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最危险的事情,是成为一名伸手党而不自知
今天,我们来聊聊职场上很多人深恶痛绝的奇葩存在:伸手党。
在工作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
一旦遇到问题,就双手一摊,嘴巴一张,跟身边的人问:这个怎么解决?
他们从不思考,也从不自己解决问题,总是习惯性去别人那拿“方案”。
你PPT做得好,你帮我调整下PPT吧?
我不会剪视频,你帮我剪个视频呗?
明明网上一堆的教程,只要百度一下,跟着实操一遍就能解决,但他们懒得动脑、懒得摸索,习惯性求助,心安理得的当着伸手党。
01
职场伸手党
“毁”人不倦而不自知
说起伸手党,不禁想起之前我在广告公司做文案时遇到的一位同事。
当时,我和她分别负责两个不同的项目,大家各有任务在身,忙得天昏地暗。
然而,她总是隔三差五来找我:
你觉得这个文案应该怎么写?
我们甲方要的广告语,既要突出品质、又要简单粗暴,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起初,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和她一起想。
可帮的次数越多,对方开始变本加厉。一会儿让我帮她写主持稿,一会儿让我帮她想系列传播海报……
文案被否决要重写,她带着反馈意见来找我:
你帮我想想呗
甚至拿着几十页的PPT向我求助:
我们甲方说这个方案太粗糙,你帮我细化细化呗
完全不管我的工作量重不重、是否有时间帮她。
末了,还附带一句:
爱你哦
真的不胜其烦......
慢慢的,我再也没有和她“交流”过文案。
没想到,她又开始挨个“骚扰”公司其他文案,每当遇到文案被否需要重写或修改的时候,她就顶着“交流”和“请教”的名头,让别人给他想标题、想思路、想创意,大家都被她烦得不行……
本来,职场上相互交流、相互帮忙,很正常,但是一味单向索求、无下限依赖,就很不正常了。
今天你向人求助,人家帮了你,明天你向人求助,人家又帮了你……可次数多了,谁还会帮你呢?
没有人甘当你的人肉搜索引擎和智囊团,也没有人有义务帮你解决一切难题、一直任你“白嫖”。
职场伸手党,毁掉人际关系而不自知,还顺带着废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专业能力。
如果一个人总是懒得摸索,不想花时间精力思考,养成了“伸手思维”,那么他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职场最危险的事情,是成为一名伸手党而不自知。
02
伸手党行为是可恨的
伸手党思维是可怕的
职场上的伸手党行为,很可恨,没人会喜欢和一个伸手党共事。
职场上的伸手党思维,很可怕,总是习惯依赖别人,等同于废掉自己。
表面上来看,当一个“伸手党”,也许能让你“不费吹灰之力”拿到问题的答案,得到工作上的帮助,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两个问题:
01 总是求人以鱼,迟早因为不会“捕鱼”饿死
求人以鱼,迟早会因不会“捕鱼”而饿死。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
《深度思考》一书作者川上浩司认为:不愿意思考就匆忙采取行动,可以说是放弃自我的表现。
伸手党们一味追求便捷、立竿见影,向他人求助,以为可以快速完成手头上的事情。
殊不知,看似拿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没有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或解决过程发起探究和质疑,最终触达不了事情的本质,无法拓展思维,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所以,只关注答案、不关注算法的人,既愚蠢又无知。
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掌握“捕鱼”的本领,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总是习惯不带脑子求帮忙,会越来越没脑子
《思维导图》的作者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曾经形象地描述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较大,就像在丛林里清出小路一样,一开始非常费劲,但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阻力会慢慢变小。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也就是说,一个人刚开始思考时,阻力相对较大,但如果经常思考,阻力就会变小。
反之,当你面对问题逃避成瘾,时间长了,随着思维固化,思考的阻力越来越大。
最后,等你想思考时,难度也越来越大。
这就是我们大脑运行的本质:越逃避思考,越不会思考。
医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废用性萎缩。
一个人如果关节骨折,医生会用石膏帮患者固定受伤部位,如果患者不锻炼,一段时间后,肌肉就会萎缩。
伸手党们向人求助虽然是条捷径,但捷径背后,都藏着一个你看不见的巨坑。
如果总是不带脑子求帮忙,长此以往,大脑很容易进入“废用性萎缩”状态,最终一步步丧失自己的思考力,大脑也变得空空如也。
03
庸者喜欢“抄答案”
强者善于独立思考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曾委托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桂尔福教授研发一套心理测试题,目的是为了挑选优秀的飞行员。
有意思的是,凡是通过这套测试选拔出来的飞行员,上战场后表现极糟,大部分人被敌军击落、死亡率非常高。
而由有经验的退役老兵挑选出来的飞行员,在战场上表现却非常出色。
桂尔福教授很纳闷,于是向一名老兵讨教,老兵请他一起挑选飞行员。
老兵问第一个年轻人:“小伙子,如果纳粹发现了你的战机,用高射炮打你,你怎么办?”
年轻人:“把飞机飞到更高的高度。”
老兵问:“你怎么知道的?”
年轻人:“作战手册上写的,这是标准答案。”
第二个年轻人走进来,老兵员问了同样的问题:“小伙子,如果纳粹发现了你的战机,用高射炮打你,你怎么办?”
第二个年轻人说:“找片云堆躲起来,让敌人看不到我。”
老兵接着问他:“如果当时没有云呢?”
年轻人:“那就向下俯冲,跟他们拼了!”
老兵:“难道你没看作战手册?”
年轻人:“看了,太厚了,我记不住那么多。”
面试结束,老兵问桂尔福:“教授,你会选择谁?”
桂尔福说:“嗯,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老兵说:“我会挑第二个。”
“第一个人回答的是标准答案,但是,这样的标准答案全世界都知道,德国人会不清楚吗?他们一定会故意向低空射击,把我们的飞机逼向高位,然后集中火力攻击高处,如果飞到高处正中敌人下怀。”
“第二个小子虽然不按常理出牌,却显示出不错的随机应变能力,这才是在关键时刻保命的法宝。”
……
战场上炮弹无眼,一味根据书本知识践行理论,极有可能将自己置于险境。只有对局势加以分析思考,才有可能保命归来。
这,是一位老兵挑选飞行员的考量,也是每一位伸手党们值得反思的问题。
很多人和第一个年轻人一样,机械化地依赖于他人给出的“标准答案”,工作中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分析和洞见。
他们被既定的“答案”束缚了手脚,在日常的执行中缺乏创造力、判断力、思辨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指令,被人牵着鼻子走。
前两天,在书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个国家,太子非常愚蠢,国王特请先生教他功课。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详细讲解了一个数学原理。
课后,先生问:“殿下,您明白了吗?”
皇太子:“没有。”
于是,先生又耐心讲解了一遍:“现在您明白了吧?”
太子:“还是没有。”
没办法,先生又再讲了一遍。可问题是,哪怕先生讲上十遍,太子依然不懂。
最后先生急哭了:“请相信我吧,殿下!这条定律是正确的。”
太子一听这话,立刻起身,向先生深鞠一躬,说:“先生,我对您说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如果您说定律是正确的,我就会全盘接受。”
……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盲目附和别人的思想。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如果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根据别人的意志亦步亦趋,最终只会沦为肤浅阅读的奴隶。
在海量、繁芜的信息面前,我们都应该警惕,成为信息的附庸者,被“标准答案”挤占理性的思辨空间,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模仿复制他人。
不要让别人的思想,轻而易举地控制我们的大脑。
美团创始人王兴,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
当员工问我一个事情怎么解决的时候,我会倾向于给员工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一书中曾说:
其实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
真正的高手,都深谙思考的意义。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明明在网上可以搜索、自我解决的问题,却每次都以“我不会”为借口逃避思考,理直气壮地向人索求答案。
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标准答案”,真正稀缺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行之有效的方法。
得到邵恒曾说:鸭子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在岸上学习再多也没有用。
未经咀嚼、斟酌、内化的知识,都不是你的。
不要只做一个,别人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的工具人。
敢于独立思考,才能找到根本解。
愿我们都能,在复杂的信息里寻根溯源,找到背后的核心逻辑,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掌握真正的“解题”方法。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