本硕博连读“屠呦呦班”。“虽然目前只完成了第一届招生,但生源质量相当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为何用抗疫成果支持大学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以1.5亿元价格转让“化湿败毒颗粒”成果的收益使用,初步考虑,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成员子女考入各省市中医院校,拟给予本科阶段第一学年学费资助;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学生,拟给予本科阶段学费资助。
据了解,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1月25日(大年初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等组建的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黄璐琦院士带领下奔赴武汉。医疗队和后方科研组继承古代先贤智慧,边救治、边研究、边总结,反复实验并仔细分析数据,研制出防治新冠肺炎确有疗效的中药创新药物——化湿败毒颗粒。2020年3月中旬,化湿败毒颗粒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这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临床批件。当时,一直积极调配物资设备、支援武汉抗疫的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广东一方制药获悉后,立即联系协调批件转让事宜。同年3月底,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广东一方制药签署技术转让合同,以1.5亿元的价格将化湿败毒颗粒临床试验批件、专利及药品注册证书转让给一方制药。随即,参与化湿败毒颗粒研发的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医疗队全体队员、后方科研攻关组等一致决定:将成果转让收益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设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人才培养专项”,鼓励更多人学习中医药、培养选拔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包括支持赴湖北抗疫中医医疗队队员的子女学习中医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筹建等。
为什么校址花落苏州
2020年8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校名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国”字样。可见,任何一个地区,如能拥有“国字头”大学,就等于拥有了极为稀缺的资源。从公开报道看,山东、浙江等多省市都加入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选址争夺战”中。为何最终花落苏州?
首先,苏州具有区位和历史人文优势。苏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交汇处,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名医辈出。从汉代至民国两千年间,江苏见于著录的医家就有4000余人,其中苏州有1000余位,素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尤以明清为盛。1982年卫生部曾下达中医古籍整理计划,所列592种书目中吴医古籍58部,占近十分之一。苏州中药行业历史悠久,如著名中药老字号“雷允上”至今已近300年历史。
当然,仅有“先天优势”是不够的。近现代吴门医派与北派中医之间的交融,尤其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不解之缘,为苏州加分不少。
先有中医界资源的“南水北调”。如,京城“四大名医”汪逢春出身于吴门望族,1908年北上京城创办了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著名的“国医讲习会”,堪称中医南北融合的先驱与典范。1954年,毛主席指示成立中医研究机构。1955年,由中央卫生部直接领导的中医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从各地征选32位顶级名医入京。首批奉调者中有5位来自江苏,此后多批吴门医派佼佼者接连入京,解决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之初的燃眉之急。如钱伯煊推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的发展;喉科世家耿鉴庭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后专攻耳鼻喉科;儿科圣手金昭文补充完善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儿科体系等。
再有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北电南供”。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江苏建立分院,是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首家分院。通过整合北京优质的科研、临床资源,调派强大的科研人员前赴江苏组建适合区域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队伍,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同时聘任分院符合条件的人员为客座研究员,拓展研究生南北联合培养模式。
苏州方面为了吸引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也是下了不小的“本钱”:将吴中区临湖镇园博园约610亩地块划拨作为大学建设用地;除部委核拨经费外,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投资运营平台经费(包括开办费、运营费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苏州方面负责全额承担,保障大学建设费用;大学投入运营后,苏州方面承诺,将在前5年给予足够的运行资金支持,5年后资金支持额度由双方另行商定。此外,在相关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人才公寓、周边商业医疗交通配套、教职工子女入学入托等都给予支持。
中国中医科学院也将进一步向苏州投入“重磅”资源,包括引入国家重点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站、岐黄学者等人才资源,在项目、人才、技术、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大学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扶持苏州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支持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心血管)落户苏州等。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诞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乃至整个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步入新阶段,呈现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医认为,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是气的升降与出入的和谐统一。如果说,气的升降是内循环,那么气的出入则是外循环。上述“南水北调”和“北电南送”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内循环之路,有力地支撑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而“引进来、走出去”的外循环之路,同样值得称道。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中医科学院派遣医疗队前往沙特、阿联酋等海外抗疫前线,推广运用中医有效方药和特色疗法。其中,化湿败毒颗粒的疗效,获阿联酋卫生部认可,于2020年9月获准以药品身份正式进入该国市场。
化湿败毒颗粒获阿联酋卫生部批准上市的背后,则是2019年3月份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的正式成立。据了解,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筹建的全球首家中医药领域循证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其主要建设单位。该中心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承担全球传统医药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的申请建设工作,搭建完成“中医药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并与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数据联通。这一由我国主导、国际认可的循证中医药学科体系,不仅能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更可助力中医药学证明自身医学价值、跻身于世界科学体系。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还牵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国际传统医学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盟”。中国中医科学院有2个项目获批外交部“澜湄基金”,中国-奥地利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这是中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当前,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源自经方化裁而来的化湿败毒颗粒等抗疫“三方”,经过抗疫一线实战检验,成为国家中医医疗队的抗疫利器;以中国中药、广东一方制药等为代表的中药产业,依托在市场竞争中积累的强大制造实力,为抗疫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化湿败毒颗粒的市场价值,以企业支付成果转让费形式得以体现,进而反哺中医药人才培养,助力中医药事业振兴。“事业引领产业繁荣,产业繁荣支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可以说,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诞生,是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毫无疑问,在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作为东部省份,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使命,积极打造健康中国的“江苏样本”,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江苏全省GDP总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居全国省区之首,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苏州,不仅将打造江苏、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才高地,更将强力助推打造健康中国的‘江苏样本’,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往期精品(点击图片直达文字对应教程)
后台回复“生信宝典福利第一波”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教程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