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十年,理想商业模式为何「难产」
雷锋网
共 5006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08-31 13:10
作者 | 伍文靚
编辑 | 张栋
2011 年 7 月 14 日,一辆红旗 HQ3 在长沙到武汉 286 公里的高速路飞驰,完成历时约 3 个半小时的自动驾驶实验。
这是我国自主打造的自动驾驶车辆首次在真实复杂的交通路况下完成测试。
彼时,在自动驾驶之外,相关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自主泊车等辅助功能的样机也已面世。
这是我国试图将自动驾驶技术以可量产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用车生活中的尝试。
此后的几年里,智能驾驶迈入新纪元。
各路玩家势如破竹、野蛮生长,整个行业在 2015 年达到新高度、在 2018 年驶入深水区。
如今十年白驹过隙,智能驾驶世界的运行法则从无序到有序,落地路径也早已泾渭分明,但这部波澜壮阔的创业故事给了所有人留下了一个关于商业模式的待解之题。
1
用钱「砸」出来的智能驾驶
2
盈利,智能驾驶暂时没有赢家
Mobileye 真的很强。安波福、采埃孚、恒润采用的都是 Mobileye 的方案。说实话,国内还有一段要追赶的距离。
3
新事物发展难免充满曲折
安防和医疗都不是依图未来的主业,安防只是规模比医疗大,哪一天无人车或者芯片做起来,安防也能像医疗一样卖掉。
AI 公司搞自动驾驶的不会多,甚至大家只是说说,玩不下去。
算法方面,智能驾驶涉及人身安全,对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非常高,AI 行业根本比不了。认知如果转变不过来很难做好。 经验方面,车企非常看重量产经验,因为这代表供应商对整套流程、质量体系是有认知的,意味着供应商的工程化能力是已经得到了一定验证的。而 AI 公司没有这些积累。 资源方面,以往,AI 公司的很多项目都是与政府对接,政府更在乎有没有,但车企在乎的是好不好。毕竟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即便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它的营收指标和财务指标不满足 A 股上市的要求,美股那边又收紧。没有退出路径,大家现在都比较谨慎。
4
总 结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