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更新的SQL如何执行

开源Linux

共 262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0-07-28 15:36

  开源Linux

一个执着于技术的公众号

一条SQL的执行流程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MySQL数据库主要分为两个层级:服务层存储引擎层

服务层:server层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包括大多数MySQL中的核心功能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也在这一层实现,包括 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存储引擎层:存储引擎层包括MySQL常见的存储引擎,包括MyISAM、InnoDB和Memory等,最常用的是InnoDB,也是现在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存储引擎也可以在创建表的时候手动指定,比如:

CREATE TABLE t (I iNT) ENGINE = <Storage Engine>;

SQL语句的执行过程

1.连接器:需要MySQL客户端登录,需要一个 连接器 来连接用户和MySQL数据库,“mysql -u 用户名 -p 密码” 进行MySQL登录,在完成 TCP握手 后,连接器会根据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登录身份。若错误 会提示 Access denied for user。若成功,MySQL会根据权限表中的记录来判定权限。2.查询缓存:MySQL在得到一个执行请求后,会首先去 查询缓存 中查找,是否执行过这条SQL语句,之前执行过的语句以及结果会以 key-value对的形式,被直接放在内存中。key是查询语句,value是查询的结果。如果通过key能够查找到这条SQL语句,直接返回SQL的执行结果。若存在缓存中,就会继续后面的执行阶段。执行完成后,执行结果就会被放入查询缓存中。优点是效率高。但是查询缓存不建议使用, 因为在MySQL中对某张表进行了更新操作,那么所有的查询缓存就会失效,对于更新频繁的数据库来说,查询缓存的命中率很低。需要注意:在MySQL8.0版本,查询缓存功能就删除了,不存在查询缓存的功能了3.分析器: 分为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1.词法分析:首先,MySQL会根据SQL语句进行解析,分析器会先做 词法分析,你写的SQL就是由多个字符串和空格组成的一条SQL语句,MySQL需要识别出里面的字符串是什么,代表什么。2.语法分析:然后进行 语法分析, 根据词法分析的结果,语法分析器会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输入的这个SQL语句是否满足MySQL语法。如果SQL语句不正确,就提示: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untax4.优化器:经过分析器分析后,SQL就合法了,但在执行之前,还需要进行优化器的处理,优化器会判断使用了哪种索引,使用哪种连接,优化器的作用 就是确定效率最高的执行方案。5.执行器:在执行阶段,MySQL首先会判断有没有执行语句的权限,若无权限,返回没有权限的错误;若有权限,就打开表继续执行。打开表时,执行器会根据标的引擎定义,去使用该引擎提供的接口,对于有索引额表,执行的逻辑类似。

存储引擎提供数据读取和记录的接口。

更新SQL语句的日志记录

日志记录用到WAL技术,全称为Write-Ahead-logging 关键点为:先写日志,再写磁盘

redo log

1.redo log 是 InnoDB引擎 中的日志模块,只有InnoDB中有。2.redo log 是物理日志,记录“这个数据页做了什么改动”。3.是固定大小的日志模块。比如可以配置为一组4个文件,每个文件大小是1GB,那么这块日志就可以记录4GB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一个环形结构,有一个write pos标识当前记录的位置,一边写入一边后移,有一个check point记录当前要擦除的位置(当然擦除之前要写入数据文件中),也是往后推移,并且循环的。当write pos追上 check point的时候表示日志已经满了, 当前需要停下来先擦除一些记录,存到数据文件中,为需要写入的日志腾出空间。4.有了redo log,InnoDB就保证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这个能力称为 Crash-safe

binlog

1.binlog 是server层的日志,称之为归档日志。因为binlog是server层的那就代表所有的存储引擎都可以使用。2.binglog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这个语句的原始逻辑,比如“给ID=2这行的C字段加1”3.binlog有两种模式:statement格式是记录执行的sql语句,而row格式是记录行的内容,会记录两行数据,分别是:更新前的这行数据和更新后的这行数据。4.binlog 是可以追加写的日志,在日志文件写到一定大小,会切换到下一个文件记录,并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redo log与binlog执行顺序

更新流程如图所示:红色为在执行器中执行,蓝色在InnoDB内部执行

update语句时的内部流程

1.执行器先找引擎取 ID=2 这一行。ID 是主键,引擎直接用树搜索找到这一行。如果 ID=2 这一行所在的数据页本来就在内存中,就直接返回给执行器;否则,需要先从磁盘读入内存,然后再返回。2.执行器拿到引擎给的行数据,把这个值加上 1,比如原来是 N,现在就是 N+1,得到新的一行数据,再调用引擎接口写入这行新数据。3.引擎将这行新数据更新到内存中,同时将这个更新操作记录到 redo log 里面,此时 redo log 处于 prepare 状态。然后告知执行器执行完成了,随时可以提交事务。4.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 binlog,并把 binlog 写入磁盘。5.执行器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引擎把刚刚写入的 redo log 改成提交(commit)状态,更新完成。

其中prepare和commit两个阶段就是 两步提交 若在prepare后写入binlog阶段出问题,现在这条数据是prepare状态,然后我们恢复数据库的时候这条数据的更新操作就会回滚,不产生变更,若在commit出了问题,也会进行回滚,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来自

https://blog.51cto.com/14612701/2505993 

作者:wx5dcb7577ac572

END

好文章,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哦❤️↓↓↓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