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等,美国对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认知鸿沟有多大?
共 7183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1-04-03 21:09
北京呼风唤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充分认识彼此差异,有效管控太空竞争
——以商业航天领域为例
文 | 任佳熙
前言
过去几年,特朗普政府史无前例的反华政策导致中美关系空前紧张,两国建交四十多年来形成的紧密纽带,在很多领域受到了严重损害。拜登政府宣誓就职为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善和重塑中美关系离不开接触、对话和互动。智库、高校、媒体、企业等社会各界,应充分利用政府层面的桥梁作用,在各领域各层级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坦诚的对话机制,形成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的关系模式。
近年来,商业航天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中国商业航天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并将在“十四五”期间为国民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然而,美国利益相关者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动态和产业政策存在巨大的信息空白和认知鸿沟,随着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成长以及对于美国的不断追赶,中美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正在日益加剧。
俗话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中美两国商业航天相关人员应当思虑长远,加强沟通交流,努力促进中美太空关系平稳发展。本文将介绍安全世界基金会(Security World Foundation,SWF)和凯路斯基金会(Caelus Foundation,CF)的联合报告《翻译迷思——美国对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认知鸿沟》(下文简称白皮书),加深美国利益相关者对于新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分析美国商业航天业务所遭受的潜在影响的主要看法和疑问,促进双方充分认识彼此差异,为中美在太空领域进行互利合作营造良好氛围。美国利益相关者坚信来自中国的商业航天参与者的竞争,必然是未来产业格局的一部分。但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拥有什么资源、竞争对手将如何竞争却不够清楚,为此,SWF联合CF对美国航天业私营部门专业人士进行了十五次开放性的半结构化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收集整理了受访者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基本观点,并将其与对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发展动态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挑战了外界对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传统偏见,包括无限财政支持、政府直接管控等,分析了长期存在的、认识中国商业生态系统内在复杂性和冲突性的障碍,阐明了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具体差距,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对商业航天最具挑战性的热点话题——中美太空关系提供了细致探讨。
尽管白皮书提出的问题多于答案,但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不仅将帮助相关研究人员、分析人员,从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中国新生的商业航天领域出现的复杂动态,也将为中美在商业航天领域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一、研究动机
白皮书第1节主要介绍了该报告的研究动机。利用太空资源、发展太空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军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新兴焦点领域。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太空大国,美中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刚经历前所未有的困境,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和国内政治制度的差异,加大了中美之间的距离感和不信任,而这种历史性的不信任在涉及太空活动时似乎体现的更加真实。两国都在雄心勃勃地寻求将各自宏大的太空计划定位为推动经济增长、打造外交杠杆和塑造安全优势的新动力引擎。
随着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持续快速发展,无论是两国共同还是各自独立做出决定,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两国在制定各自太空战略决策中都考虑了对方的存在,但在具体战略目标,双方在立场和发展方法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两国航空航天部门的结构,围绕贸易竞争的法律条文和商业规则,以及政府与私营部门实体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限制了两国商业航天领域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新兴的全球太空经济的能力。此外,随着国家安全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核心词汇,引发一系列最坏情况的发生,政治和法律措施差异的叠加,为两国进行清晰信息交流增加了障碍,使误解和失实陈述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二、研究背景
第2节概述了中美关系现状,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关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信息来源、信息障碍和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中美关系中竞争性的一面在近些年显著增强,“修昔底德陷阱”、“新冷战”、“脱钩”等一系列概念和描述表明,美国已将崛起的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虽然太空只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细分领域,但无法与中美关系的整体趋势割裂开。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的唯一太空超级大国,而中国正在加快发展太空领域的各方面能力,建设“一带一路太空信息走廊”的倡议,为增强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和提高中国太空能力创造了机会。
尽管中国的太空能力远未超过美国,但根据美国前副总统迈克·彭斯的描述,“中美太空竞赛”已经可以预见。在美国,人们虽已普遍认识到中国正在太空崛起,并开始关注和分析中国不断强大的太空能力,但大都基于大国博弈和中美关系的宏大叙事背景,过多地侧重于国家安全层面而忽视经济发展层面,很少将中国的太空产业进行私有性和国有性的区分。实际上,更多地从商业角度看待航天业,既可以为中美两国航天企业竞争提供全面的战略图景,又可以在竞争关系之外找到中美拥有共同利益、能够展开合作的领域。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活动在范围、规模、公司数量和投资资本上都显著增加。尽管存在一定的量化难度,但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IDA)、联邦政府资助研究中心(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FFRDC)和科技政策研究所(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STPI)统计分析了活跃于卫星制造、发射、遥感、通信、数据分析和地面系统等航天工业领域的78家中国商业航天公司。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外航天业风投资金的主要聚集地。根据美国太空咨询公司布莱斯太空技术公司(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的报告,2019年世界对于中国航天业的投资高达3.142亿美元,远远超过2018年的2.88亿美元和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的1.3亿美元),但距离SpaceX、OneWeb、Blue Origin和Virgin Galactic等美国公司获得的48亿美元投资总额仍有巨大差距。
除了定量分析,白皮书还从产业政策、企业性质等角度对中国商业航天进行了定性分析。在美国利益相关者看来,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孕育的“商业航天”本身的定义就值得探讨。中国研究人员和贸易新闻媒体一般将其等同为私有化或民营航天公司,并认为它们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相比国有企业更有优势。美国研究人员则根据与国有企业的密切性来判断航天企业的“商业性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企业是否拥有私有控股成分?企业是否将其产品出售给政府以外的客户?企业是否具有独立于其国有化母公司或政府机构的独立性?白皮书基于更广阔的视野来定义中国商业航天,认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存在一系列不同的公司类型和运营模式,而且其中一些确实具备了美国文化所认同的商业特色,了解这些公司的细节,相比刻意地对它们定性更有意义。
美国研究者通常认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国务院关于创新投资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鼓励“对包括卫星产业在内的某些关键行业进行私有化投资”。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推出将军工行业向私人企业开放投资的政策,“降低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确保公平市场竞争,并鼓励私营企业参与生产、维护和研发军事装备”。
白皮书总结了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用以促进商业航天领域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2015年国务院发布《2015-2025年国家民用航天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第一个认可私人投资航天行业的白皮书,将太空产业认定为战略新兴产业,并将“天地融合网络”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鼓励外国投资的产业目录》,促进对于封闭或半封闭产业的投资,如与卫星制造和卫星通信有关的产业;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卫星宽带互联网、5G和物联网添加到新基础设施列表中”,也体现了对于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视。此外,军民协同(Military and Civil Fusion)为中国国防工业和商业公司整合发挥了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太空信息走廊”倡议将“一带一路”范围扩大到卫星通信、遥感和导航领域,为商业航天领域带来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
白皮书认为中美在商业航天领域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获取障碍以及国家安全框架的设置,都限制了美国利益相关者对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及其不同行为体角色的理解和认识,相对来讲,中国商业航天部门更了解美国商业航天部门的动态。
美国关于中国商业航天活动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中文数据库、中文社交媒体,以及数量有限的可提供访问中文资料的英文博客。在美国,由于中文能力比较薄弱,对中文网络的访问渠道相对缺乏,而且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相对复杂,变化较多,信息更迭校快,等等,这些已成为他们信息获取的巨大瓶颈。此外,相比重点关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具体讨论,美国相关从业人员更多地聚焦于中国太空探索对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分析上。
总之,尽管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信息有限,但美国利益相关者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中文能力的缺乏是获取信息的最大障碍,这导致许多利益相关者不得不依赖少数可以有效获取相关信息的航天部门分析人员。地缘政治的敏感性以及对各自国家安全的考量,为中美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和发展私人关系增加了潜在风险,双方许多商业公司和研究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
三、研究方法
第3节概述了白皮书使用的研究方法。为了确定美国对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认知差距,白皮书将美国利益相关方的观点、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动态调查结果两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比较。美国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主要通过一系列定性访谈进行收集,这些访谈旨在探讨美国利益相关者对于中国航天部门商业能力的认识,以及有关这些能力如何影响美国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回顾现有可以搜集到的研究、论述、贸易新闻分析和公共政策声明,以期建立有助于充分理解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当前动态的事实基准。为了获得美国利益相关者对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深入见解,对16名参与者共采用了15次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是最有可能受到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激烈竞争影响的相关从业人员,包括企业家、投资者、业务发展专业人士和法律顾问。
在采访的同时,研究人员还整理了贸易新闻文章、学术文献和研究报告中对于中美商业航天领域的看法。通过广泛收集中美现有文献中的信息,不仅为采访的话题选择提供了依据,也确认了有意义的文献研究范围。
白皮书使用了由Braun和Clarke最早提出的主题分析(Theme Analysis)定性研究方法,利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为每个采访笔录生成分析主题,然后将其与主题相似的文献进行反复比较,以达到通过访谈来验证文献研究结果正确性的目的。
四、研究结果
第4节和第5节介绍了白皮书的研究结果。
其中第4节白皮书介绍了受访者对一系列采访主题的观点,包括中国是否拥有真正的商业航天业、对中美竞争的期望,以及中国航天业的优缺点等。尽管访谈涵盖了一系列问题,但对于中美竞争的关注仍是核心主题。
总体而言,很少有人在意已经存在实际业务竞争,83%的受访者不认为中国公司是当前的竞争者,仅有两个私营企业受访者表示当前已经遭受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的直接竞争。受访者普遍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威胁,92%的受访者认为与中国的竞争将不可避免,但对于未来竞争的性质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中国航天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依据的规则和规范,以及中国政府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可能发挥哪些作用。
由于受访者对于“商业航天”的定义存在差异,大多数受访者对于中国航天企业如何运作怀有疑问和担忧,对于中国究竟是否真正存在商业性质的航天业参与者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大多数受访者并未专门跟踪研究过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他们承认关于中国商业航天的信息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航天业专业分析人员,而不是从专业性的角度对中国航天业进行分析研究。
实际上,美国利益相关者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正如一家太空探索公司的法律人员所说,“美国对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认识,受到行业之外的政治风波、不同政党、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的影响”。一家太空运输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则更为直接,“太空与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因此必须从大国竞争的角度来看待商业航天领域的中美关系”。
总之,受访者普遍认为,美国对于中国商业航天活动的认识与对两国加强竞争的整体认识是不能分离的,美国相关出版物也经常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太空活动。地缘政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访者参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对话的意愿。很多受访者担心,与中国接触可能会影响他们与美国政府客户的关系,比如一家太空探索公司的业务发展主管表示,“由于对美国国家航天局和国防部开展业务的敏感性,与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互动可能会引发巨大争议”。
受访者还就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主要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讨论,优势主要包括政府支持、长期战略、相对较低的商业道德要求和成本优势,弱势主要包括不透明的商业结构和实践,以及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尊重。
在谈到与中国航天企业建立公平和确定性的竞争格局前景时,美国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政府在航天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受访者通常用“与中国竞争”来描述与中国企业的竞争,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是政府实体而非商业实体,对于中国企业完全独立于国家控制,以及没有中国政府参与的竞争表示怀疑。
此外,受访者表达了中国竞争带来的价格下降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压力,一家美国遥感企业的首席技术官在谈到华为和其他中国信息技术公司发展时表示,“非常担心在航天业出现类似通过价格施压来统治该行业,从而将原先占据优势地位的美国公司驱逐出该领域”的情况发生,总之,成本因素会对太空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五、部分结论
第5节白皮书将受访者的基本观点与中国自身,以及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分析中的重要描述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美国利益相关者的看法与这些描述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例如,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中央财政获取大量资金支持,国家战略投资会更有长期持续性,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控制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来提供直接支持……相比中国同行,他们在这些方面可能处于劣势。实际上,没有确切证据表明中央政府直接补贴商业航天企业,尤其是私人公司。
尽管中央政府确实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但省市级政府、国有企业和其他公共组织在制定补贴商业航天活动的方案时,并不一定使用这些指导性政策,这些指导政策也不能完全支持商业活动。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地方政府和风险投资上……白皮书的发现意义重大,这些发现挑战了流行于美国利益相关者的常见观点,突显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复杂性。
中国太空领域的发展对于美国的影响尚不能够确定,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太空领域的快速增长将长期受到美国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国防与商业之间不可避免的重叠和紧密联系,使人们更加难以理解政府与商业之间的区别,而中国不同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国利益相关者确定政府与商业界限的难度。
尽管如此,中国商业航天都试图在世界航天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当前中国商业航天面临很多挑战,似乎不太具备直接与美国企业竞争的能力,但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会在世界太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明星企业推荐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