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CEO被点名做「述职报告」:沃森健康缺乏专业知识,6月预计完成撤资

共 3355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6-30 01:08


CEO的这番话,或许这是为沃森健康而做的退幕演说。

“Watson Health的撤资与我们对AI及Watson品牌的承诺毫无关系,Watson品牌仍是我们AI事业的载体。”

六月初,伯恩斯坦第38届年度战略决策会上,IBM的CEO Arvind Krishna被点名进行了一番“述职报告”。

这一会议全称为斯坦福--伯恩斯坦战略决策会(Sanford C Bernstein Strategic Decisions Conference),每年6月前后举行,以伯恩斯坦独立股票分析师与世界各大公司CEO的观点碰撞而闻名。

全球各大公司CEO一年一度的大聚首,也成为工业界和投资界的关注焦点。

从今年的与会嘉宾看,有辉瑞CEO Albert Bourla、福特汽车CEO Jim Farley、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等人参加。

但整体来看,今年与会人数不如往年,约有110人参加,仅为去年的60%。

在这场会议中,Arvind Krishna与分析师关于Watson Health的交流,成为此次会议中的重要看点。

今年1月,IBM就传出以10亿美元卖掉Watson Health的风声,计划将这一版图下的医疗数据和分析资产全部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Francisco Partners,并于今年第2季度(即6月份)完成交易。

过去耗费40亿的收购支出也终于尘埃落定,成为IBM在医疗行业交的巨额学费。

时至今日,在众多大公司CEO的目光凝视下,重提“弃子”Watson Health,对这位任职刚满两年的CEO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这位IBM掌舵人对于AI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他说,“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和世界正在经历‘人口转变’,这意味着‘拥有技能的人越来越少’,因此,AI和自动化将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不相信这种趋势会在未来几十年内逆转,也不相信AI和自动化会被唱衰。”

先看一看他是怎么说的

Q:为何卖掉Watson Health?很多人会把Watson与AI联系在一起,认为Watson是IBM的AI名片。但你们剥离Watson Health战略,似乎说明IBM失去了AI这一底牌。

Arvind Krishna:在医疗领域,Watson Health缺乏必要的垂直专业知识。所以,IBM计划在今年内彻底剥离Watson Health。

但对Watson Health的剥离,与IBM的AI技术以及Watson品牌无关。Watson这一品牌依旧是我们人工智能的载体。

如今,Watson旗下还拥有两项技术:一个是Watson AI Ops,旨在让IT运营更高效;另一个是Watson Order。

后者是将NLP技术嵌入到自动订单服务中,目前我们已与麦当劳联手,在多家汽车餐厅中上线了“免下车叫餐服务”。

去年6月,这一服务已在芝加哥城市内的10个Mcshacks(开在加油站旁边的麦当劳餐厅)进行了试点。从实现效果来看,在使用AI免下车机器人的订单中,约80%的订单不需要人类干预。

为什么要剥离Watson Health?

这实际上是纵向与横向的问题。

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技术是最好的,但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的是横向的行业视角。通过我们的咨询团队,为所有的行业服务。

而垂直领域应该交给真正深耕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人士,他们在垂直领域更具可信度。

我们认为,长期深耕医疗保健和医疗设备的公司,才是最有能力把AI深入应用在健康领域的那股力量。

这就是我们剥离Watson Health的原因。

我们这个月会完成撤资,新东家应该会发挥出它的价值,这对它自身来说也是最好的结局与起点。

去年年底,甲骨文花了280多亿美元收购医疗信息科技公司Cerner,或许也应该注意一下。从我们的经验看,这要付出很多心血。

比如2016年,我们收购了金融咨询公司Promontory,希望继推出Watson Health后,将Watson的触角从医疗健康延伸到金融监管领域,依托专业金融咨询公司,推出智能合规系统。

Q:“沃森最初的策略是横向的行业服务,但过去它一度变成了垂直行业的深耕,比如除了推出Watson Health之外,IBM还收购了金融咨询公司Promontory,将业务延伸到金融监管领域。从现在你们剥离Watson Health的结果来看,你们未来的战略是要从垂直行业中退出来吗?”

Arvind Krishna:我完全相信,AI应用于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合规监管等等,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换句话说,这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实现。能到达那里的人,至少是在那些领域长期深耕过的人。

回到医疗健康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医生、执业护士,以及Watson Health的买家沟通。

但这些都不是IBM进入医疗市场的优势,所以才会出现错位。

在监管合规领域也是如此,需要我们不断地与监管者、会计师,以及那些担心财务合规的人沟通。

所以,深入到某一领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现在,IBM仍在金融服务、广告、商业自动化、视频流媒体和托管方面销售Watson解决方案。

至少我们相信,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正在让整个世界经历一场人口结构转变。

这意味着,拥有技能的人越来越少,AI和自动化应用的领域将越来越多。至少未来几十年,这一趋势不会逆转。

以上,就是Arvind Krishna在面对沃森健康时的表态。

从中,可以提炼出两点:

1,沃森健康≠沃森,沃森依旧是IBM的AI名片。

2,IBM的优势是横向的行业服务。用七年去涉入一个行业,并不一定能做出成绩。但从目前的全球智能化趋势看,过去做医疗AI的选择是对的。

但事实真如Arvind Krishna所说,沃森的失败是因为行业涉入尚浅所致?

去年十月,在Watson Health最知名的“代表作”--Watson肿瘤在中国大陆停止销售时,雷峰网就曾与Watson的前员工、知情人士、合作方以及多位美国的医疗AI学者有过探讨。

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认为,沃森确实如CEO所说,“垂直领域应该交给真正深耕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人士。”

相比于IBM在医疗行业上的认知不足,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人因”也是症结所在。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原文《IBM Watson「败走中国」内幕

比如,外界曾一度唱衰Watson Health,原因是“Watson Health给出的建议疗法出现明显的诊断失误”。但实情却是,该诊断为Watson Health的“测试版本”所出,并非公众以为的“正式版本”。

但无论事实如何,整个IBM从上到下持缄默态度,任由舆论发酵。

过去IBM信奉的与B端打交道的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高管行事风格,反而成了与医疗消费者或媒体沟通时的障碍。

这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无为而治心理,也影响到Watson Health后续的产品落地。

比如在Watson肿瘤在中国本土化阶段,中国医生希望加入一些需求和模块,但为Watson肿瘤提供训练数据的MSKCC(纪念斯隆凯特琳肿瘤中心)态度却非常强势,因为对中医技术不了解,担心新的产品开发和推广会损害品牌形象而明确拒绝。

同样,在美国医院推行Watson系统时,结局也以流产告终,原因竟出在Watson前期对美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预期过高,款项额度不到位。

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这似乎并非如Arvind Krishna所说,是在垂直行业没有经验而出现的错位。

直接的原因是:对外,Watson Health难以把握与院方合作的主动权;对内,高层宣传的激进和错误公关策略,一定程度破坏了品牌形象。

但根子上来看,是Watson Health所代表的认知技术,仍未达到满分状态,集中兑现天赋的时机尚未到来。

一周后,Watson Health或将正式退出IBM的舞台,完成与私募股权公司Francisco Partners的所有交接。

曾经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中一举成名,次日出征医疗最尖端领域的Watson,最终在人类历史上画上了的一个不算圆满的句号。

而这场“述职”,或许也成了IBM为Watson Health而做的退幕演说。


END


推荐阅读

爱奇艺往事:多少过错,多少错过


离开豆瓣的日子


RISC-V 中国创世记





浏览 3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