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热潮从何而来
我感觉第一篇回答写得很贴切,其实就四个字,学历贬值,劳动力饱和 + 行业发展饱和,硕士遍地走,内卷严重,自然读博就成为了一个能够获利更高的选择。
以下来源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整理自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3183095/answer/2303712231
工作几年后,我现在的看法完全变了。首先要认清事实,在劳动力、资本、技术几个经济基本要素中,中国是劳动力过饱和,欧美是劳动力短缺,这就使得中国和欧美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发展出非常不同是社会形态和就业形态。
今天才看到个新闻,美国教师短缺,居然允许校车司机和餐厅员工做代课老师,而在中国那个学校的教师岗位不是分分钟卷爆了。
经济学里有一个信号模型,即用一个信号来高效区分劳动力,给劳动力打上标签,帮助企业快速筛选。而学历就是最有用和最受认可的信号,你有本科学历,自然就战胜了大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50%,有研究生学历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的前10%,有博士学历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的前1%(现在博士每年入学10万,毕业六七万)
在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学历信号也许没有那么大价值,因为哪里都缺人,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就能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如在美国护士的收入高于大学教授。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哪有那么爱卷,读个卫校当个护士收入就比教授高,谁一天想着去读博士当教授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3183095/answer/2179834990
读博(尤其直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回报的玩意。本科、硕士学历比较差的同学读博可以刷一刷学历。第一学历就很好的去读博,最后除了名头可以唬唬人也没啥了。
我估计大部分人想读博的出发点是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于是把读博视为一种改变人生的手段。并不是从读博的风险收益出发作出的决策。
真正有必要读博的是有能力且有意愿成为科研工作者或是高校教师来推动社会进步、教书育人的人。但是这种人在今天的博士生中的比例应该很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3183095/answer/231915531
不热爱未来所研究的东西,一律劝退。 单纯觉得“学术很高尚”,而不热爱研究工作的,一律劝退。 本科生刚毕业申博,对上述问题确实不好确定。不知道是不是热爱学术的,申博时请选择nice的老板,和与业界方向相近的老板。不要选方向虚无缥缈,好给学生画大饼的。
体制内行政管理岗的三门干部,由于本单位混的不爽想读博的,不但劝退,还要给两个巴掌。你个写了多年八股公文,微积分都拿不起来的东西,能拿的起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还是固体物理量子力学?少做梦了。有时间多塌下心思考虑考虑如何为人民服务,别搞那些权力斗争,然后斗不过拿读博当逃避,烂透了。 一直在事业单位/央企技术岗的,读个在职博士倒确实不错。首先还是有概率能读下来的,其次读不下来也就成为某野鸡公众号《正学风!xx大学yy名博士被被清退!》的一员罢了,不会影响生活。
正如@霍华德所说,中国现状就是卷,本科能做的工作由于过卷只能设定博士门槛。很多时候不得不读博。不过我可以反过来讲的更积极一点:由于国情原因,如果是在国内就业的国内985(& some 211)博士,受到的是包含工业界,政界的全口径优待。不但有更好的待遇,而且就业路径并不像一些海外答主所说的窄,国内博士就业路径反而会比硕士本科更宽。 这是国外(以下代指美国、日本,别的国家答主不了解)所不具备的。
博士说话要讲真凭实据,大概列举一些出路,说了就见分晓了。
①人不是一睁眼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多数是在前进中才醒悟的。我在美国时都见过(中国籍直博)博二学生跟导师说以后不想科研了。当已经被捆在博士车上的时候,去中国政府就职是一条性价比不高但还能让你体面下车的路。
②大城市公务员不是那么好考的,本科毕业就考考几年也不见得能考上。考小城市容易,但比如和我一样老家就是省会的,宁可走人才引进去行政类事业编、国企甚至没编的党政储备人才,也不可能考个县里的正牌公务员。很多人才引进项目是限定top985学校硕博的。
比硕士多读了两三年,拿到博士学位,只是从副科变正科,已经是性价比很低的选择了,但政府的大门仍然还对博士开着,这是中国就业难能可贵的地方。
2. 军队文职
以军校为例,博士去军校一般授少校,和普通高校一样讲师职称。在京的话户口的肯定也是标配,下面举例的这家还解决北京(郊区的)住宿。一样做科研,从我接触的几个人来看(当然,都是EE专业),拿的课题肯定不如985,但比二本纯摆烂强太多了。
不过军校对文职的身体素质还是有基础要求的,虽然不高,但大学体育课上的都费劲的大胖子或者基础病患者肯定不行。
3. 中央企业 (包含强势的地方垄断国企,和未改制的工业界科研事业单位)
管理岗参考公务员,外围参与混改的市场化机构参考民企。因此在这里只谈核心机构(垄断业务)的技术岗。有两点属性是其它选项比不了的:
一是或多或少做点技术,二本本科文科生在考公上会成为博士的强力竞争对手,但这里他们想干也干不了。
博士对比硕士的优势:
部分改制的,我听说过有博士才能直接直签正式合同,硕士第一年签劳务派遣的。总之就是身份差异化,方便一旦效益不行了甩锅。
之前跟本实验室的硕士交流时候感觉特别明显。我觉得还不错的某单位,一问身边的硕士,给硕士的待遇怎么这么差。其实我也就比他多读了两三年。而且两三年也许往死里干能把钱搞来,但编制和职称真搞不来。
4.高校 (包含学术界的科研事业单位)
仍然按照上述出路一项一项分析。
1. 进入政府
海外博士放在这真的难以想象。有吗?确实有,但太少了。
2. 军队文职:
3. 中央企业
4. 高校
5. 民企
如果有人难以接受,我换个角度说也许你能理解:中国并不缺人,反而是人才过剩。中国缺的是少数科学技术带头人(有帽子的,少数真正的人才),但真的不缺一般的博士。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需要博士的岗位,显然国资单位解决国内学生的就业率是重点,而且国内985多多少少更好控制,“忠诚”一些。
所以海外博士们有的会说"博士只能去搞学术"。因为海外博士严格来说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在海外(美国、日本)压根不存在“现在很多人想读博”的现象,比如日本的著名的“博士離れ”。
只有中国有这个现象,就是因为国内985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就业,相对于硕士来讲,就业范围更宽,进同一家单位待遇还确实香很多。
但在美国不是,美国2%的人有博士学位,就业路径已经定死,美国的博士可能是窄口径,比较专,基本就只能匹配学术圈。要走退路,很难想象海外博士(中国出生)愿意就职于美国逼仄角落,并取得较高社会地位,尤其是在择偶上能取得降维打击优势,过上普通红脖子那种难得糊涂的生活。很多时候只能把日子过成破釜沉舟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3183095/answer/2316659899
什么叫职业稳定度呢?比如说在一个大公司里,本科生能应聘的基本都是基层岗位,研究生一般可以应聘到中层岗位,而博士一般都是研发、管理类的高层岗位(是高层岗位,不是高管)。这样,即便未来公司因为经营问题而裁员的时候,大概率被裁的也是基层岗位。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国内的职业环境对博士不算太友好,但博士的退路也比本科生多些。比如,我们都知道国内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年龄限制一般是35岁,但仍然有很多事业单位、国企对博士的年龄要求可以放宽到40岁甚至45岁。(像很多中小学、偏远地区的高校、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一般年龄上会对博士适当放宽)。也就是说,博士到了40多岁还有可能进高校当老师,但若是一个硕士到了40岁才毕业,恐怕找工作都挺难,更别说进高校了。
其实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以提升竞争力都是很常见的做法。特别是对很多第一学历不算好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能选择的具有较高确定性的出路之一。
当然,读博也存在不确定性,毕竟不是所有的博士都能毕业。但不管怎么说,至少读博是个出路。而现在读博的难度之所以看起来高了很多,也是因为博士招生人数本来就不算多,只要申请或者考试的人稍微一多,就会让竞争变得特别激烈。再加上有意愿读博的人,至少还有一定的学术基础,脑子也不算笨,这种情绪就更容易传播。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是小牛肉,小伙伴们下篇文章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