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 被砍掉幕后:「低调之王」vivo 的影像出圈之路

雷锋网

共 10460字,需浏览 21分钟

 ·

2022-03-05 03:27


OV 两家在 “本分” 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了。

作者 | 李帅飞

编辑 | 李宗仁

2022 年,国产手机战场继续内卷,高端手机依旧是热门话题——然而这时候,一个来自蓝厂的消息引起了手机圈的注意:

vivo NEX 被悄然无声地砍掉了

这着实令人吃惊。因为高端长期以来是国产厂商们的梦寐以求的一块领地,为此小米推出了 MIX 系列,OPPO 有 Find 系列,荣耀有 Magic 系列;而 vivo 也有自己的旗舰系列 NEX,并且这个系列在 2018 年亮相的时候颇为惊艳——但如今,却被砍掉了。

难道,vivo 要放弃高端了?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根据雷峰网获取的最新动态,vivo NEX 已经被整体并入到 X 系列,原本的 NEX 数字系列已经改名为 X Note 系列,而 NEX 系列中的折叠屏手机也被归并为 X 系列的延伸——X 系列,已经承担起 vivo 高端的大旗。

那么,为什么是 X 系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要从 2021 年寻找。

实际上,回顾 2021 年的中国智能手机大盘,vivo 在一如既往的低调中,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稳健,在影像层面的产品和技术上持续发力,尤其是其重点推出的 X 系列两代新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 vivo 撑起了它在中高端领域的认可度。

不过,vivo 在 2021 年的产品主打重心,与其说是 “高端”,不如说是 “影像”。

1


vivo 的 2021:稳字当头

在雷峰网问及对 "vivo 2021 年表现" 的评价时 ,多位智能手机行业资深从业者的回答出奇地一致,一个字:稳。

这里的稳,首先体现在对自身定位的认知把握上。

从大局面上来看,华为手机在 2021 年实质性缺位,更多的市场空间被释放出来,小米 OV 各家实际上都有机会扩大市场份额——但面对这个潜在的机会,vivo 的反应却与 OPPO 和小米有所不同。

一位曾经在某家巨头企业从事手机供应链的员工路叹告诉雷峰网,在 2021 年年初,小米 “铆足了劲”,在年度手机出货量方面,一开始给供应链的 Forecast(预估)高达 2.5亿台。结果是,到了四五月份发现出货量并没有那么理想,之前的目标不可能实现,于是实际上小米 OPPO 就砍单了,Forecast 被砍到了 1.9 亿左右。而OPPO同样也高开低走。

路叹还表示,其实小米 OPPO 给出那么高的 Forecast,一方面的确是有点盲目自信,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包括国际政治因素在内的芯片缺货风险;还有一小部分原因是有挤兑友商的嫌疑,“毕竟竞争太激烈了”,但 vivo 就没有去凑这个热闹。

对比来看,vivo 给出预估的量大概在 1.5-1.8亿之间,对此路叹评价称,“vivo 就更加清醒一些,比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路叹还表示,OPPO 小米先给出了高预期,后来又砍单,“这种做法对供应商来说是非常不好的”。相比较之下,vivo 给的预期相对比较合理,给自己留足了腾挪空间,也没有给供应链造成什么麻烦,由此,“供应链厂商也确实比较愿意与 vivo 合作”。

vivo 的 “稳”,还体现在它在 “冲击高端” 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和做法。

从 2021 年的情况来看,小米和 OPPO 都喊出了冲击高端的口号,小米祭出了 “安卓机皇” 和 “安卓之光”、MIX Fold 折叠屏手机和 MIX 4,OPPO 则声势浩大地拿出了 Find X3 系列,它们都想占据华为腾出来的高端手机市场空间——但结果都没有成功,反而是苹果成为最大赢家。

多位手机从业者告诉雷峰网,华为的高端地位,建立在它深厚的研发积累、全力投入和随之而来的领先成果之上,手机业务能站住高端,一半以上靠的就是一路高歌猛进的麒麟 SoC;同样的,苹果三星都能自研 SoC,没有这个东西,就无从构建产品核心卖点的差异化和由自己支配的产品节奏,高端就无从谈起;所以无论是 OPPO 小米还是 vivo,眼下都还不具备在高端层面接棒华为手机的能力。

因此,从结果来看,OPPO 小米在高端上的努力,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它们未必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冲击高端,但华为留下来的高端市场空白,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它们想要抓住机会,这无可厚非,但最终只能是铩羽而归。

反观 vivo,它在 2021 年并没有在冲击高端上有什么高举高打的大动作,甚至没有推出定位高端的 NEX 旗舰系列新品——雷峰网从 vivo 方面听到的一些内部反馈是,其实 2021 年的 NEX 新品做出来了,但是 “如果这个产品不好,那么 vivo 宁愿不发布”。

对此,行业人士孙遇评价认为,vivo 其实还是比较清醒,自身定位清晰,也比较坚持,而且其做法非常聪明。

孙遇认为,在其他家抢着上高端的时候,vivo 着力于深耕定位于中高端的 X 系列,这个系列低于 NEX 系列,但是出货量更大——关键是,vivo 在 2021 年通过主打影像,让 X 系列在产品定位和价格上逐渐上探,这种做法更加务实,也更有效果,还不耽误它继续赚钱。

由此,他表示,vivo 在 2021 年不强调打高端,而是在影像上不断发力,总体上是一种相对稳健的策略,从结果来看其实也是比较高明的。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 vivo NEX 被砍一事,一位行业人士评价称:这主要也还是因为 X 系列的表现给力,它的超大杯卖到 6K,“已经比 R 系列(以及后来的 Reno)走得远多了”——不过,该人士也表示 X 系列也有自己的问题,“太散了”,“不易聚焦”。

2


影像出圈,起于微云台

2021 年 vivo 手机在影像上的表现,颇受认可。

一名曾经从业于某一家手机行业巨头(并非 vivo)的影像圈人士方泽告诉雷峰网,在他所在的影像圈,对手机影像都是比较挑剔的,他以往也很少推荐手机给圈里人;而在 2021 年,在他的推荐下,至少有四个人购买了 vivo X60 系列或 X70 系列手机,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在方泽看来,这至少说明了 vivo 的这两款产品在已经影像圈获得了一定认可,做得不错。

不过,vivo 最早在影像层面破圈,并不是开始于 2021 年。实际上,早在 2020 年年中,vivo 发布的 X50 系列中就已经开始引发影像圈的关注——这其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 vivo 在该系列的 X50 Pro 上搭载的 "微云台" 方案。

那么,这个 “微云台”方案是怎么来的?

按照 vivo 影像技术总经理于猛在采访中的说法,X50 Pro 的 “微云台” 是针对不同消费者做出的差异化垂直产品。不过,知情人士告诉雷峰网,“微云台” 方案的诞生,首要的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洞察问题——这是 vivo 真正厉害的地方。

据了解,vivo 在洞察用户需求方面,采用的是非常传统的问卷调查法,也就是面向用户发出上万份问卷,然后根据问卷结果来做相应的产品规划和决策,这个过程非常繁琐,但一旦落实,很有效果。vivo 最终决定做出 “微云台” 的决策,也应该经历了这个过程。

当然,vivo 在做出 “微云台”这一决策的背后,实际上也是 vivo 近多年来重视并持续发力影像的结果——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任命,是于猛被任命为 vivo 影像技术总经理。

知情人士告诉雷峰网,于猛是任职于 vivo 多年的一名得力干将,为 vivo 立下许多功劳。早年他曾经担任 vivo 音频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带起了 vivo 早年在手机 HIFI 方面的产品力;接着他又去负责 vivo 的品控,并且成功帮助 vivo 进行了品控提升。后来,vivo 决定大力发力影像,于猛又被调去担任影像负责人。

据该人士表示,于猛本人在 vivo 工程技术部门声望很高,很多人都佩服,大家对他的评价是 “脑子灵活”,思维非常开阔。

除了在影像层面专门调来于猛这样的大将来领衔,vivo 影像部门在内部也享有很高权限。

一位知情人士给雷峰网举例称,假如一部 vivo 手机开始进行结构堆叠,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下,摄像头模块的位置往往被排在第一位,由影像部门优先决定,任意选择——此后才能轮到电池、音频等模块。不仅如此,在招人、设立办公地点甚至建厂方面,vivo 影像部门的话语权也很高,也舍得花钱去砸。

具体在 “微云台” 这个项目上,前期研发成本不必说,按照于猛的说法,vivo 在 X50 Pro 上采用的这颗 “微云台” 主摄的 BOM 造价,就达到普通主镜头的 2-3 倍。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 “微云台” 过于占用体积的问题,vivo 投入上百人,前后用时半年,历经几百个方案后,最终采用了创新堆叠方案,也就是异形结构磁动框架,同时搭配双滚珠悬架和双 S 型 FPC 排线设计,实现了外观设计与主板布局 “完美” 平衡的堆叠方案——据了解,这个方案在 vivo 研发团队内部经历了至少上百次的修改。

从结果上来看,“微云台”的加入,帮助手机实现了类似于稳定器的效果,这是一种持续而肉眼可见的稳定,对视频拍摄的体验感受提升很大;当然,它也使得 vivo 影像技术第一次 “出圈”,受到更多影像爱好者和年轻人的青睐。

不仅如此,“微云台” 为 vivo 在 2021 年在影像方面的差异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说 2021 年主打 X60 系列和 X70 系列中,vivo 对 “微云台” 进行了两次升级,使得其效果越来越好;另外,在机型覆盖上,也从 X50 系列的 Pro 专属,改变为 X70 的全系列标配,帮助它到达更大的用户群体。

针对 vivo 的 “微云台”,深耕于影像圈的资深人士大木评价也很高。

大木表示,“微云台” 是一个非常可贵的创新,因为在防抖的技术方案中,vivo 选择了一种能够让消费者更加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对这个技术产品化,第二是 “微云台”使得手机在夜景情况下确实有改善,防抖功能的加持允许手机增加曝光时间,提高了夜间成像效果。

实际上,“微云台” 也已经在 2021 年固化成为 vivo 影像技术的一个重要标签。

3


蔡司加成:不仅仅是贴牌

当然,vivo 影像技术之所以能够在 2021 年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差异化属性,离不开世界级老牌光学巨头蔡司的品牌和技术加持。

2020 年 12 月 17 日,vivo 正式宣布与蔡司公司成为 “全球影像战略合作伙伴”,双方于当日挂牌成立了 “vivo 蔡司联合影像实验室”。不仅如此,在官宣之时实际上双方已经打造了 “vivo 蔡司联合影像系统”,其合作成果也在此后不久发布的 X60 系列中正式落地。

此番合作在手机业内引发大量关注;不仅如此,由于蔡司在影像领域的高知名度,因此 vivo 此番动作也在影像圈搅起波澜。

从过往来看,自手机引入影像功能以来,手机厂商与光学或影像品牌的合作由来已久,比如诺基亚与蔡司之间的合作;在智能手机时代,也有华为与徕卡合作的经典案例——但实际上,此番 vivo 与蔡司达成合作,背后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

雷峰网从知情人士吴悦处获悉,其实在 vivo 之前,也有一家国内手机巨头在寻求与老牌光学或影像巨头寻求联名合作,并且列出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中不仅包括了蔡司等光学巨头,也有徕卡等德系相机大厂,甚至也包括富士、佳能、尼康等日系知名影像品牌。不过这家手机巨头当时只是把这种类型的联名合作视为一种营销资源,而并非是下定决心在产品和技术层面进行合作,最终没有成功。

由此,吴悦表示,类似于像蔡司这样的老牌光学巨头,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因此在面对手机厂商抛过来的橄榄枝时,绝不会考虑仅仅以贴牌的方式进行合作,而是希望看到手机厂商在产品战略和规划、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诚意,从而在双方合作之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契合、彰显以及放大自身的品牌价值——即使这些老牌巨头可能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的采访中,vivo 影像技术总经理于猛公布了一个细节:在双方确定合作之前,蔡司方面带队去 vivo 位于东莞长安的总部考察,vivo 方面本来以为蔡司是考察销量,结果蔡司方面反而是参观了 vivo 的手机制造中心和排污系统,以及了解 vivo 在品控和绿色环保方面的情况——蔡司在选择合作方时的要求和标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要求严格,双方之所以能够达成品牌合作,还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品牌 gap(差距)。

吴悦表示,其实类似于蔡司这样的高知名度品牌,在合作时一定也会考虑合作方的品牌实力,双方如果存在很大的品牌 Gap,就很难办。比如说,华为手机在前几年与徕卡达成合作,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徕卡此前从来不曾与手机厂商进行联名合作,不过华为当时的品牌势能正在上升,才能够让徕卡放下身段同意合作。

因此吴悦认为,对于蔡司来说,如今的 vivo 无论是在品牌知名度还是体量上,都已经是巨头级别,因此双方之间的品牌 gap 已经很小或者没有了,这也是双方能够达成一致的原因。

雷峰网注意到,实际上蔡司与手机厂商的跨界,其实比较频繁;在功能机时代有诺基亚这样的昔日王者,在智能手机时代其实也有索尼,但它在 2020/21 年跟 vivo 的合作反而声量最大——对于这种情况,一位 vivo 内部人士也对雷峰网表示,“这也说明 vivo 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势能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品牌问题,吴悦还表示,手机厂商和影像/光学厂商的跨界合作问题,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吴悦表示,当年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在一开始推出的两代产品 P9 和 P10 上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到了后面华为影像在成像风格等方面才慢慢体现出徕卡的加成,到第三代的 P20 才让人感觉到跟其他品牌的产品有肉眼可见的差异,从而获得业内认同。

因此,吴悦表示,vivo 和蔡司之间其实也需要类似于这样的一个磨合过程——不过,从 vivo 和蔡司合作之后的动向(比如说联合实验室)以及 X60 系列和 X70 系列的实际来看,他认为双方的磨合还是不错的。

关于这一点,大木也深表认同。大木告诉雷峰网,vivo X70 Pro+ 是他在影像方面认可度比较高的一款手机,它充分体现了 vivo 和蔡司之间在软硬件方面的深度合作,效果也很好,比如说这款手机的人像功能的 “德味儿”很浓,T 型镀膜在防眩光方面好了很多,色彩调得也非常好。

大木表示,在自己所在的影像圈,vivo X70 Pro+ 还是比较受认可的,他朋友圈有二十多个人都用了这款手机——他自己也是这款手机的用户。

当然,在 vivo 与蔡司的合作之外,行业人士方泽也告诉雷峰网,2021 年一加与哈苏进行了合作,而一加并入 OPPO 之后,OPPO 与哈苏之间的合作整体上也会打通;另外小米也在与某一家大的影像品牌谈类似的联名合作。所以,在 2022 年,在手机影像上就基本上形成了三大中国手机品牌 + 三大影像品牌的新格局。

4


V1 芯片:蓝厂的高光时刻

对于 vivo 来说,它在 2021 年的高光时刻,莫过于 X70 系列正式发布。作为 vivo 在影像层面的集大成之作,X70 系列不出意外搭载了最新一代 “微云台” 技术,同时也获得了蔡司在品牌和产品层面的双重加成。

但 X70 系列最让外界关注的点,是 vivo 自研 V1 芯片。

根据 vivo 官方说法,V1 是一款全定制的特殊规格集成芯片,拥有高算力、低时延、低功耗的特性,其特长在于处理复杂运算——需要说明的是,vivo 并没有详细介绍 V1 的更多参数,比如说算力、制程工艺等。

当然,在外界看来,V1 实质上就是一颗 ISP 芯片。

体现在具体产品效果上,V1 芯片可以支持 X70 Pro/+ 支持实时黑光夜视功能,通过取景器即可看到成片效果的亮度,并支持手动调节曝光强度;在拍摄极夜视频时,呈现更清晰、更流畅的画面,相比纯软件方式提亮夜景,功耗降低 50%。

那么,vivo 为什么要针对影像功能研发 V1 芯片?

针对这一问题,耀途资本投资总监于光告诉雷峰网,ISP 是影像功能实现差异化的关键,华为能够用自研的 NPU+ISP 实现独具特色的 AI 拍照功能,相比之下,使用高通和联发科 SoC 的手机厂商发挥的空间会受到限制;不仅如此,由于硬件迭代的周期比较长,手机厂商的需求也不能被快速满足,特别是差异化的需求,自研 ISP 芯片实现硬件和软件的紧密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影像差异化,还有一个原因是:算力已经成为手机影像发展的一个重要掣肘。

一位长期关注智能手机领域和影像圈的资深人士郑明告诉雷峰网,其实影像发展到这个阶段,视频已经是核心,但手机拍摄视频对算力的要求更高;因此,自研芯片对影像功能的加持,重点不是成像效果,而是算力——他强调,苹果 iPhone 的影像能力尤其是视频能力之所以强大,本质上还是 A 系列芯片中的算力对于视频功能的加成。

雷峰网从某国产手机巨头相关内部人士了解到,早在 2019 年上半年,该巨头发现,其旗下的一款搭载三摄像头的手机在变焦过程中出现了镜头切换不连贯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这款手机所采用的高通 SoC 在算力层面不足以支持所有镜头同时 “点亮”,因此造成镜头在变焦切换时的 “瞬时宕机”,这对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了严重影响。

该人士表示,当时公司内部进行讨论,就去看华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结果发现华为手机搭载的麒麟 SoC 在算力层面足以解决多个镜头无缝切换的问题,因为它的 ISP 是完全是根据公司内部产品的需求定制的,这也是华为自研 SoC 的优势。

当然,对于华为之外的三大手机巨头来说,自研 SoC 的路还太长,而 ISP 芯片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有了一颗 ISP 之后,就不需要在算力上受制于高通或者联发科,而且也能够跟不同定位的 SoC 组合实现一致性比较强的影像功能——这就为厂商在打造产品组合时,提供了不少自由度。

“实际上,从那个时候起,手机厂商们都越来越意识到自研 ISP 芯片的重要性了”。

雷峰网注意到,根据 vivo 官方的说法,V1 芯片作为 vivo 自主研发的影像芯片,历时 24 个月,投入研发人力超过 300 人——从时间线上来说,vivo 启动研发 V1 芯片研发的时间也差不多是 2019 年年中。实际上,OPPO 自研芯片,也是在类似的时间点。

另外,据雷峰网了解,在 V1 芯片研发项目上,vivo 内部极其保密;一位在 vivo 从事研发工作的工程师表示,他也是在网上看到了 V1 芯片官宣的相关消息才知道这颗芯片的存在,此前完全不知情。

5


在研发上,“有点像华为了”

在 vivo 的长期话语体系中,有一个知名的 “因果论”:因决定果,埋头种因,果水到渠成。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 vivo 的 2021,可以说是一个硕 “果” 累累的丰收之年。这首先体现在总体成绩上,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2021 年的前三个季度,vivo 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连续位居中国第一名——不仅如此,vivo 在 2021 全年的出货量,也是中国市场第一。

这一外在成绩,也从 vivo 内部的一些动向中得到反馈。雷峰网从多个渠道获悉,vivo 在 2021 年经历了两次薪资普调,其中一部分员工的累计薪资增幅相当高,“内部整体感觉是业绩很不错”,一下子扫去了前两年被华为压制的阴霾。

当然,除了出货量,vivo 在实际的产品定位和技术创新层面也有诸多进展,尤其是在影像领域,无论是不断进化的 "微云台",还是它与蔡司之间的战略合作,以及 vivo 自研 V1 芯片,都可以说是在 vivo 在多年 “埋头种因” 之后所收获的 “果”。

那么,什么是 vivo 埋头种下的 “因”?

其中毫无疑问的一个点,是研发投入。雷峰网了解到,近年来,vivo 相继成立了用户创新实验室、芯片实验室、模拟网实验室、千镜安全实验室等先进的新技术实验室与研究所,并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

根据 vivo 官方话语,到目前为止,vivo 在全球十个地方布局了研发中心,包括中国的深圳、东莞、南京、北京、杭州、上海、西安、台北等城市,也包括美国的圣地亚哥、日本的东京等城市,研发范围包括 5G 通信、6G 预研、工业设计、影像技术等领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vivo 位于日本东京的研发中心于 2019 年成立,主要专注在未来影像技术的预研,主要是希望借重于日本在移动影像的百年历史和积淀,来推动手机影像的发展。根据 vivo 官方说法,该研发中心的研发工作,已经逐渐从手机摄像头扩展到车载摄像头、运动摄像头和工业用途摄像头等领域——目前这些技术还未在中国市场出现。

vivo 东京研发中心

vivo 在研发上的重视和积极投入,也能够从它在日常与供应商的互动中得到感知。

一名在京东方某研发部门任职的员工杨雨告诉雷峰网,从他本人与中国几大手机巨头的研发员工在合作中互动的情况来看,vivo 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更多,在主动性上会更高一些,“更像是赶上了华为没出事之前的状态”,OPPO 次之。他表示,华为在没出事之前,研发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天天主动找京东方去做研发,非常主动,推着京东方一起做事。

P表示,vivo 的状态,跟被美国制裁以前的华为已经差不多了,“还没完全赶上,但是基本上差不多了”,而且很愿意投钱——他还认为,vivo 愿意投入,获得了市场回报,这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研发投入之外,vivo 还注重于研发在产品上落地的策略,为此提出了 "产品铁三角" 和 "四大长赛道"。前者指的是产品规划、技术规划、技术预研,后者指的是 vivo 决心在技术上长期投入的四个赛道,包括影像、性能、设计和系统。

其中在影像领域,大木告诉雷峰网,vivo 在影像领域确实做了很多技术积累,而且它的迭代是一步一步的,非常有节奏;而且 vivo 现在的重点产品技术属性都很强,已经在改变以往的 "高价低配" 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技术上做了很多事情,也做了很多影像方面的推广。

大木还表示,以前 vivo 感觉还是女性用户群体多一些,但是 vivo 长期发力影像,现在感觉很多男性也在用了。

另外,多名行业人士告诉雷峰网,vivo 之所以能够在 2021 年的手机市场取得突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vivo 在整体战略上比较专注于手机,“钻得非常深入”,在产品线的扩张上极为谨慎,即使是布局 IoT 领域,也是紧紧围绕着手机来,也比较坚持 “敢为天下后” 的理念。

“这也是 vivo 本分文化的外在体现,而且 vivo 可能是坚持本分文化最为彻底的一家”,多位从业者对雷峰网表示。

6


低调背后,vivo 面临的挑战

在外界对 vivo 的认知中,“本分”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 “低调”。

的确,在发展过程中,vivo 主要将产品放在聚光灯下,很少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大张声势,在社交媒体上也很少引入注目,更不必说是评论、攻击竞争对手——基于这些情况,再加上 vivo 在 2021 年的市场表现,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评价 vivo 为 "低调之王"。

不仅如此,根据 Counterpoint 在 2022 年 1 月 26 日最新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数据,2021 全年 vivo 出货量同比增加了 21%,并且以 22% 的市场占有率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名。

那么,面对这个成绩,vivo 的反应如何呢?

2022 年 1 月 24 日,vivo 创始人兼 CEO 沈炜在一份新春致辞中谈到,2021 年对 vivo 来说是是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也是质变元年;其中在回顾 2021 年的表现时,vivo 重点谈到了在影像方面的诸多突破。

不过,面向未来,沈炜在致辞中表示,2022 年将是智能手机行业最具挑战的一年,但 vivo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将坚持以用户为导向,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 “世界一流” 的三大梦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vivo 又是颇为清醒的。

的确,vivo 在 2021 年实现了影像出圈和中高端手机市场的突破,但这只是一个起点。

未来,vivo 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比如说,vivo X 系列取得了单点突破,但是离苹果、华为这样的世界级玩家,差距尚远,如何在进一步在深耕技术的基础之上,在真正意义上冲击高端手机市场,这是一个大难题。同时,在国内手机市场取得突破之后,如何在更多的国际市场提升产品接受度和品牌知名度,。

另外,虽然手机业务是稳扎稳打,但 vivo 在 IoT 业务上的动作过于缓慢,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对此评价称:“这是有些危险的,因为行业趋势变化很快,如果跟不上,再怎么谈本分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些都是艰难的挑战,也需要更多时间。

不过,从 vivo 在 2021 年的影像之 "果" 来看,vivo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发展体系,以及随之而来的组织文化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把握和认清行业方向与自身定位,同时大力进行技术投入,基于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同时保持稳健发展。

当然,最重要的是用户导向。vivo CEO 沈炜表示:

用户导向,是 vivo 公司本分价值观所有细分维度中,最大最重要的导向…… 无论任何时候,竞争导向、成本导向、参数导向、效率导向等一定不能凌驾于用户导向之上。

行胜于言——且看砍掉了 NEX 系列的 vivo 手机,在 2022 年给出什么样的表现。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的路叹、孙遇、方泽、吴悦、郑明、杨雨等人皆为化名。


END


推荐阅读



“京派投资人滚出产业互联网”





浏览 2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