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时阴霾,读书是光

亿欧网

共 6227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2-04-28 09:10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全文6181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文|孙美娜

编辑|顾彦

题图|Pixabay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


读书之于个体、国家、社会乃至文明的意义毋庸置疑。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近年来,全国人民纸质书的阅读量在稳步提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


受疫情影响,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疗愈身心的书籍。天猫图书与清渠数智联合发布的《2022阅读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治愈系书籍消费增速较2019年提升100%,其中60%的治愈类书籍消费者是18-34岁的青年群体,北京、广州、上海是名列治愈类书籍购买件数前三位的城市。


年轻人对阅读的兴趣也有所提高。拼多多发布的《2021多多阅读报告》显示,图书消费用户的年轻化趋势明显,在2021年4月、8月的两次“多多读书月”活动中,95后读者订单量增长了62.5%,00后订单量增长了58%。


数字时代,更丰富的阅读方式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纸质书之外,人们还能使用电子墨水屏、移动端App阅读,甚至从海量讲书视频里汲取精神养料。除了用眼睛看,还有很多人选择“听读”,有声书、广播剧、音频课、播客都有一批忠实拥趸。


在第27届“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亿欧采访了5位不同行业、爱好、习惯的读书爱好者,希望通过他们和读书结缘的故事,唤起你心中或许久违的阅读记忆。


书犹药也,后疫情时代更能治愈人心。



读纸质书仿佛一场宗教仪式

Winnie丨珠宝行业营运策划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享受生活的人,疫情前每三个月都会出去旅行一次,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生活。


2020年疫情期间,因从事的线下零售行业受到冲击,我被迫在家“休假”了一段时间,就把无处释放的精力都放在了看书上。毕竟不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不错。


我对每天读多少页、每月读多少本没有严格规划,基本上跟着感觉走,读到喜欢的段落反复琢磨,不太精彩之处便粗略地读。这样读下来数量也不少,平均每月四本,疫情这两年来读了近百本了。


渐渐地,读书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图源:受访者提供


具体到书的种类,我个人比较喜欢读表现复杂人性的小说、心理学著作、社科类书籍。去年我第一次读到《罗生门》,就喜欢得不得了。


通过读书我开拓了眼界,见识了不同的风景与生活。尤其读完一本长篇小说,我好像在灵魂上过完了别人的一生,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厚度的提升呢?


相比于获取知识,审美才是我的终极目的,所以我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即便是看学术性非常强的书。因为我总觉得,所有读过的书都会潜移默化储存在身体里,它不会马上发挥作用,还要经历生活实践的打磨,才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的某一瞬间发挥出“无用之大用”。


我自己还建了一个读书分享微信群,希望带动更多小伙伴在相互督促的环境中,把读书培养成爱好,而非负担。


我读纸质书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摆脱手机。对于我们这代人,手机简直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但每当我捧起一本纸质书,就基本不碰手机了,真的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每天晚上回到家,我会先洗去一天的疲惫,再倒上一杯红酒,随机播放着轻音乐,打开书读上两三个小时,享受难得的独处时光,读到晚上10点开始酝酿睡意。整个过程仿佛是一场宗教仪式,内心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因此除了书籍本身,两年来我还收获了规律的作息,这种对时间的掌控感,也让我感到满足。


最后我想说,阅读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开始都合适。


阅读也要讲个缘分,有时候20岁读不下去的,30岁反而感悟颇多。或许是书找人,而不是人找书,当它在对的时间找到你的时候,一定要认出它,轻轻捧起来,认真读下去,就像对待爱情。



网络文学为我创造桃花源

小新丨传媒工作者 


我是一位资深电子书爱好者,上大学期间就开始读网络文学。当时经常去学校机房,一边QQ聊天,一边把想看的小说都下载到MP4上,读的基本都是明晓溪、饶雪漫的青春言情小说。


2012年左右,网络上开始出现一批大火的白金作家和作品,比如《武动乾坤》的作者天蚕土豆,《盗墓笔记》系列的作者南派三叔等。后来改编成影视剧的大IP,几乎都是那个阶段诞生的,比如大女主系列的《大漠谣》、《创业时代》、《花千骨》、《三生三世》系列,都是之前我看过的。


从2013年开始,网文平台格局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百度在文娱方面重金投入,花了19亿美元收购了91助手,也就是现在的“熊猫看书”;阅文开始整合网文平台,把“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等老牌网站纳入麾下;2016年,阿里也推出了“书旗小说”。插一句,“书旗”是我至今仍在每天使用的电子书App。


比较遗憾的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具有轰动效应的“大神”级别白金作家出现了。套路太多是原因之一,现在的网文写手已经职业化了,大纲、情节、角色很多都是既定的,写手只需要填字数即可。这类小说我是能读出来的。


回顾这十几年读网文的经历,不得不说,智能手机的普及对网文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举个例子,2013年底我工作逐渐稳定,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于是买了人生中第一部iPhone手机,在手机上看网文更加方便,阅读频率也更高了,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如此。


虽然是重度网文爱好者,但我不是一个付费阅读用户。我宁愿忍受广告倒计时,因为不同于视频平台,大部分电子书平台不是包月付费模式,无法估算出付费成本。


而且之前读过的网文里,还没有让我觉得值得付费的,这可能隐约透露出我的文学审美的价值排序——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我内心深处可能还是觉得,网文的价值低于严肃文学。如果没有严肃文学的积淀,最好不要沉迷于网文,因为你需要先培养出一种鉴别优质文字、优质小说的能力,不然很容易迷失。


现在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我仍然会在工作和带娃之余挤出时间看网文。网文为我创造了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在那个世界里,有最浪漫的情感和最热血的升级打怪,成功是必然发生的事,主角的结局多半是圆满……它们让我能逃离现实生活的枯燥与残酷,找到一个喘息的空间。



有声书给了我强烈的陪伴感

重玄丨抖音运营&奶爸


我听有声书还得追溯到2011年,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孤身一人在重庆,为了充实生活、丰富自己,我通过iTunes订阅了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不久后我就经历了回老家、找工作等一系列人生重大抉择,因为太忙被迫中断了有声书的收听。


重新拾起有声书是在2014年。那时我已经在老家这边安顿下来,时间变得充裕。一次意料之外的诊断,大大拉近了我和有声书的距离。


由于从初中开始我就习惯在夜里看小说,还是躲在被窝里,用小小的MP4屏幕看,导致长年用眼不当。2012年在老家的第一份工作,又经常上夜班日夜颠倒。双重因素叠加导致我患上了干眼症,为了让眼睛得到休息,我开始高频率听有声书。


我听玄幻修仙类小说最多,忘语写的《凡人修仙传》听得最久。听完印象最深的,则是王明君播讲的马伯庸《古董局中局》。最近几年听的投资类书籍多了起来,大概由于生活压力上升,理财需求变大了吧。


不止是听书,2016年我还开始接触一些音频付费课程,花了不少钱缓解知识焦虑,樊登读书、得到、吴晓波频道等,我都曾是重度用户。2019年国内播客兴起,我也算是最早的一批用户。


那几年,无论在宿舍还是上下班通勤路上,我都会用手机App听各类音频,结婚生子以后买了车,开始用车载广播蓝牙连接手机听。


以前最经常使用的App是喜马拉雅FM,早期使用体验比较好,但现在广告很多,已经不太习惯用了。现在最喜欢的是微信读书的AI听书功能,一来图书比较齐全,二来它有朗读功能,而且再冷门的书也有资源。其他的平台,比如B站、知识星球、得到、樊登读书也都阶段性使用过。


从个人亲身体验而言,在人生的许多阶段,我都通过有声书、广播剧、播客等音频形式,收获到一种强烈的陪伴感,这一点当代都市青年都会有共鸣。


所以我认为有声书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者说,以有声书为代表的耳朵经济有繁荣的必然性。我查过资料,中国网络音频产业规模目前是123亿元,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我的孩子现在上幼儿园中班,他两岁开始接触有声书。起因是当时他认字不多,很难专注看绘本,但有声书就可以听得很投入,还会追更呢。上早教课时,老师也提到过,我儿子比很多同龄孩子想象力丰富,建议孩子们多听有声书。 


图源:受访者提供



我愿意为电子墨水屏的高价买单

阿一丨媒体作者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因为在公司和在家都没有时间阅读,地铁通勤反而成了唯一的阅读时间,比如说我。在这种场景下,使用电子墨水屏的电纸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相比于纸质书更便携,相比于智能手机续航长且不累眼。


Kindle是我最早见过的电纸书,大概在2012年、2013年左右。但Kindle的缺点很明显,比如封闭系统只能看书,不能安装其他软件。


Kindle火了之后,国内有一批创业者都开始尝试做电子墨水屏设备,比如文石、掌阅、博越等。也有汉王科技等企业,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入局。


国产电纸书大多为安卓系统,开放性高,可以安装各种各样的软件,比方说下载一个WPS,再连接一个蓝牙键盘,就可以打字了。所以很快我就抛弃了Kindle,开始尝试使用国产电纸书,最早入手的是“文石”的产品。


我买过“文石”很多尺寸的电纸书,包括6寸、6.8寸、7.8寸、9.7寸、10.3寸、13.3寸,还有汉王的10.3寸产品等,但后来陆续都卖掉了,现在只留下一个文石10.3寸的,主要就是地铁上读书用。


类似于电纸书,有厂家做出了使用电子墨水屏幕的显示器。这个领域最早入局是“大上科技”,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是个作家,据说他创业的初衷是“做出一款有护眼功能的显示器”。2014年,这家公司真的做出了一款前所未有的电子墨水显示器——刷新率大概能达到24hz。


2021年,之前专注做电纸书的文石也进入电子墨水显示器赛道,推出了mira系列,也就是我现在正在使用的这款。


图源:受访者提供


用4000块钱换眼睛舒服,你愿意吗?很多人会say no。我给身边很多朋友推荐过电子墨水显示器,定价偏高是大部分人拒绝的原因。但据我了解,电子墨水显示器的毛利其实不算高,价格应该很难降低。


另外,电子墨水显示器的局限性可能在于黑白色调,更适合文字工作者(用Word),财会人员(用Excel表格)等,我也只是用它做副屏。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上班时我会用电子墨水显示器阅读文档,通勤路上我会用电纸书阅读各种书籍。但现在电子墨水屏行业还是小众的,少数像我一样的忠实用户,可能愿意出于护眼的目的,为高价买单。


我相信随着大家消费升级、护眼意识提高,电子墨水屏的用户群体会越来越大的。



越是不确定的时代,越需要阅读

雷文涛丨有书创始人


我是一个持续阅读者,爱好也比较广泛,天文、历史、人文、管理等都会涉猎。


对一本好书,我会习惯把零散的信息结构化,读完一遍以后梳理分层,用某个主线重新串一遍。如果发现还有另外几本书和它有关联,我也会全部串起来读,形成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网络。


这样做有特别大的好处——这些内容会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一段时间以后,你发现自己生发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思想、观点和技能,尽管从何而来已经记不清了。很多人觉得读书无效,往往是体系化不够造成的。


说到这,我想分享一段特别宝贵的经历。2015年春节,正是我创业最关键的时期,整个团队探索了很久都没有突破,带着困惑和疑问,我一个人在北京的家里,读了整整两个星期的书。


那是一次完整的主题阅读,我把很多相关联的书都串起来读了一遍,基本上找到了当时创业面临问题的答案,比如如何打磨产品、如何搭建社群、如何品牌传播等,整个过程获益匪浅。


让更多人爱上读书并从中获益,也是我创业的初心。


阅读不足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中国人读书的意愿其实是很强的,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崇文重教的氛围。但很多人没养成读书的习惯,为什么没养成?我们发现,可能很多人从小到大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经典好书,没体会过阅读的乐趣。


基于这个洞察,我们发起了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带动用户读完几本经典好书,很有可能他就因此体会到阅读的价值,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后来的实践中,这个判断得到了验证。这也是有书最大的特色,我们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这时可能有人问,如果一个读者读过一些好书,仍然没有坚持下去呢?我认为收获不足可能是最大原因,所以如何让阅读更有效果,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课题。


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痛点或需求,可能是个人情绪,可能是职业发展,可能是家庭教育,也可能是亲密关系……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我们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完整周期学习体系,效果还是不错的。不断提升大规模个性化服务能力,是有书一直以来的必修课。


我们初步建立了分层服务体系。第一层是以有书公众号为核心的媒体矩阵,传达“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价值理念;第二层是有书App,包括听书、共读、课程、会员等产品,主要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第三层是围绕名师名家打造的知识服务课程,系统化传授底层知识体系;另外,我们还在做线下共读的有书空间,构建一个学习场景,让大家能够沉浸其中。


现在,有书已经是一个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更是一个帮助用户终身学习的平台,激发个体自主学习的热情,帮助提升高效学习的能力。这个初衷从我创业开始就没改变过。


图源:受访者提供


坦率地讲,其实很难用一个产品就把所有人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但的确有大量用户在有书这个平台上,成长为了一个有效学习者,或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用户积极的反馈,也是我创业最大的动力之一。曾经有书友邀请我当证婚人,因为夫妻二人就是在有书共读社群里相识、相知进而相爱的。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读书只有功利化的目的,本身它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会让我们的内心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读书的过程,是在和世界对话,和当下乃至历史上有思想的人对话,在对话中,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完善,作为个体的底层系统不断刷新。


书也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媒介。如果你和很多人共同阅读了几本经典书籍,这些书也会像把你们连结在一起。这感觉就像,虽然你我第一次见面,却感受到彼此之间深层次的思想共鸣。


随着媒体形态的变迁,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很多人从阅读传统出版物转向了看视频解读、听有声书、名师课程等,其实本质上依然是阅读行为,这么看来整个阅读市场的总规模是在增加的。包括我自己,经常在读完一本纸质书后,再去听一下它的音频解读,可能还会去社群里跟书友讨论讨论。


这时候就考验我们这些从业者,能不能在大生态的变化中顺势迁移。我已经看到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传统出版社,成功完成了转型升级,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所以我对整个行业的未来还是持积极态度的。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想对大家说:终身成长是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疫情的阴霾还没有散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更要相信成长的力量。让我们一起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注:文中Winnie、小新、重玄、阿一均为化名。


本文由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