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读书好时光
21年前三个月我都看了些什么?
终于开始下手给读过的书一些说明或者小结或者感悟等等吧,曾几何时从看完一本书必须要一篇长文直抒胸臆才能感到畅快到悄无声息看完就完,一点点痕迹都不留下,仿佛渣男连名分都舍不得给。
21年的前三个月,总共读了11本书,包括了从文化研究、文化史、艺术、社会学到关于工作的营销及管理类图书。
打工人必修
《运营之光2.0——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由》
互联网运营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在互联网的货架上,真的是每时每刻都在血流成河,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形容互联网营销再贴切不过。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说了多少官话套话,说了多少方法理论,在于每一个字每一个字背后都是作者运营三节课的心酸血泪史。首先作者明确的将运营分类,清晰且严肃的定义了运营人员的价值,以及和研发端市场端的关系,运营不是简单的产品交付,运营要有血有肉会思考,要和客户围炉夜话把酒言欢,要和研发端打成一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也从行业内部深度剖析了为何超过80%的运营人员始终只能打杂?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戳我,之前作为运营,我既没有时间参与研发也没有机会和客户深度沟通交流,忙前忙后最多的事情在于产品交付的时候有没有让客户享受到宾至如归体验,关于内容和真正对客户社群粉丝社群的运营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关于后期的转化也就无从下手,所有的产品销售几乎都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看完这本书我也明白,运营不简单,从研发到宣传到渠道到交付到运维,你都要仔仔细细摸一遍,你可能需要随时为客户解答专业的问题,和研发团队讨论新产品的方向和老产品的迭代。但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我们如何看待运营这件事,如何看待运营这个岗位,如果没看到它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那到头来可能只是“打杂”。
《华与华使用说明书》
这是一本开发更多产品的知识库,只有像教材一样反复阅读才能真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整理成有价值的产品,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用来恰饭的工具书,只有每天每天不断从这里挖出知识点,再生产再加工才能生成新的产品,才能服务更多人。
额,回到越熟悉的部分反而越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对企业战略品牌营销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
讲到战略,突然想到今天课上老师提到的使命愿景战略,不仅是公司,其实每个人都有,你的使命愿景战略决定了你的认知度和注意力,有些时候沉迷眼前无关痛痒的琐事可能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毕生追求的使命愿景和战略吧。不是这本书的内容,是《设计改变组织》这门课里提到的观点,刚刚接触感觉值得记录下来。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越在职场待得久越觉得复盘的能力确实是重中之重,对于个人工作能够提高效率减少错误不断增强工作技能,对于团队来说,在复盘的过程中能够总结经验相互学习,最终达到高效作战。在上了OD的课程之后发现,一个懂得复盘的组织相对来说会更成熟,能够朝目标更加和谐有效的动态前进,也能够用复盘的方式及时发现和消化组织当中的问题。
个人来说也非常重要,古话说不能总在一个地方跌倒。但形成复盘和反思的过程是及其艰难和缓慢的,复盘意味着需要回顾过去,还要加以分析,然后做出改变,这需要心态上的包容和大脑身体的勤奋。
本书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案例,可是试着用用,比如可以用复盘的方法做一些调查问卷,为复盘会议做一些基础,当然更好的办法是专门去请一位引导师,用引导式的方式开一场复盘会议,不过首先要明确复盘的目的和意义。
《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
疫情的时候看了《奈飞(网飞)文化手册》,帮助我顺利招聘到很不错的伙伴。最近开始看网飞创始人和一位顾问合力完成的《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巧的是这个时间还去学了OD的课程,对组织和系统有了整体的认识。
当然不得不说,这其中对价值观的的冲击也造成了自己内心不小的撕裂,但是,网飞的文化依然是我向往的文化,反过来网飞的标准也可以把丈量我的尺子。
有句话就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公司的特别之处:在网飞,你不需要取悦你的老板,只要给出坦诚的反馈;你不需要层层审批,就可以决定出差标准;你不需要用加班证明自己,只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能得到丰厚报酬。
《包装再设计》
公司书柜上翻出来的古董吧,2006年出版的设计类图书,本来是为了公司设计类图书出版找参考,但没想到是本宝藏书籍。接触商业设计时间久了,感觉里面的道道还真是有趣。因为你实在无法想象日常生活中的包装迭代对社会受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滋养生命靠闲书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
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从中国大陆到美洲到欧洲,这位作者在用自己人生的脚步丈量世界丈量,然后再反观人类自己在其中的意义,也是一种所谓的用上帝视角看人类自己吧。
作者认为:“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最高成就。”又回到OD课程中的核心组织,我们怎么看组织,以前是站在组织的一部分看组织,好比站在地形、地貌这些自然特征中去学地理,其实,这有碍于我们通过观察世界来理解自己,所以作者说,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当一个文学家告诉你写小说其实是他的职业,像你每天上下班打卡完成工作一样,有流程有进度有计划管理,时不时还得出去放个风,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这位员工村上既不是色情狂也不是心理阴郁的厌世者,他每写下一个字都有规划,他会告诉你如何写成一部小说,你该做哪些准备,如果上班累了要怎么休息,甚至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午餐吃什么都有条有理。
简直太妙了对不对?
一边看村上,总是会一边让我想起北野武,已经不是才华横溢了,而是才华喷涌的两位工作模式截然不同,一位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一位故事和生活能做到朝九晚五,但是,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天赋和才情背后不油腻的灵魂。
《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但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有人看到了卡路里,有人看到了营养配比,有人看到了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l历史印记。
试想一下,在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就有了对食物的选择和辨别,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其实食物本身真正蕴含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全部密码?
好吧,对我来说,尊重食物是每一餐都慎重选择,如果草率果腹,那不如空腹。
《如果我忘了你,耶路撒冷》
阿米亥的诗,每读一句,都像是裹着纱布的匕首,在胸腔和胃里反复摩擦,时而柔软时而刺痛。
耶路撒冷啊,我也不会忘记你,不会忘记主来去时的路,不会忘记哭墙的缝隙里我塞进去的秘密。多么希望,能够在想念那些故事的时候,在想念约旦河受洗的孩子的时候,在死海边彩虹腾空而出的日子,一次又一次的前往以色列,前往雨季的伯利恒,看阳光穿透乌云戳向海面。那时我听不清波涛的声音,感觉世界都被静音了。
《伟大的电影》
100部电影有几百上千种人生,多么奇妙,物理时间和空间不能给我们的生命的宽广电影可以给到,书籍可以给到。
看电影,不只是看人生,更是看历史看未来看宇宙看人类的想象力。
《空间简史》
时空能够变形,时空一直在被拉扯,你我无疑就是尘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不留痕迹的湮灭。生命就是对时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人该多孤独,在茫茫时空中独自思考;人有多悲哀,搭上百十年生命却不一定能找到存在的意义;人有多伟大,还不肯消失灭绝,还在等待时空里的回应,来确认存在的意义。
春日尚好,正是读书好时光,希望下个季度,还能有报告。。。下个季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