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每天要不要工作十二小时
共 3449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0-09-15 06:32
最近,张启发院士的一封信引发了不少争议。
主要引起争议的点是,张院士很真诚的对自己的博士生们说,做学问、做研究需要下苦功夫,在时间精力上要有着非凡的投入。
时间上,能够做到一周六天半,每天十二个小时的投入。
本来这封信是内部的,张院士发给自己的学生看的,后来这封信传播开来,引起了热议,大家褒贬不一。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在对一件事情并不了解,就急于根据自己的了解认知做出评判。
因此,可以看到网上很批评的声音、有肯定的声音,很多人在这个话题下面掐起来了,谁也无法说服谁。
这里放上两个内容,一个是这封信的原本内容,另外一个是一位知乎答主的回答,我本人不做评价,保持中立。
张启发院士的信
最近我拜读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计划,仔细推敲后,仍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
第一,对课题理解不够,有的根本谈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进入角色。
第二,已经完成的工作量严重偏少,博士(有的是从本室硕士上来的)做了几年还未见到可以发表的东西。
第三,在计划中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结束研究。即游击战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来解决战斗。
这是从纸上看到的。从实验室看到的现象是,有那么几位常不到实验室照面,似乎这里是一个可来可不来的地方。而且愈未进入角色的,愈不钻研文献;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见做实验。请各位想想,你不学,怎么能变内行?你不干,怎么会有结果?不钻研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不把实验室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生。
写一点专题读书报告,其实是一个领域内进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够,可以连续写几篇,直到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面较好地弄懂为止。
如果在写读书报告的同时,加进一点自己的见解就更好了。写得好的可以送出发表。这对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养事业心都大有益处。
几年来我们大会小会说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说是没有时间,我看是不愿投入时间。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
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
人生一世,应该追求有所建树。记得有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此诗所描述的虽有些封建意识,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想稍加以补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时代里,女儿也应当自强。走到了做科学这条路上,博士生阶段有无成就与将来有无建树关系十分密切。椐我观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凡是后来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理解的基础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求知的欲望;
二是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工作成就;
三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以工作作为第一需要的人生观。
试想:要建功立业,博士生阶段不搏,更待何时?有的研究生说,在我们这个实验室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轻松,入错了门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不知道是该“轻松”的羡慕“辛苦”的,还是象我们“辛苦”的研究生这样羡慕人家“轻松”的。
但就我看来,身在国家级的实验室里,从事着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应的保证条件,大可一展才华,以慰平生,应该受到全校乃至全国的羡慕,而不是相反。对“轻松”妄加羡慕的人,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最起码的问题,或者是读研究生的动机本来就存在问题。他们读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约只是一张文凭,自己对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这种思想倾向是应该下大功夫纠正的。
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毕业后到国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赞成,并愿尽我之力给予支持。我很希望我们实验室出去的人将来在国际上都成为知名人士。
今后在我们室毕业的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可能主要有两类途径,一类是经我提名推荐,另一类是博士生本人争取,而将以后者为主。而后者却意味着要参与国际竞争。博士论文做得好,竞争性就强,我也乐意推荐,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
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
知乎答主麻瓜
本科待过发哥老婆实验室,了解发哥是怎样的导师。发哥说PhD要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6天以上。水稻遗传领域就是这样,不加倍工作,赶不上水稻插秧收种的周期,也没法做到一年三季播种。Push你的从来不是老板,而是水稻。
首先,讲下发哥的科研领域,是水稻遗传。研究方向大体举个例子,一种水稻高产,另一种水稻低产,只有通过大量杂交,才能定位出高产基因在哪里,随后才能研究分子机制。
水稻一年三季,一季实验几百上千株稻,插秧要自己来,收稻自己来,统计数据要自己来。从种下去到收完数据两三个月,数据火急火燎分析完,马上要设计实验赶下一季播种。
水稻又不是一年什么时候都能种,湖北一年两季,海南种第三季,在湖北的第二季没赶上,你就要去海南种,每年少一季水稻,别人五年毕业,你七年都不止。万一赶上其他组把你基因抢发了,人家Nature Genetics,你投个2分期刊,工作量一样大,就因为你有一季水稻没赶上,你亏不亏?
发哥所在的基因楼其他组也是类似情况,不做遗传哪怕做机制也是如此。研究基因就要基因插入水稻或敲低基因。所以,为了4月份赶上第一季水稻,你2月份过年前后就要准备水稻愈伤组织的组织培养,年后用农杆菌把基因插入水稻,愈伤组织分化出小苗,4-5月份种进田,等苗子长大点适应田间了,还得挖出来重新插秧。
这季水稻的实验数据还没出来,就要准备下一季的愈伤组织,等7-8月份第一季水稻结果一收立马设计实验赶9月份种第二季水稻。之后还得去海南种第三季,过年还没来得及收完数据,下一年的播种就又要开始准备了。
好多不做水稻的听着一天12小时觉得导师惨无人道?
那是没经历过一年从头到尾跟着水稻发育周期赶deadline的恐惧。我本科试过一次,没卡好时间点,后来放弃水稻转去做动物了(你看,就算老板师兄都提醒过,新手菜鸟依然卡不准时间;现在还嫌弃老板提醒)。Push你的从来不是老板,而是水稻,一天不给12小时,根本来不及做。
当然,你完全可以不做水稻,就像我这样。全国都可以不做水稻,又辛苦,文章发得和工作量还不成比例。但水稻是中国的口粮,你不做,我不做,总要有研究生一天12小时,一周无休去顶着蚊子烈日插秧收样、研究分析无所不能。
所以呢?觉得发哥压榨学生?
发哥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科研领域已经到头了。再发文章也没用,大可不必。
其次,发哥是真真实实给科研教学的导师,科研态度严谨,虽然长得蛮年轻的,但做事风格更像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朝闻道,夕死可矣。说实在的,在闻道路上只争朝夕地工作,一生都不一定求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天工作8小时,确实不太够。
发哥是水稻出身,也研究医学,因为发哥老婆平姐罹患肺癌去世了。平姐是我目前为止遇到的最好的导师,她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躺在病床上改论文,把学生工作发出去。到最后癌症转移严重,眼睛和意识不清楚了,她才把带学生的任务给了发哥,让老公帮她带完最后的学生。
为了平姐的肺癌,发哥从水稻背景,转成看肺癌文献,最后基本上也是肺癌大咖。
朝闻道,夕死可矣,你选择一条研究道路,一天12小时,你以为这条路通透了。
不够。
也许未来你身边出了其他事,你发现做水稻对自己爱人,对自己家庭帮助真的不大。一天不止12小时希望用7年时间赶上肺癌最新研究进展,但是时间已经不够了。
所以,一天12小时又怎样呢?
和真理赛跑的道路上,计时单位从来不是小时,而是一生。
从水稻科研的行业性质,和发哥自身的科研奉献上,我并不认为发哥花时间写这么长的信提醒自己实验室学生要努力学习工作有什么错。晃晃悠悠最后课题做不完,PhD延毕对学生影响更大。
至于信的内容脱离语境被歪曲放大,这就是传播者的问题了。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这个问题在知乎上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