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转行到汽车行业,这些是你必须要了解的
时至今天,汽车产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工业制造品。
我们常常在说智能网联汽车(即智能汽车),翻译成通俗的产品语言,就是智能汽车=工业制造品+互联网产品。
所以,互联网出身的产品经理,参与到汽车智能化过程中,有着原生的优势。且看当前行业中最具有颠覆性和创新价值的车企,无一不是互联网出身创始人所主导。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鼓励互联网产品经理,参与到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来。在本文,我会对互联网人转行到智能汽车领域,做一些引导介绍。
一 、了解行业的价值链结构
虽说工作无贵贱,但回报却有高低。在产业细节和专业细分越来越明确的今天,同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不同的工种,价值回报可有天壤之别。
所以,我们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必须认识到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处于价值链上的什么点位。我绘制了一张汽车行业的价值链图表,供朋友们参考。

上图标红的区域,是行业价值相对较高的,也是值得从事的领域。它们分别是上游的智能化核心技术(可以理解为做产品)、下游的后市场服务、移动出行服务、车生活服务与运营、数字化消费服务(可以理解为做运营)。
我逐一介绍。
智能化的关键技术
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技术相关、智能驾驶技术相关、智能车联技术相关,见下图:

其中智能座舱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以下16类:
LCD/OLED液晶显示技术  |  
       硬件  |  
      
超分辨率显示处理技术  |  
       算法  |  
      
HUD抬头显示技术  |  
       硬件+算法  |  
      
智能表面显示技术  |  
       算法  |  
      
电子玻璃成像技术  |  
       硬件  |  
      
全息投影显示技术  |  
       硬件+算法  |  
      
AR融合显示技术  |  
       算法  |  
      
视觉识别/分析技术  |  
       算法  |  
      
语音交互技术(含声源定位)  |  
       算法  |  
      
多媒体处理技术  |  
       算法  |  
      
3D建模与成像技术  |  
       算法  |  
      
车载操作系统(含虚拟化技术)  |  
       软件  |  
      
座舱域计算平台(控制器)  |  
       硬件  |  
      
座舱域电子架构EEA  |  
       硬件  |  
      
多音区与主动降噪技术  |  
       算法  |  
      
AI智能芯片技术  |  
       硬件  |  
      
智能车联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以下8类:
V2X车车、车路、车人互联技术  |  
       硬件+软件  |  
      
FOTA/SOTA远程升级技术  |  
       软件  |  
      
汽车信息安全技术  |  
       软件+算法  |  
      
云计算技术  |  
       硬件+软件  |  
      
大数据分析技术  |  
       软件+算法  |  
      
车辆数据采集技术  |  
       硬件+软件  |  
      
移动互联网技术  |  
       软件  |  
      
多媒体传输技术  |  
       软件  |  
      
智能驾驶相关的核心技术集中在以下23类:
计算机视觉感知技术  |  
       硬件+算法  |  
      
毫米波雷达感知技术  |  
       硬件+算法  |  
      
激光雷达感知技术  |  
       硬件+算法  |  
      
超声波雷达感知技术  |  
       硬件+算法  |  
      
高精定位技术  |  
       硬件+算法  |  
      
惯性导航技术  |  
       硬件  |  
      
高精度地图技术  |  
       软件  |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  
       软件+算法  |  
      
路径规划(导航)技术  |  
       软件+算法  |  
      
行驶规划(决策)技术  |  
       软件+算法  |  
      
纵横向车辆控制技术  |  
       软件+算法  |  
      
横向执行系统  |  
       硬件  |  
      
纵向执行系统  |  
       硬件  |  
      
整车鲁棒及功能安全  |  
       软件+算法  |  
      
车路协同技术  |  
       硬件+软件  |  
      
5G云控技术  |  
       硬件+软件  |  
      
智驾域计算平台(控制器)  |  
       硬件  |  
      
智驾域电子架构EEA  |  
       硬件  |  
      
整车集成与验证技术  |  
       硬件+软件  |  
      
计算机仿真技术  |  
       软件  |  
      
L3路试技术  |  
       硬件+软件  |  
      
L4路试技术  |  
       硬件+软件  |  
      
数据标注技术  |  
       软件  |  
      
后市场服务、移动出行服务、车生活服务与运营
后市场服务主要是针对车的美、改、养、修等服务。
移动出行服务主要是指共享出行,因为新四化的后期就是“共享”,共享出行的数据及算法能力支撑运营效率。
车生活服务与运营,包括的内容就比较多,如远程车控/车况/诊断、超级账号Super ID、车家互联 、手机互联、 智慧导航 、语音生活助手 、违章查询/代办 、智慧停车、 智慧充电 、 道路救援 、代驾服务 、智慧车险 、预测性维护 、OTA远程升级 、功能租赁 、车主社区 ...
后市场服务、移动出行服务、车生活服务与运营这三类都是围绕着车生命周期与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衍生出的服务功能,自然离不开大数据平台的支撑。
以上领域吸收了互联网行业的大批人才。他们分流到比如车企的车联网大数据平台,TSP平台等业务中。包括产品、研发、测试等角色。。
数字化消费服务
数字化消费服务就现状而言和可以看到模式,以内容增值服务与流量变现为主。比如音视频内容消费、车载游戏消费、车载社交、电商等。
不少车企认为,智能汽车将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下一个用户消费的终端平台,故此给予不小的价值期望。
总结一下,之所以上述内容处于较高的价值点位,是因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智能化程度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智能化的核心技术能帮助产品提高销售和利润率。而下游的数字化运营,则可以在用户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持续创收。
二、找到转转身的切入点
前面介绍了智能汽车行业价值链高位的关键技术(提升产品竞力)和数字化运营服务(持续创收)。从车企的业务板块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智能网联领域,也是互联网人切入到智能汽车领域的主要落脚区域。
相关的职能多为软件产品经理(座舱应用、数据平台、云平台相关)、UI/UE设计师、应用开发工程师、服务端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运维、测试等。
继续说智能网联业务。
我们知道,但凡智能终端类的产品,都逃不脱“端-网-云(管)”的窠臼和故事。智能汽车也一样。汽车化的智能化过程就是数字能力朝着“端-网-云(管)”各环节渗透的过程。

端侧
智能汽车端侧主要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整车EEA。
我们仅聊与互联网人转型可对接的部分,即智能座舱。而座舱的智能化,从用户视角来看就是人机交互的智能化体验。所以智能座舱的产品规划的思路就是围绕座舱智能化交互做文章。
座舱智能化交互体验的提升,围绕着人机交互的媒介、环境、控制、空间和数据等维度进行升级。
比如交互媒介,从触屏到语音、到手势、到平静无感知;环境方面则以感知和计算为主,基于车内外温度、天气、路况、位置、驾乘人员体征、情绪等多维度融合;控制方面则在从人与车、车与车、车与家、车与场景等多维度展开。
而这一切的一切,需要数据分析和生态服务去支撑。
智能座舱智能化交互产品的架构设计人员,需要懂数据、懂场景、懂交互的产品经理去统筹。
在我的经验中,只看到了互联网出身的产品人有过完美胜任。如果有朋友有能力完成产品架构设计和体验架构的设计,又能cover研发测试等执行环节的质量,最终还能能输出一份体验完整的落地性产品,我建议你尝试智能座舱最有意思的产品岗位——基于场景的智能化体验设计。
除此之外,座舱端的车机触摸大屏为依托的软件系统、上层应用需要相关的产品经理、UI/UE、安卓开发、测试等人员。下面是我梳理的一份业务项,可供对座舱模块感兴趣的互联网朋友参考。
业务模块  |  
       产品模块  |  
       适合背景  |  
      
车载触摸屏系统类应用  |  
       system ui  |  
       智能手机/PAD行业  |  
      
launcher  |  
       智能手机/PAD行业  |  
      |
系统设置  |  
       智能手机/PAD行业  |  
      |
蓝牙电话  |  
       智能手机/PAD行业  |  
      |
车载触摸屏互联网应用  |  
       应用商店  |  
       手机公司/互联网  |  
      
地图导航  |  
       地图行业  |  
      |
智能语音  |  
       语音类企业  |  
      |
音乐、电台  |  
       互联网音频行业  |  
      |
在线上视频、短视频  |  
       互联网视频行业  |  
      
网-云(管)侧
网-云(管)侧的主要人员皆由互联网行业构成。下图为粗略描述,每个企业业务不一样,但业务模块类似,可供想转身到车联网业务的朋友参考。
业务模块  |  
       产品模块  |  
       适合背景  |  
      
账号系统  |  
       车端、APP端同一账号  |  
       互联网行业相关经验  |  
      
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类  |  
       安全行业  |  
      
运维监控  |  
       监控与运维类  |  
       互联网及通信行业  |  
      
TSP业务  |  
       车辆监控管理平台  |  
       设备及应用管理平台相关经验  |  
      
OTA业务  |  
       OTA业务管理平台  |  
       应用管理平台相关经验  |  
      
大数据业务  |  
       数据支撑类平台  |  
       数据类或平台类相关经验  |  
      
流量类  |  
       流量运营和管理  |  
       运营经验  |  
      
三、了解车企产品开发流程
车企的产品开发,极其重视项目管理工作。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产品开发流程用于规范汽车整车开发活动。
整车开发管理的标准流程,规定了整车开发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管理方法和职责分工,规定了整车开发从产品立项、概念设计、工程开发、产品和工艺验证、生产准备、试生产到正式量产全过程的关键里程碑及其控制活动。也规定了各节点需要提交的一级交付物。
下图是行业几家主流车企的开发流程,六大开发流程是一样的,但各节点的开发周期有所差别。

整车开发流程几乎覆盖企业所有部门,可参考下图:

整车的各个项目阀点下,研发和设计部门均有严格的交付物,下图为某车企真实项目要求:

四、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
了解了以上的内容,我觉得想要转行到智能汽车领域还要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以智能座舱的产品经理为例,最好能补充以下知识内容。

这些知识,可能对一些互联网的朋友有些陌生,但不用担心。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持续分享,请大家关注公众号,大家可以加我微信:xuelaoban667
如果你想更快入行智能汽车行业,欢迎关注我们推出的《智能座舱产品特训营》课程,帮你铺平产品之路。上一期的 1v1 座舱产品就业实践课程如期进行到后期了,再开始内推面试了。最新一期开始报名,欢迎咨询。


1)在今天的就业形式下,泛泛而谈/隔行授课的课程很难具备实际价值。前两年招聘的敞口大,或许有点帮助,今天不行了。所以,我们是一种采用重交付,22节直播课,拿公司真实项目,带着大家练,以练带学,让大家上班就能上手干活;
2)还是基于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太可能内推很多人了(学员每个人都会内推)。但10个人左右的小班的话,培训扎实一些,内推过去成功率会高很多。
3)费用和成本。人数多了对于学员意义不大,人数少了我们边际成本很高。只能提高费用(我的认知里付费是人生最低成本最捷径的升级方式),我们能覆盖时间成本,学员能提高效率和学习质量。
4.我们彼此最宝贵的是时间⌛️
基于以上几点吧,所以有了以下的课程体系设计(内含课程大纲和详细的课表)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我私聊:xuelaoban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