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疫标杆”到“智慧之城”,武汉为何成为AI创新高地?

共 5293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12-19 17:34

人工智能算力的强弱已经是衡量未来城市竞争力、治理能力与宜居性的新核心指标。


作 者 丨 宿艺

编 辑 丨 子淇




当人工智能给城市装上“最强大脑”,不仅会改变城市的运行方式,也会对城市的竞争力与创新力带来深远影响。

 

在西班牙巴塞罗举行的2021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揭晓了备受业界关注的全球智慧城市领域的最高奖项——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经过层层评选,武汉从全球46个国家421座城市1123份申报材料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复苏创新”大奖。

 

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也被誉为世界智慧城市领域的“奥斯卡”。与武汉共同争夺“复苏创新”大奖的包括伦敦、多伦多等世界知名城市。那么,武汉是如何在全球智慧城市比拼中突出重围的?

 


从“武汉战疫”到“智慧标杆”



 2020年开始的疫情冲击持续至今,全球很多城市都经过了严峻的卫生防疫与城市治理考验。

 

武汉同样如此,但其城市活力恢复速度、经济回暖步伐、市民生活进入正常化的满意度皆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的典范。这也是武汉以“智慧城市赋能疫后重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为主题荣获世界智慧城市(中国区)大奖,之后又在与伦敦、多伦多等世界知名城市角逐中斩获“复苏创新”大奖的重要原因。

 

首先,防疫不仅是对城市防疫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城市智能化与数字化治理的“底色”检验。本次获奖标志着武汉智慧城市在数字抗疫、推动疫后城市发展及提速城市精细治理等方面,得到了世界级平台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2020年伊始,为抗击疫情,武汉迅速上线“武汉战疫”健康码、“微邻里”“汉融通”“链税通”等数字应用。通过市民、政府、企业和机构的紧密合作,成功打造“数字抗疫”武汉样板,极大提升了疫情管控的颗粒度与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其他城市的防疫、治理与经济恢复提供了重要的案例借鉴。

 

第二,“数字抗疫”的成功,让武汉对智慧城市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城市大脑”建设成为政府、各行业企业与市民共同关注与支持的重点投入。

 

2020年9月,武汉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是国家在中部布局的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也是湖北省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

 

当年11月,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揭牌,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首次对外发布。湖北省副省长肖菊华在峰会上发言表示:湖北省政府将以武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支撑平台、启动一批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定期举办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和人工智能创新挑战大赛等活动,加快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聚力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新高地。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武汉模式”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大众生活与生产方式变革。如果站在城市的视角上来思考这些变化,除了对数据、算法的考量,算力已经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石。或者说,人工智能算力的强弱已经是衡量未来城市竞争力、治理能力与宜居性的新核心指标

 

OpenAI曾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自2012年到2018年的六年时间里,AI算力需求增长了30万倍,未来3到5年AI算力需求将继续增长100万倍,远高于传统通用算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与之前行业预期。

 

同时另一大挑战是,原本稀缺的AI算力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和组织中,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AI落地应用的成本和门槛,造成算力建设分散,中小企业或科研机构难以开展复杂模型、海量数据研究的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热度空前高涨的局面下,在全行业中的渗透率还只有4%。

 

如何解决超大规模“通用算力”,通过低成本、高性能与高便捷性的使用接入,加速整个城市与区域的数字化升级与智能转型,以武汉为代表的城市如今已找到了最佳实践路径:即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构建以AI算力、应用孵化、产业聚合、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将其作为类似“水电煤”的通用资源,普惠地输出给全社会,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成为整个城市“新基建”与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化,奠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大变革趋势,也必然会成为全球主要科技大国的角力场。美国宣布投资18亿美金,计划打造三个E级超算,其中一个的算力,超过目前全球十大超算的总和。德国早在2018年就推出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并资助一批高校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我国第一个正式投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城市是武汉。这座由华为助力打造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于2021年5月正式上线运营, 核心施工周期仅用了5个月,提供的AI峰值算力高达100P,相当于每秒十亿亿次的计算速度,且正在扩容中。其设计之初就明确了作用:主要围绕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基因测序四大应用场景,面向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提供人工智能的澎湃普惠算力。

 

华为常务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对此表示:武汉开创了人工智能一中心四平台的“武汉模式”,见证了项目快速交付、上线即饱和运营的“武汉速度”,构建了以多样性算力基础设施为底座、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武汉架构”,打造了示范标杆。

 

“一中心四平台”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四大平台,具体来看:

 

公共算力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公共算力服务平台,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资源有序开放给武汉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满足在人工智能科研创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普惠算力需求,解决过去AI算力分散、成本高企、中小企业或科研机构难以开展复杂模型等一系列产业难题。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实现92%的月均占用,签订20+商业合同,运营已进入稳步上升期,是全国首个进入正式运营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创新应用孵化平台。武汉是中国拥有高校、科研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应用创新孵化平台的搭建可以更好地结合武汉的高校与科技机构自研,牵引科技创新成果商用转化、形成重大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目前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在内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已经和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展开项目合作。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及生态创新中心,服务本地100+单位,并联合孵化50+优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产业聚合发展平台。产业应用与创新落地一直都是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重要目标,产业集合发展平台可以更好地聚合人工智能价值链中的算法、数据处理和企业聚集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闭环,同时建设配套园区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分散”到“产业优势集群”效应的升级发展,这也是当今中国核心城市的重要产业经济打造思路。

 

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教育资源情况,鼓励高校院所联合龙头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创新科研组织,加速创新落地和人才培养,从而不断夯实武汉与湖北的人工智能创新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力。华为与教育部合作,共同成立了“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当前湖北已有5所高校加入智能基座: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均已开设昇腾AI相关课程,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AI算力作为教研支撑。

 

由此来看,“一中心四平台”的“武汉模式”诞生一是符合了人工智能算力建设的创新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与武汉乃至湖北自身的基础优势、切实发展需求与政府引导战略密切相关



武汉AI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突显



来自武汉的多个产业在人工智能方向上跑出的创新加速度与行业明星标杆案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武汉大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大规模遥感影像样本库构建及开源遥感深度网络框架模型研究”项目,研发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深度学习专用框架(武汉.LuojiaNet),并构建业界最大的遥感影像样本数据集(武汉.LuojiaSet),通过智能遥感解译技术,在国土资源、遥感数据、农业遥感、城市治理等领域落地应用。

 

中科院自动化所借助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了全球首个三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紫东.太初”,进一步完善了以图生音、以音生图的技术和表现,实现了图文音语义的统一表达。

 

智慧城市一直是人工智能在城市的“顶级应用场景”。武汉倍特威视在智慧城市、安全生产领域已有算法有超过170个,其模型迭代训练迁移至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后,相比之前独立部署训练服务器效率提升10倍。不仅大幅降低了AI算力成本,同时明显提升了行业竞争力与业务拓展能力。目前其业务已经覆盖智慧工地、智慧园区、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城管等众多领域。以智慧水利为例,可以及时发现工业排污、河流漂浮物、人员违规下水与捕鱼等多项智能检测,从而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与响应速度。

 

唯理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创新型人工智能公司,在智能交通领域拥有公路运维与保养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接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后,其城乡道路病害分析精准率从之前的85%提升至95%以上,资产识别率从约90%提升至99%以上,巡检费用相比之前降低了超过50%,每套设备的部署成本更是从之前的超过200万大幅下降至10万以内。

 

中国棉纺行业存在异性纤维丝严重超标、工作环境较差、招工难等一系列难题,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武汉智目智能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并拥有业界最强的棉花异纤图库。在接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后,通过异纤检测算法与强劲算力支撑,异纤检出率实现了业界第一,成为加速棉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技术突破案例。

 

……

 

截至2021年11月底,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入驻100+企业,孵化50+解决方案,平均算力使用率92%.根据武汉市政府规划,到2023年孵化60个以上类似的AI深度应用场景,形成AI应用示范项目超过100个。

 

由此来看,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立所产生的创新与产业“附加值”以及在过去一年中获得了“超预期”表现。其不仅成功扮演了“城市AI大脑”的角色,并且很大程度上成为覆盖湖北甚至是华中的创新引擎与AI产业集群的孵化土壤。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核心,在产业端架起上下游协同的链条,建立政、产、学、研、资、用的完整资源协同平台,并打通了从人才培养到市场快速转化的完整闭环,有助于破界AI人才匮乏、AI算力分散与成本高企的产业难题,同时助推武汉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上掌握了“先手棋”。

 



《壹观察》评论



未来十年,我们已确定性地走向万物智联时代。

 

“城市AI大脑”也将是城市进入智慧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参考《经济学人》曾以工业用电量评估中国城市经济实力的做法,城市AI大脑的算力值也注定将会影响一座城市、一个省域、一个国家在未来经济格局与产业创新变革中的站位。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顶级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工人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多个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推动我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发改委也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核心任务,也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时代,远不只是信息技术的代际跨越,更是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形态的巨大改变。而在这场深层次变革中,我们已经从上到下形成了牢固的产业共识,并且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与产业应用中具备了先发优势与顶级政策支持。以武汉为代表的“AI城市先行者”,不仅考验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远瞻能力,各行业企业参与创新的引领决心,同样离不开华为这种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背后的建设主力军的深度参与。

 


END

「壹观察」创始人宿艺

原搜狐科技通信主编

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搜狐搜索「壹观察」

百家号、微博、抖音搜索「宿艺」关注更多

丨智能硬件丨通信丨新零售丨人工智能丨

丨智联网汽车丨智能家居丨

转载、合作联系微信:yiguancha_01

浏览 3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