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 K-近邻算法(KNN)基本理论及代码

机器学习初学者

共 167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7-17 19:32


大家好,我是机器侠~


我们知道,鸢尾花分为不同的种类,但种类是如何被划分的呢?同一种类的鸢尾花具有哪些公共特征?某个类型的鸢尾花的某些特征是否更加频繁?基于此,本章将介绍k-近邻算法,它十分的有效且易于掌握。通过k-近邻法构建程序,我们可以自动划分鸢尾花的类型。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探讨k-近邻算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K-近邻算法基本理论


算法概述

k-近邻算法就是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类的方法。它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邻近)的样本中大多数属于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在K-近邻算法当中,所选择的邻近点都已经是正确分类的对象。我们只依据k个(通常不大于20)邻近样本的类别来决定待分样本的类别。


算法流程

k-近邻算法的一般流程是:

1. 收集数据  
2. 计算待测数据与训练数据之间的距离(一般采用欧式距离)  
3. 将计算的距离排序  
4. 找出距离最小的k个值  
5. 计算找出值中每个类别的频次  
6. 返回最高频次的类别  

算法特点

优点: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
缺点: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


如何使用代码实现数据导入并分析数据


以鸢尾花数据集为例,鸢尾花数据集内包括3类鸢尾,包括山鸢尾、变色鸢尾和维吉尼亚鸢尾,每个记录都有4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


数据集导入与分析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import numpy as np


# 加载数据集
dataset = load_iris()
# 划分数据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dataset['data'],dataset['target'],random_state= 0)
# random_state的作用相当于随机种子,是为了保证每次分割的训练集和测试集都是一样的
# 设置邻居数,即n_neighbors的大小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 = 5)
# 构建模型
knn.fit(X_train,y_train)
# 得出分数
print("score:{:.2f}".format(knn.score(X_test,y_test)))


# 我们也可以单独对某一数据进行测试
# 尝试一条测试数据
X_try = np.array([[5,4,1,0.7]])
# 对X_try预测结果
prediction = knn.predict(X_try)
print("prediction = ",prediction)


得出结果:
prediction = [0]
即这朵花是山鸢尾

- EOF -

往期精彩回顾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