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作者,需要填报工时么? | IDCF

DevOps

共 3851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12-29 12:09


 引 子



“知识工作者,需要填报工时么?”忘记是因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话题。似乎是没什么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们的观点也是旗帜鲜明地认为没有必要,但实际现实中填报工时似乎又是企业普遍存在的。

工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填报?填报了有什么好处?有哪些弊端?需要观点鲜明地走两个不同的极端,还是说有折中的方式?孰优孰劣?想想似乎又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不妨试着探讨一下。 


工时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百度百科上说:工时又称“人时”,是一种表示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个工人劳动一小时称一个工时。是企业计算工人劳动时间、制定劳动定额、编制各项计划,衡量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的重要的计量单位。

对工时利用情况的统计分以下几个类别:

  • 日历工时数;
  • 公休工时数;
  • 制度工时数;
  • 出勤工时数;
  • 缺勤工时数;
  • 停工工时数;
  • 非生产工时数;
  • 班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工时还可按完成定额工时和实际工时分类:
  • 完成定额工时;
  • 实际工时,也称实作工时、实耗工时、实用工时。
满眼看过去就是“管控”二字,管控是两个词的缩写:管理与控制。这让我想到我们经常讲的C&C:Command & Control。对工时的考核还停留在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而我们都知道,知识工作者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七十多年不止。对于工时制度,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飞过“我去”。
又到知乎上搜索,看到这样的问题:考勤打卡和考勤工时统计软件哪个更重要呢?忘记是底下的回复还是我当时的想法,只记录了两句话:过度强调考勤打卡是对员工的不信任;考勤打卡不是管理的重点,企业别再本末倒置。

工时管理用在哪里?



存在即合理,一味地批判工时似乎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先尝试从正面的角度来探讨工时有哪些作用。
搜索到百度知道上的问题:工时管理的作用有哪些?如何做好工时管理?答案如下,为了不曲解意思,我完整地引述过来:
工时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进行工时管理的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工时管理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这个在传统行业非常易于操作,但是项目型企业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所以项目型企业通常将任务与工时相结合,有效的工时需要经过审批。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另外,不同的岗位薪酬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也不能完全通过单一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目前简单的工时表已经很难管理员工工时了,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工时管理统计软件发挥管理的最佳效果。通过工时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提供了客观的绩效考核依据,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更加明确企业规划:工时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密切相关。随着人力成本与日俱增,员工工作饱和度,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时利用率是企业进行项目管理管理关注的首要问题,那么,对员工的工时进行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员工工时利用率,合理分配员工工时,有利于对下一步的工时利用做出详细计划。对于员工来说,高效利用工时也能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项目工作能够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更加详细的规划。
“填报工时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这个逻辑似乎在我身上不存在,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喜欢的工作内容不用打卡也会完成,例如这一篇内容就是在圣诞假期完成的。不喜欢的工作内容打卡与否似乎也不相关。
利润最大化与人力资源规划,度量不同类型工作的分布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我们会在度量一篇讲到。但单纯依靠工时的填报,第一增加工作量,第二无法避免漏报误报瞎报乱报。
“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这一点没错,但不是工时填报系统,而是自动填报系统。何谓自动填报?员工几乎所有的行为都需要借助企业IT系统进行,这类信息完全没必要再填报一次,直接抓取数据就可以完成。这个才是信息化或者我们讲数字化的手段。人工填报还是上个世纪的方式。
工时能“提供客观的绩效考核依据”,这个似乎就更是开玩笑了,绩效考核看工作时间还是看工作成果?同样的工作成果是用时多的好还是用时少的好?如何衡量有效工时?如果相比预期高效的完成任务,你会记录越多的工时,还是越少?所以工时填报这件事,在笔者看来就是所有人都不认真对待,所有人又都在认真的陪着玩的一场游戏。
另外的观点是:“工时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新的重要课题,在成本、效率、质量等之间,透过有效之工时管理,使企业创造更大之利润,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努力思考且面对之重要课题”。人力资源管理的确必须努力思考,既然都提到成本、效率、质量了,我的看法是进行所谓的“有效的工时管理”,不如进行“有效的成果管理”,并“有效的控制工时”,借以达成“有效的成本管控、效率和质量提升”。
我们再看某人力资源工时管理系统所宣传的优势:
  • 每天填写工时的范围可以自定义,超出或不足都将不能提交;
  • 开启工时控制功能后,可以控制实际工时不能超出计划工时;
  • ...
  • 设定锁定日期范围后,无法填写超出部分的工时数据;、
  • 启用考勤功能后,将对所填工时数据与考勤数据进行比对和校验。
这简直是玩笑,槽点包括但不限于:
  • “超出或不足都不能提交”,就只能等于呗?这样的填报意义何在呢?一天填报8小时好了,这也是当初公司要求填报工时时,我三年前的做法,每周集中5分钟填报工时,按不同的项目去分配一下时间,这个时间完全没有参考意义。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预算,人员工时填报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预算用之有道。
  • “控制实际工时不能超出计划工时”,我们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想不通实际发生不能超出计划的意义所在,唯一能想到的是如果实际工时超出计划,也就意味着超出了预算?
  • “锁定日期范围”:槽点同上,为啥要锁定日期范围?
  • “工时数据与考勤数据进行比对和校验”:考勤,考核,考察,所有需要核查的,都是基于不信任的原则。凡是存在不信任就会存在对立,凡是存在考核就会存在应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工时数据即便是处于优化和改善的目的,也会因其与绩效挂钩而变味。
一言以蔽之,大部分的工时管理理念,还停留在“把工时结合计件工资进行考核,实现多劳多得,应考虑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企业效益和提高收入相结合”的水平。工时整体的设计,还是基于制造行业对工人的管理和控制机制所制定的。
关于科勒的科学管理的方法论,百度百科对此的描述是: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
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早已不适应当前的时代,如果你把员工当驴子,他们就真的表现得像驴子。

敏捷开发是如何管理工时的



工时的管理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弊大于利,但针对工时的估算和计划是有用的。
跟踪工时的分布可以帮助更好地评估“时间都去哪儿了”,帮助团队成员有意识地提升效率,减少时间浪费,进而有效管理和控制进度,优化人员的分配、分工,节省人力成本支出。自动化的工时分布统计,可以帮助团队更为有效地管理时间,掌握员工工作时间内的效率、效能和成果,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历史工时是有参考意义的,无论是相似需求实际工作量、团队迭代速率、需求前置时间分布等信息,可以提供可借鉴的计划和评估依据,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工时估算可以增进团队协作与沟通,传递隐藏信息,提高对项目中的各项风险认识,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降低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沟通成本。
以项目为核算单位,统计和分析项目或员工的工时及人力成本,可以实时有效的掌控人员投入,降低不确定性,实现成本管控,并进一步减少风险。通过分析各部门的工时数据也可以优化部门人员结构,预测部门人员需求,对人力资源部招聘新员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计划对任何开发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需要注意计划具有欺骗性。计划和估算无法做到精确,不确定性决定了任何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如果没有不确定的存在也就无需计划了,接受计划的不确定性。接受了计划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计划的过程,与此同时也需要了解计划的收益边界渐减法则,即做计划的回报的增长幅度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减小,过多投入到计划工作上的时间收益递减。
《敏捷软件开发实践:估算与规划》一书中的建议包括:在不同层次上作出估算和计划,并频繁地重新计划;计划是根据特性而不是根据任务作出的;首先估算大小,然后根据大小的估算值推算出持续时间;小故事保持工作的流动,而且每次迭代结束时会消除未完成的工作;在团队层次而不是个人层次对进度进行度量;承认不确定性并为之做计划。
参考资料
  • 《敏捷软件开发实践:估算与规划》
  • 百度搜索


👉讨论:大家都在记工时么?你们的想法是什么?请在文末留言。

玩乐高,学敏捷,【规模化敏捷联合作战沙盘之「乌托邦计划」】,2022年3月5-6日登陆深圳,将“多团队敏捷协同”基因内化在研发流程中,为规模化提升研发效能保驾护航!!🏰⛴
企业组队和个人均可报名参加,一起挑战极客乌托邦

👉讨论:大家都在记工时么?你们的想法是什么?请在文末留言。
浏览 7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