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卫星不是地方政府的成绩,新产业才是硬核方向
共 365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2-28 20:13
制造卫星、发射卫星甚至于测控卫星,是早已解决的问题,各省区、各地市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车轮
放卫星不是地方政府的成绩,
新产业才是硬核方向
随着天基互联网等概念被写入新基建,相当多地方政府也把商业航天相关的内容当做了振兴经济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其中不乏不少的地方政府把发射卫星当做了商业航天的一个开端,这是一个表面上具有合理性的选择,但实际上未必如此。如果任何一个地方事先结合当地的综合优势,规划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和产业布局,那么发射卫星本身是一个合理的步骤。但是,如果缺乏上述要素,这样的思路恐怕就不值得推荐了。
在过去几年的产业讨论当中,我们曾经阐述了商业航天与政绩工程之间的差异。商业航天的目的是建立起一个生态环境,吸纳高素质的人才和高端资源,形成一个带动作用很强、利润率合理、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很高的新行业,当然也能够为地方政府带去更多的税收和招商引资机会。这其中的关键点,是商业航天的产品与制造卫星、发射卫星甚至于测控卫星,是早已解决的问题,各省区、各地市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车轮。
服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社会运行水平。而政绩工程只要求把卫星上天,或天地信息打通,至于如何应用并应用得更好,二者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
商业航天的效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妨引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座右铭:“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地方在规划自己的商业航天蓝图之前,首先应该想到商业上后续如何持续推进这件事。
在国内,商业航天所涉及到的几大领域当中,脱离了政府,我们尚且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完全靠市场运行而取得商业成功的案例。无论通信广播、导航增强,还是对地观测。客户数量最多的卫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际上也是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的直接运营之下,用一种行政安排的模式,推广终端的安装和节目的播出。虽然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卫星电视直播群体,但是整个运行模式并无商业化可言。
低轨道卫星导航增强,已经成为数家初创卫星公司的商业理念。此类卫星星座尚在部署初期;完成全部部署及最终开通业务,最少也需要几年时间,因此,目前还不能算正面的案例。至于卫星遥感,更是业内上上下下的心头之痛,多少年过去,离开专业用户的范畴的,适合消费级应用的合理模式,至今还没有找到。
这种情况下,我们曾经反复提问,天上有几百颗中国星,应用了多少?如果发射自己的卫星,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尚不明确,或非常有限,建议慎之又慎。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有关地方自行发射卫星,主要集中在遥感卫星上。作为政绩工程,遥感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有着自己的优势。首先,遥感卫星在国内属于技术上比较成熟的。
到目前为止,国内至少有三家机构正在运行着几十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它们分别由不同制造商提供。这就意味着,国内在遥感卫星的总体技术和关键分系统上已经取得了完全的突破。任何一个投资方只要拿出钱来,就一定能够得到一颗乃至一批分辨率很高、图像质量很好的卫星。而且只要一颗卫星上天,就能够拍摄到世界各地的清晰图像。特别是拍摄家乡和省会日新月异的面貌,能够让主持商业航天的部门非常有面子。但是,其它星座呢?因此,探索未来更大更接地气的,消费级的应用,才是重点要攻坚的方向。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形地貌和气候跨度之大,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商业航天发展经验,都不能够不做修改地照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具体的地区需要对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在信息化问题上有多少需求、有哪些需求,非常认真的做详尽的调查。主管领导更是要了然于胸。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去讨论商业航天的发展路径问题。
比如说,北京发展商业航天,完全是以高端技术研发为主,向外溢出科技成果和高技术企业。但其他地方是不是可以简单向北京看齐呢?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地方须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卫星信息应用上。比如说农业大省可以聚焦遥感信息在农业上的应用;工业大省应该更加关心天基信息在先进制造方面的应用甚至与其它行业结合起来推动应用;气象灾害比较频繁的省市,应该更多关心防灾减灾,利用卫星对地观测信息、位置服务信息为此服务。出口型企业比较密集的省份,可以更多的关心全球物联网或大数据等服务。
上述种种,能不能用现在已经在轨运行的卫星来解决问题?
在轨卫星发挥作用,天基信息更好的落地,是商业航天政策研究和产业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或许有些研究者会提出,虽然看起来现有在轨卫星的分辨率已经很高,卫星数量已经很多,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不见得能满足用户需求。比如说光谱分辨率的问题、时间分辨率的问题,特别是遥感图像的获取方便性问题,在很多应用领域都是存在困难的。正因为此,更应该去想突破的问题,而不是靠硬件投入,靠重资产投入来解决。
另外,社会治理当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仅仅掌握一省一市的信息就可以解决的。比如说气象灾害的预防、旱涝灾害的应对等等,可能需要一个省了解邻近省份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有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拿不到其他卫星拍摄的图像,还不如自己发射一颗。应该说,这确实是产业当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央已经在采取具体的举措,建立相关的机构,来协调和解决全国航天产业发展当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各省市与其决定自己发射卫星,不如拿出足够的精力、资源和耐心,来推动一下商业航天的政策研究,给中央相关领导机构献计献策,打破条块分割,建立更加通畅、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信息获取机制。
就目前国内的航天产业分布状况来看,绝大多数省份是没有能力搞航天技术创新的。在实际运行当中,即使发现自己面临着卫星信息获取上的困难,也不太可能通过自己发射卫星来解决问题。发射卫星会消耗一笔为数不小的经费,并且被迫设置一个新部门,维持卫星的运行和使用。在新部门的磨合过程中,产出能力是很有限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真正推动商业航天产业格局的优化、合理化,推动各省乃至全国的应用体系的建立。
当然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需求,那就是发射卫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振本省人民对于商业航天的热情和对本乡本土的自豪感。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是否用这笔钱来从事学生卫星或者科学卫星的发射?今天的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认识,对于空间天气、空间物理现象的掌握依然严重不足。如果某个地方发射的科学卫星,能够在相关科学领域获得一定的发现、甚至于重大发现,也是非常值得的。
这些,比重复发明车轮要有价值得多。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