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需求什么时候上线”

大力哥

共 3349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12-05 08:28

听过一个说法,如果你经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并且每次都要给一样的回答,最好的方式是把你的回答写成文档,之后用「发文档」这个工作,代替你的回答就好。
“这个需求什么时候上线”这个问题,我作为产品经理会经常被问到。所以我在内部写了一篇文档,之后在工作中,就会用这篇文章来代替我的回答。

从业到现在,作为产品经理,我被问到过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需求时候可以上线?
写这篇文档就是跟大家介绍一下一个需求是如何上线的,以及,面对这个问题,我能给到的回答是什么。
这样,以后再有小伙伴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就可以把这篇文档发给TA看了。
首先想强调一点,从主观上,产品,研发和设计,都希望每一个需求早点上线,而这肯定不现实。
但我想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所有人,我们此刻不能告诉你什么时候上线,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去做这件事,或者对你的需求不上心。
恰恰是因为,我们尊重一个需求的全流程,所以需要按照客观的规律去做事情。
先回答大家的第一个问题,一个需求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这里会分成两个阶段: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个业务诉求,是否在当前阶段要成为一个产品需求;
其次,我们要把这个产品需求,变成一个在工作流中的任务。
一、先说说从业务诉求到产品需求的流程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产品对于需求的理解,和业务对于需求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业务看需求,就是看我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能力,来帮助我解决一个当前棘手的问题。
这里的不确定性在于,这个产品能力,是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而好又包括:是否是最经济的,即是否现在就要做;是否能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举个例子,很多业务跟我表达过,想要一个裂变工具,然后问我什么时候上线。
对的,“我想要一个什么,这个东西什么时候能上线”这可能是我遇到过频次最高的提问了。然后呢,我就会问,WHY,为什么要,现在就要么,你要的这个东西真的是解决你问题最好的答案么。
放心,我们产品绝对不是想要抬扛,或者是变相拒绝。因为我们只关心一点,解决办法是否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背后就是一点:资源该如何最优配置。
所以呢,如果业务和产品在某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一件事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目前看来最好的答案,那我觉得,这时候业务诉求就变成了产品需求。
再说回那个需求,裂变工具什么时候上线。
那我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然后我会得到一些业务的输入,没问题,我认可这些输入,但仍然不够。我会初步去判断,裂变工具不是一个小需求,是一个小系统,所以我需要更多的输入。
接着我会问,那为什么要现在做这个需求,之前没有做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解决的。然后我了解到,之前用的是第三方工具。
但会有一些问题。比如不支持二级转化数据的拉取,比如无法基于低转高做激励。
那聊到这里我就明白了,要做裂变工具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到底需要产研投入资源解决哪些核心的问题。这时候,共识就算达成了。
当然,如果有一些数据,说明拥有裂变工具的潜力和价值,那是更好了。
二、再说说从产品需求到功能上线的流程
1、产出需求文档(即我们常说的PRD)
没错,如果你问一个产品经理每天在做些什么,那么他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在写需求文档。
需求文档是给研发看的,方便将需求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可以落地的操作手册。
而要写一篇合格的需求文档,又会经过这么几个步骤:
1)需求的调研:关于需求的收益量化和可行性,会有更进一步的调研。比如跟研发的沟通,给数据分析提需求看某个数据等等,这都是为了把这个需求想得更明白。
2)画原型图: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一个需求,需要用Axure等原型工具,将需求可视化的展示出来。3)写需求文档:用飞书文档,将需求的背景、目标、模块划分、功能的详细说明,都说清楚。
有时候,对于特别重要的需求,在画完原型图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内部评审的流程,这是为了让产品经理之间互相提建议,确保没有忽略什么重要的点,或者有更好的想法迸发出来。
有时候,产品需求和业务诉求之间会有一些出入,毕竟想法从产生到具体落地,本身可能就会有一些变化。所以我们还会看需要,拿着原型图跟业务方去做一个业务评审,这也是为了保证我们产出的东西,是满足业务方需要的。
如果是涉及到客户端的改动,我们还会在这个阶段额外做两件事:准备AB测试的方案,完成页面的埋点,这两件事也需要跟数据分析部门一起准备。
所以你看,单单是产出需求文档这一步,就会有这么多事情要做。
2、进行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就是产品会召集研发一起,跟大家讲讲这个需求的具体内容,解答研发的疑问。最终目标,都是从实现角度考虑,看看这个需求要做些什么样的事情。
理想的需求评审,是大家一起开一次会就结束了,然后开始拆任务,做分工。但现实中,经过评审后,往往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需要下来确认,有些事情经讨论是不能做的,会将功能暂时砍掉,或者再返回去跟业务做沟通。
所以,实际的需求评审,可能不止一次(要看需求的复杂度)
接着,将所有可能影响排期的不确定因素都解决之后,研发内部就可以做排期了。我单独讲讲排期吧,毕竟排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这个需求什么时候可以上线”
3、排期
影响排期的第一个因素是估时,意思是:大家将任务做拆分,然后每个人评估下自己那一部分的任务需要多久。
但还有一个因素会影响,那就是耦合程度。一个人的工作,需要在另一个人完成之后,才能做完。
比如说,客户端如果要开始自己的工作,那前提条件是设计稿基本确认了。
而设计稿确认的前提是,设计师的排期是合理的。但设计这个工作,对于大的需求来说,又经常会发生改变。
所以呀,如果需求变更了,设计稿就要改,设计稿改了,客户端就要改,客户端延迟了,连调就延迟了,连调延迟了,测试测功能就要延迟。
因此,尽管很多需求能够给到一个预估的工时和排期,但如果需求频繁变更,或者某个角色的估时不准,都会导致最终的功能上线时间往后延迟。
这时候就需要产品经理去判断,到底准时上线是必须的(就意味着有些变更来不及做),还是这一次100%完成是必须的(就意味着需求会延期上线)
无论是质量有损,还是交付延期,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会面临的。我们都希望又好又快,但现实就是求取平衡的艺术。
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
“这个需求什么时候可以上线”,即使我给你回答了,也是一种概率层面的回答,在排期结果出来之后,有很大可能会按照这个排期来交付。
但是如果在整个流程中出现任何变动,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跟业务一起,保证准时上线,又保证上线的功能可以满足业务的诉求。
4、给不出排期,那能给什么呢
最后,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也应该思考,业务方问我们要排期的时候,就只是关心什么时候上线么?
当然不排除只有这样想法的业务方,那我就给他们看这篇文章就好,解释了我们接到需求的时候,还不能给出排期的原因。
但是不是也包括,业务想了解我们有没有在推动这个需求,有没有一些关键的进展,可能他们也是需要用来向上做汇报的。
所以,如果给不出排期,能做什么呢?
把我们能确定的时间点给到,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做方案设计,比如什么时候进内部讨论,比如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写完prd等。
能把控的流程,越公开越好
其次,当流程有任何重要的进展时,跟业务同步,同步是一个可以带来安全感的动作。即使资源突然出现了意外,或者是一些负面消息,也及时同步。
最后总结一下:
如果以后业务问我,这个需求什么时候上线,我会希望他们说明一下:1、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2、为什么现在要做3、你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4、有没有现成的数据或者分析,给到一些参考
当然,我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信息同步和推进。
最后,我希望他们可以理解,从需求文档的产生到功能上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会跟你们站在一起保证最好的结果,但也希望你们理解这其中的不确定性。
大家是一个球队,把产研设的协作流程与大家分享,也是多求一些理解和支持。

这篇文章我挂在了自己在公司内部的blog里,而灵感来源于飞书听友群里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写blog》。


我觉得有一点说的好,如果频繁面向不同人回答同一个问题,影响了你的效率,那就把它变成知识,沉淀下来,然后下次再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给提问者先看看。


当然,如果你想要成为产品经理,或者正在跟产品经理对接工作,我也希望你了解产品需求的上线流程。


而实际工作,也远比我描述的复杂得多。


浏览 4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