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实景三维的市场有多大,四十亿还是四百亿?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一旦关注到实景三维的平台及应用服务,整个实景三维的规模将变成十倍、百倍。
编辑 | 鹿野
现今,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孪生、城市仿真等新概念的出现,空间信息应用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十四五”全国基础测绘规划中,实景三维中国也是重要建设任务之一。
实景三维中国工程建成之后,可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可高清、立体、可视化精准反映地形空间分布、地表纹理细节、地物形态特征,实现自然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关联互动。
2022年7月20-21日,在本届WGDC大会上,众多行业内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实景三维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百亿市场规模
“要明确实景三维中国的定义”,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强调,她指出,实景三维中国是对一定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和表达的数字空间,它的核心是新型基础测绘的一种标准化的产品,也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基底。
实景三维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自“实景三维中国”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实景三维就被业内人士描述为至少千亿级、甚至万亿级以上的庞大市场。
维智科技创始人陶闯在本届WGDC大会上发布《2022地理空间产业趋势报告》,报告称实景三维处于建设早期,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该报告基于自然资源部整体规划,以最近三年平均每个地级市项目金额为预测依据,测算出2025年实景三维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2022年至2025年实景三维市场规模累计可达103亿元。
陶闯进一步表示,从数值上看,实景三维市场规模40亿元较小,报告主要从数据采集进行预测,并未关注到实景三维的平台和应用服务。而这也意味着,一旦关注到实景三维的平台及应用服务,整个实景三维的规模将变成十倍、百倍,不再是40亿,而是400亿、4000亿。
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先后印发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版》《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建设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我国实景三维建设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实战化。
自然资源部表示,在国家层面,争取到2035年实现优于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实现对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市覆盖。此外,到2025年目标使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等管理活动在三维空间进行。到2035年,要使80%以上的管理活动在三维空间进行。
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宋关福认为,数字化浪潮的背后,是其支撑的底座从二维向三维在升级,实景三维中国底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然资源部的业务管理需要,它还要满足更多的部委,甚至整个数字社会的管理需要。
此外,全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正在加速布局,近年来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城市开展了新型基础测绘试点,探索实景三维城市的建设。
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透露,相关部门正在面向建设需求,设计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标准体系,按照总体设计、采集处理、建库管理、平台服务和质量检测进行组织分类,共31项,目前已发布7项。
在泰瑞数创创始人、董事长刘俊伟看来,实景三维建设在未来构成城市数字孪生底座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认为,实景三维建设很重要的就是结构化、语义化、全空间,人机兼容理解。地理实体+BIM+城市运行数据+IOT,可以持续发挥实景三维数字底座的价值。
真正发挥空间基底作用
实践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关键在于“让实景三维数据真正发挥空间基底的作用。”但放眼产业发展,实现这一价值仍面临着较多困难。
目前,实景三维领域普遍存在业务割裂、效率不高、难以规模化应用等问题,而这也已成为业内普遍共识。
据首都在线副总裁、泛渲染事业部总裁牛继宾介绍,“目前,实景三维实时性较差,现在的步骤仍然是测绘、计算、合成、发布,每一步都不可或缺。重硬件轻软件,数据实时性越来越高,从2D到3D也对存储的读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但业务的连续性尚弱,硬件支撑效率不能满足实时的要求。”
土豆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霍向琦同样指出,在倾斜三维数据、遥感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的生产、处理和应用等方面,我国国产化基础软件相对缺失,或因研发投入不足导致自主研发产品在效能等方面薄弱。
与此同时,牛继宾表示,目前场景应用的市场开放并不充分,平台如何互联互通依然值得思考。如今正在试点的车路协同等项目,也严重依赖整个平台的场景应用互联互通。“若要做到场景互相开放和实时性交互,一定要打通数字化底层IT瓶颈,为场景的快速构建提供足够算力支撑,变成生产系统后再做整个系统的弹性资源。”牛继宾补充道。
随着实景三维中国的全面建设,实景三维数据无疑将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关于实景三维数据,霍向琦指出,“以实景三维数据为核心的数据管理、数据挖掘、保密计算、与BIM/CIM数据融合等环节的核心技术缺失,使得实景三维数据很难有效服务到多样化应用场景,进而导致从供给侧无法满足产业的迫切需要。”
中国城市安全已经步入高发期,如何对城市管理进行技术支撑已成为当今时代无法回避的课题。在沉痛中寻找教训,极端城市天气灾害重大事故发生时,将数据获取能力、高精度BIM、城市结构化数据、防控风险能力与目前城市应急要求完全匹配,才能有效抵抗风险。
基于实景三维建设,实景三维、数字孪生技术不断进步,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应用等方面存在新的需求,需要加速、强化诸多应用。
泰瑞数创创始人、董事长刘俊伟认为,从大的技术变革来讲,一定要基于实景三维逐渐从空间数据、简单的信息服务,逐渐面向支持服务。实景三维要做到人机兼容,除了感知汇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外,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数据被计算机认知,进行语义化,另外共建基础的时空制度,才能跟多元制度融合,才能从简单的信息服务真正过渡到面向不同行业的知识服务。
他强调,面向不同行业的知识服务一定要跟不同行业的专业应用和专业知识体系结合,但目前实景三维数据和平台尚未成熟,而这也是自然资源部一直推动新一代实景三维技术标准的原因之一。
“云+AI”服务数字化未来
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和时空AI,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联性。
据了解,时空AI以智慧城市三大治理融合需求为牵引,打造城市时空动态数字孪生底座,将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分析、更新融入到城市的治理中去,对城市内在运行逻辑进行建模,并借力知识图谱和AI算法进行智能化分析,实现面向经济运行分析、城市基层治理等场景的智能决策服务。
“在数字经济的时代下,时空信息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土豆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霍向琦提到,“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需求侧对时空信息的需求非常大,按原来的测绘供给侧远远不能满足这么大的需求,所以供给侧必须要从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把握住‘两服务、两支撑’的根本定位,才能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中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不可或缺的一方力量。”
“总而言之,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城市级实景三维数据的高效更新与共享,各部门业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在实景三维中国之上的集成、可视化与空间分析,都取决于基础软件、数据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是否已经成熟完善、自主可控。”优立科技 CEO张雪兵说道。换言之,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攻关与突破,都将释放实景三维数据的应用潜力,让实景三维应用无处不在。
实景三维建设过程中,除了数据层、应用层外,平台层也不容忽视。AI泰伯智库全球专家顾问委员、维智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陶闯表示,真正的实景三维应该面向行业应用服务,即时空AI。身处地理信息行业内,既要把握在数据管理层或者数据采集层的优势,又不可忽视了数据的应用层和数据服务层。
据陶闯介绍,要有以终为始的思考,政府、企业、大众多方主体都需要数据服务体系,因此在应用层和用户层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在下游更加发挥力量,驱动平台层不仅可看可管,且可控,这就是时空AI平台。
“可视化平台GIS平台正逐渐往时空平台发展。如何把巨大数据挖掘出来,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很多年,而这个时代也终于到来”,陶闯如此感叹。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七大领域社群:GIO企业家群、科技大厂公关群、资本机构群、汽车出行群、新航天探索群、云服务与智慧产业群、测绘地理信息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taiboxiaojiejie),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法律顾问:盈科律师事务所
《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