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美国纳米晶体科技公司科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方面的贡献。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社交媒体账号。
在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共有五位两次获奖的人。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第五位两次获诺奖的人,也是第二位在化学奖上“梅开二度”的获奖者。
资料图: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2001年,夏普莱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贡献,与美国化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22年,81岁的他因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再次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一同获奖的,还有美国化学家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和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
两次斩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夏普莱斯,从小就不那么循规蹈矩。几十年间,他常常沉浸于自己天马行空的化学世界中,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长途跋涉中,展现出超凡的魄力。
据夏普莱斯的教授回忆,自己这位学生不仅喜欢化学的方方面面,而且看见什么就能记住什么。后来,进了实验室,夏普莱斯全身心投入研究当中,对各种化学品的细节甚至味道,都可以分辨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夏普莱斯在麻省理工学院谈论不对称催化方面的研究时,突然开始思索其他问题,即兴转向天马行空的讲述。与会听众大眼瞪小眼,对他在演讲上竟然如此走题颇感诧异,觉得这位“天才”是不是“疯了”。
“他真的是一位科学界的‘老顽童’。”对于自己的导师,夏普莱斯的学生如是评价,“他的脑子里只有学术,只关心如何能让化学变得更酷。”
不同于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夏普莱斯格外钟情于实用化学。在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以设计催化剂而闻名,终生致力于探索实用性新化学反应,和寻找选择性控制化学反应的一般方法。
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沉浸式钻研精神,赋予了夏普莱斯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巨大力量,支撑他在耄耋之年,仍能再攀化学研究的高峰。
数十年来,化学奖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中。有利于解决人类疑难复杂问题、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化学奖成果,不胜枚举。
基于夏普莱斯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药物学家成功合成了几十种关键性的创新药物,包括一系列治疗心脏病、癫痫等疾病的药物,直到现在仍在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实际上,长期以来,构建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是化学家们一直渴望达到的成果。20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点击化学”,成功把药物分子的合成难度大大降低,被诺贝尔官网称赞“将化学带入了功能主义时代,为人类带来了伟大的效益”。
资料图: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朗西斯·阿诺德展示其签名的椅子。
同样运用化学研究成果造福人类的,包括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利。他们研发出控制进化过程的方法,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生产的抗体,能够对抗自体免疫疾病,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能治愈转移性癌症。
他们是化学领域的奇迹创造者,更是突破时代发展的引领者。而这样的突破,每年都在发生,消除疾病、拯救生命、改善环境……这些在化学园地不断耕耘的诺奖得主,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福祉。
自1901年至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奖114次,有191位获奖者。
以下是近10年来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22年:
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美)、摩顿•梅尔达尔(丹麦)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美),因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获奖。
资料图: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2021年:
戴维·麦克米伦(美)和本亚明·利斯特(德)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方面的进展获奖。
2020年:
埃曼纽尔·卡彭蒂耶(法)和詹妮弗·杜德纳(美),因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贡献获奖。
2019年:
约翰·古迪纳夫(美)、斯坦利·惠廷厄姆(美)和吉野彰(日),因在锂电池研发领域做出的贡献分享诺奖。
2018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弗朗西斯·阿诺德(美)、乔治·史密斯(美)和格雷戈里·温特利(英),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2017年:
约阿希姆·弗兰克(德/美)、理查德·亨德森(英)和雅克·杜博歇(瑞士)获奖,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结构。
2016年:
让-皮埃尔·索维奇(法)、弗雷泽·斯托达特(英)和伯纳德·费林加(荷)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
2015年:
托马斯·林达尔(瑞典)、保罗·莫德里奇(美)、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美),因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获奖。
2014年:
埃里克·贝齐格(美)、威廉·莫纳(美)、斯特凡·黑尔(德),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获奖。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美/奥地利)、迈克尔·莱维特(英/美)、阿里耶·瓦谢勒(美/以色列)分享诺奖,三人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