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一个算法工程师复现算法的踩坑总结

目标检测与深度学习

共 271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10-10 23:48

点击左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一个专注于目标检测与深度学习知识分享的公众号

作者 | Michaelliu_dev

链接 | https://blog.csdn.net/michaelshare/article/details/120228724


作为一名算法工程师,主要是想把自己模型调优和复现算法遇到的一些坑总结一下(里面的一行字可能是我当时花费了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得到的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熟悉数据

模型是数据的浓缩版----Andrew NG的二八定律,即80%的数据+20%的=更好的AI

对于新上手的一任务来说,需要熟悉你的数据。拿检测任务来说,可以写个可视化代码查看标注是否合理,查看一下待检测物体的大小分布情况(例如anchor的预设),查看一下图片大小,查看类别分布情况(例如是否有极端的分布)等等。

二、算法选型

在接到一个新领域的新任务时,需要调研相关领域算法,对该领域的发展有个大概的了解,掌握一些关键算法(比如历年的SOTA)的思路。虽然调研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这样在算法选型上可以少做一些实验,性价比是很高的。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就好了。

不太可取的思路:

  1. 在指标上太钻牛角尖。有些算法工程师遇到指标在自己数据集效果不太好的情况时,立马换别的算法,或者立马换个backbone,或者立马换个loss去做实验。(需要认真分析为什么效果不好,是自己训练有问题,还是当前数据不太适合该算法,是评测指标不合理,还是评测指标实现有问题。)
  2. 不进行相关调研,直接上SOTA算法。这样做会有一些不太理想的问题,比如SOTA可能没有针对自己场景的数据做优化,比如当前任务是小目标居多(通过分析数据得到),虽然SOTA的总的mAP很高,但是small mAP比之前算法还低,那就要慎用 。比如SOTA用的是很重的网络,但是任务是速度快,或者速度与效果兼顾,那也应该慎用。

三、基于已有实现来优化算法

对于某个任务在选择好合适的算法以后,如果有相应的效果比较好的开源实现,最好用开源项目进行算法的复现。

这样做的目的:

  1. 更方便深入的理解算法的具体细节,比如可能代码在文章没有提到的某些层上偷摸的加了一个shift操作,比如文章提到的一些trick代码根本没有实现,比如代码用了额外的数据训练但文章没有提到,比如文章描述的数据增强方式与代码的实现不一样等。(这些可能发生在开源复现者没有“一比一”复现论文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论文作者自己没有实现的情况)

  2. 能快速掌握算法的基础性能,比如复现算法大概的运行速度(特别是文章没给出的时候)和达到的效果

  3. 不用自己做一些无用功。要知道重写和调试一份新的模型不仅费时费力,可能还因为文章没有写清楚一些细节,导致你几乎无法复现到相应的结果。

利用开源项目已复现的算法(这里复现不是完全能与代码作者或者文章作者结果一致,可能是数据增强,随机种子导致结果有偏差,但已获取到八九不离十的结果)来改进模型可以有下面几点思路:

  1. 代码是否实现了文章一些涨点的trick,如果没有可以尝试
  2. 文章一般会分析实验结果,后面会有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他们可能会说明为什么有些情况文章的算法效果较差
  3. 有些文章会写他们将来可能的工作,这也是一个改进思路
  4. 需要可视化查看实验结果(特别是跑自己的数据集),结果可能与作者在公开数据集展示出的问题不一样,分析效果差的原因

四、从0复现算法

复现算法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这里的大工程不只是指代码多或者工作量大,而是没有一个基础版,导致引入的不可控因素太多调试困难,比如数据接口是否有问题,模型是否搭建正确,训练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在复现算法或者优化算法是比较头疼的是一切训练正常,loss曲线比你想象的还好看,训练了一年后(just kidding, maybe longer),测试一下发现效果奇差无比,都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写的代码。一年就过去了。

这里有下面一些建议:

  1. 尽量测试每一个细节,从数据接口,模型,到loss输出,到最终的评测代码。保证每个部分都可控。
  2. 测试数据接口,从单进程,batch为1开始,方便打印数值进行对比。
  3. 不要随意的去随机,尽量保证问题可以复现比如先不要加入随机数据增强,模型的随机种子固定。
  4. 用少量的数据,这样可以快速的做实验,也可以让模型快速过拟合。模型能过拟合可以大概确定模型是可以学到点什么的。
  5. 尽量按照原文来复现,在复现前,先不要过多的添加自己独特的想法。比如训练参数,模型backbone,数据增强方式等等先按照文章来。不清楚的点可以尝试email作者或者寻找相关圈子讨论。
  6. 日志打印全,比如解loss为nan的情况,需要知道是forward的导致还是bp导致。

五、一些或许有用的训练建议

  1. 保证数据是可靠的
  2. 有预训练模型最好用上
  3. 通常学习率参数小于1e-5基本没啥用了,比如cosine或者step操作,最后的学习率到1e-5就好了。当然特殊任务不一样
  4. bn在训练时记得打开更新(特别是tf的小伙伴,容易漏),不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训练时loss下降很快,测试感觉模型就没收敛
  5. sgd是很棒的,但是实验用adam或许收敛速度更好
  6. 如果想要很好的压榨出一个算法的性能,请先保证当前模型能到达相应的性能再去压榨。而不是盲目的换模块,疯狂调参,那样可能只是浪费时间
  7.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调参技术,在没有一个较好的baseline情况下,调参不会有质的飞跃(除非是之前参数造成了某种bug)
  8. 数据小时,使用了预训练模型记得固定前几层的模型参数,还可以用小点的学习率
  9. loss balance有时候很有用
  10. 重复训练可能可以提升点数,将一个模型训练好后,用训练好的模型做预训练模型载入,继续用同一套参数训练。有点像CyclicLRhttps://pytorch.org/docs/stable/generated/torch.optim.lr_scheduler.CyclicLR.html#torch.optim.lr_scheduler.CyclicLR
  11. DL没有像机器学习有那么多公式支撑,很多都是make sense就做个实验来验证,所以尽量多阅读论文,看看别人的实验,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实验
  12. 这篇文章是为了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希望读者能用得上,如果有严重错误还请告知,不想误导他人


END



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团队创建,专注于目标检测与深度学习,希望可以将分享变成一种习惯!

浏览 2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