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测试二三谈 | IDCF
来源:Thoughtworks洞见
作者:齐磊 前Thoughtworks高级质量分析师,现任HSBC测试咨询专家,擅长敏捷测试,测试开发,DevOps等领域。
我们都在使用敏捷开发、敏捷测试,维护着我们的项目,我们写着少量的test case,甚至不写一条case,敏捷宣言其中一条原则是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详解文档包括各种计划书、总结报告、详尽测试用例等,我们将大量时间用在自动化测试以及手工探索性测试上面,而我们的用例则以BDD形式存在于代码之中,这样来帮助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
但最近我发现几个客户在质量问题,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基于黑盒测试的项目在测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问题:
大量的黑盒测试用例,有的项目甚至用例数超过5w,测试工作大都是手工为主,受主观人为因素影响太大:每次版本发布,QA全凭个人经验来确定改动对系统影响范围,通常情况,要么测试范围定小了,造成漏测,要么测试范围过大,付出的代价过高,造成项目不能如期按时交付。 代码与测试没有数据可衡量:没有单元测试,其他类型测试对代码覆盖程度,质量高低,没有数据能够衡量,例如我们说api测试覆盖率是100%,这个数据大多都是根据用例业务场景估算出的。QA只能增加更多的黑盒测试,而实际功能测试覆盖率随着时间和用例增多,便会触达覆盖率的天花板,更多的是重复的无效测试。 自动化测试无法发挥作用:对于web/api或app 后端服务系统,测试人员对除手工测试外,我们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api接口测试的实现上,随着项目的迭代,自动化用例积累越来越多,从几百到上千,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测试稳定性,运行时长,大量重复测试场景与代码,整个测试ROI并不是随着用例数增多而上升,反而维护和排查问题成为QA日常工作的重担,疲于应付,没有精力将时间投入到更有用的探索性测试和分析工作中,进而造成bug频出,整个团队便对自动化失去信任,直至废弃,这也是很多传统行业无法规模化实施敏捷测试原因之一。
一、先来谈谈什么是精准测试?
正向追溯,开发人员可以看到QA执行用例的代码细节,例如用例执行过程中,调用具体方法与实现类,方便进行缺陷的修复与定位。 逆向追溯,测试人员通过release前的增量代码快速确定测试用例的范围,极大减少回归测试的盲目性和工作量,提升ROI,达到测试覆盖率最大化。
二、精准测试原理
建立用例与代码覆盖率之间的映射关系; 影响面评估,分析识别增量与变更代码; 测试范围评估,用例筛选,链路分析。
功能测试关联方案
自动化测试关联方案
运行环境不支持java agent; 部署环境不允许设置JVM参数; 字节码需要被转换成其他虚拟机字节码,如Android Dalvik VM; 动态修改字节码过程中和其他agent冲突; 无法自定义用户加载类。
三、总结精准测试的优点
四、精准测试存在的问题
基于手工测试的精准测试建立映射关系繁杂,如果需求改变频繁,用例维护以及之间的关系维护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精准测试需要一定的自动化测试的覆盖,这样做起来更有意义,例如api自动化测试,如果本身用例过少,与代码之间关联关系不多时,变更代码后可能不会得出什么结果。
最好有对应的用例管理系统,能够方便的帮助我们建立与代码之间的关系。
需要投入开发能力强的QA或者测试开发建立整套系统环境,但长远考虑,将精准测试嵌入整个公司的质量平台中,不管对于新项目还说维护项目来说都是一种提升。
项目生命周期需要较长,短期项目花费巨大精力开发和维护整套精准测试系统得不偿失。短期项目可以利用精准测试以api测试覆盖率作为衡量标准。不去建立繁杂的关系,只监控UI API测试覆盖率迭代时的变更来达到目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