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weekly:遥感卫星和新闻报道有什么关系?谷歌Waymo CEO认为特斯拉不是竞争对手,马斯克震惊!红色预警,高校立功!

共 5228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02-01 21:04



1


红色预警,高校立功!



长安大学研究团队第三次利用北斗技术,成功预警一起突发性黄土滑坡,当地群众及时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


甘肃黑方台地区频繁发生滑坡灾害,12月27日20时53分,长安大学的“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出滑坡即将失稳的紧急红色告警。7分钟后,体积近10万方的黄土滑坡轰然发生。


此前,长安大学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就已连续发出黄色(a)、橙色(b)、红色 (c) 预警信息。滑坡发生的当天14点47分,当地干部收到红色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群众避险。


本次滑坡灾害中,长安大学自主研发的位移计监测设备也同时准确捕捉了滑坡变形全过程。


研究团队将相关预警信息以短信、邮件方式通知了当地镇政府、镇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和当地的地质灾害巡查员,同时团队以微信和紧急电话等方式进行特别通知,当地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做好了防灾准备。


此前,长安大学这支研究团队已两次成功预警突发性黄土滑坡,分别在2019年3月和2019年10月。


由于农业灌溉等原因,甘肃黑方台地区频繁发生滑坡灾害。早在2018年10月,张勤教授和黄观文教授研究团队就在黑方台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了北斗高精度监测设备。


该设备能实时捕捉到毫米级的滑坡位移变化,同时得益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成功,该监测精度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高精度的滑坡位移监测序列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滑坡的运动状态,进而分析出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从而发出准确预警。


该系统从硬件端低成本北斗接收机的设计,到服务端高精度北斗定位解算及预警平台的搭建,均由该团队研发,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成熟的解决方案。


2020年12月27日,团队研发的针对高位远程和应急艰险等复杂滑坡场景的无人机抛投式北斗滑坡监测装备在黑方台党川滑坡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试验性部署监测。该试验的成功使对高位远程、应急等人员难以到达的危险场景的监测成为了可能。



辣评:





红色预警,作为北斗技术应用的一个精彩案例,展示了北斗应用无比丰富的可能性。北斗的舞台已经搭建,我们期待在这个舞台上,能够上演更多造福社会、惠及民生的剧目。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_IlxUrlW7QBHlEHnFr6t





2


武汉大学张过教授:遥感与生活




辣评:





一年多以前,《卫星与网络》在遥感应用的讨论文《脑洞 | 敢不敢把遥感卫星变成媒体?》中首次提出了“遥感直播”的概念,也就是应用遥感卫星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播报。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前瞻性和想象力的idea,可惜一直未能在遥感业内付诸实践。如今,身处遥感之外的媒体界却已经将遥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和新闻样式,并提出了“全媒体时代遥感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可见,遥感的应用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有没有想象力和行动力,突破画地为牢的桎梏,才能推动遥感应用的跨界大融合、大发展。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Pw4i2yAbnlSi_2kE_vfjxw





3


谷歌Waymo CEO:

特斯拉“根本不是竞争对手”,

马斯克表震惊!



近日,Waymo的CEO John Krafcik(约翰·克拉夫西克)在接受德国媒体Manager Magazin采访时表示, “对Waymo而言,特斯拉根本不是竞争对手,我们创造的是一种完全自主驾驶系统,而特斯拉是一个汽车制造商,他们正在开发一套非常好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Waymo CEO不仅认为特斯拉不是竞争对手,甚至连想法都有问题:“你可以一直开发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然后有一天它很神奇地变成一个完全自主驾驶系统,这是一种误解。”


马斯克立即置评:“让人惊讶,特斯拉的AI硬件和软件明明比Waymo的要好”。


在马斯克看来,特斯拉完全自主驾驶和驾驶辅助系统是两种具有先后顺序的技术。他的计划是,逐步让特斯拉的Autopilot变得越来越好,直到有一天,它可以在不需要安全驾驶员监督的情况下工作。


但是克拉夫西克认为,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他的想法当然也是经验之谈。


几年前,Waymo曾拒绝了开发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他们认为从驾驶辅助系统向完全无人驾驶系统的过渡,是一种充满了危险的做法。并且,Waymo认为,要想让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激光雷达是不可或缺的硬件。


克拉夫西克表示,Waymo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动驾驶软件的技术工作,现在正专注于扩大技术规模。如果他所说的是真的,Waymo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展示其方法的技术和商业可行性。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上,特斯拉一直不断取得进步。


自2016年以来,该公司就一直在销售带有摄像头、雷达和其他自动驾驶相关硬件的汽车,并且宣称未来在经过软件升级之后,这些硬件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同样是在2016年,特斯拉在尚未完成功能交付的情况下,就完全自动驾驶套装(FSD)开始向消费者收费。因此,如果特斯拉无法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软件,那么众多消费者肯定不会买账。


马斯克最初预计,这项技术将在2018年之前推出,但这一时间一再遭遇拖延。去年10月,特斯拉终于向部分特斯拉车主发布了测试版的FSD软件套装。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个软件尚未做好大规模发布的准备。该软件发布之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现在还没有能够自主驾驶的车辆可供购买。”


而Waymo则不同了,Waymo 的汽车被设计成完全无人驾驶。它们配备了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一系列传感器。Waymo CEO也表示,在耐用性和精确性方面,我们的传感器要比路上经常看到的其他制造商的产品好了几个数量级。


去年10月,Waymo宣布将在凤凰城菲尼克斯向公众开放没有安全驾驶员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这也是首次有自动驾驶公司向公众开放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


马斯克认为Waymo的策略是“高度专业化的解决方法”,并质疑Waymo无法将其系统规模化。


在马斯克的推特评论中他还提到了Waymo成本过高的问题,克拉夫西克在采访中表示,Waymo无人驾驶汽车的价格将与“梅赛德斯S级轿车”大致相当,而梅赛德斯S级轿车的价格超过10万美元(约65万人民币)。


而马斯克的特斯拉一直主打高性价比,起价为3.8万美元(24万多人民币)。



辣评:





两大巨头的“口水仗”,并非意气之争,而是在争夺汽车智能化革命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新能源和智能化,是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未来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中国汽车业的起步并不晚,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兼跨汽车、航天两大领域的马斯克,现在还没有能够与其打“口水仗”的企业或人物。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YB55oaVSO8je9ZXjDxQaw





4


商业航天会是印度航天的良方吗?


印度“曼加里安”火星探测器


前不久,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西万在发表2021年新年贺词时,阐述了印度航天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提出印度将发展可重复使用和重型火箭以及先进推进系统,扶持私营航天活动。


实际上,对于产业体系短板明显的印度航天而言,商业航天或许是一剂不错的良方。



01、印度航天被高估了吗?


不少人认为,印度航天恐怕是被严重低估的对手。


但有媒体观点称,虽然印度通过国际合作、标志性事件来弥补整体不足,取得了一定的轰动性效果,但这并不能改变印度航天“第二梯队”的角色。


从航天发射技术水平上看,印度首次火星探测的轨道设计方案,选择了以轻量级载荷、使用成熟火箭“抢先”进入环火星轨道的方式,避开了开发新款大型、重型火箭和着陆火星这些技术上的“硬骨头”。 


再如,2017年印度打破多星发射纪录的104颗星中,有101颗是国外的纳米卫星,且还是同轨道面内逐次释放,卫星对轨道精度要求相对较低。印度的反卫星试验,也只能接近美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反卫星试验技术水平。


印度航天的产业体系整体短板也较为明显,其从业人员仅2万人左右,精英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美欧。而美中俄这样的航天大国,从业人员规模可达20万~30万人,核心航天人才均由本国系统培养。


印度要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从商业1.0到商业2.0


实际上,因为独特的发展历程,印度有着得天独厚的商业航天发展土壤。


印度的太空研究与军方各自独立的管理模式,让印度的太空项目能够快速和国际进行合作。目前为止,印度与法国、美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等航天国家开展了合作,涉及共同研发、载荷搭载、数据共享、合作运管等多个维度。这些合作并非仅停留在意向层面,程度较为深入,受到合作方的重视。


印度航天部还针对国际合作制定了航天商业化政策,通过下属的安特利克斯公司向全球市场推广印度的航天产品和服务;通过国际地面站网络向全球用户销售和分发印度遥感卫星数据;向用户出租通信卫星转发器;利用PSLV和GSLV火箭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为国外卫星提供跟踪、遥测与遥控支持;为国际用户设计和研制通信卫星等。


印度于2007年就开始涉足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使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将1颗意大利卫星送入太空,并收取了1100万美元发射费。2008年,印度率先突破个位数纪录,成功实现1箭10星发射,标志着印度星箭分离技术的突破和成熟。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曾提出,纵观历史,印度航天已经从“航天1.0”阶段依靠国家进行初始能力建设,发展到政府进一步与工业界开展合作的航天1.5”阶段,正在迈向“航天2.0”阶段,私有资本和破坏性技术的引入将打破航天技术与商业服务之间的壁垒,进入空间和提供航天服务的价格将大大降低,航天生态快速增长。



03、航天领域自由化


而当下,作为“后疫情时期”、“COVID-19时代”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一部分,印度政府决定大力推进“航天领域自由化”,允许私人企业在航天领域进行投资和使用航天工具等设施。


印度2020年起草的“天基通信政策法案”,或许将给印航天业带来更多开放和革命。2020年6月24日,联邦内阁决定成立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IN-SPACe),为私营公司使用印度太空基础设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使ISRO专注于探索任务、新技术的研发和人类太空飞行计划。


西万说,该中心一个先导机构已在“全力”与国内28家有意向私企接洽,并处理相关申请,会在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全面运作后,将无缝的运作机制部署到位。


西万表示,2020年是全球航天领域发生转变的一年,而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私营机构的全面加入。


印度航天未来如何,值得关注。



辣评:





不管是无奈之举还是顺应时势,印度航天的商业航天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商业航天着眼于国际航天市场,在中低端产品和服务上还是颇具竞争力,这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特别是民营航天企业在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中带来的压力不可小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因应。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CeFyjedzhAfCovZz8s12Q





END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好文推荐





积极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责任 推动商业航天在新经济模式中发挥引领作用
大讨论重现?“固液之争”再审视 ——兼论固体火箭商业化的价值和紧迫性
举国模式和马斯克模式之外,火箭研发有没有第三种模式?
没有合理商业模式,就没有天基宽带互联网的生存
当制裁名单成为一种资质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明星企业推荐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孙国锋、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记军、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加微信:Juice0212
投稿请发邮箱tougao@yinhexi.la
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a13810322995
· 呼风唤雨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呼风唤雨总部负责人:农燕

· 联盟负责人(惠新东桥分部):肖均
· 大会负责人:蔡凌希、黄山、周雷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语霏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置顶,或星标公众号“卫星与网络”
遇见你真好,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浏览 3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