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大,就不会做死

唐韧

共 262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12-03 00:42

在我印象中,一个产品大神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一款产品要添加多少功能才会成为一款平庸的产品。

看历史,观现在,无不如此。

早上蹲坑时刷朋友圈,看到一个好友转了这么一张截图,于是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了解咨询圈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华与华,作为一家咨询和营销战略设计公司,他们打造了例如海底捞、西贝莜面村、得到 App 等成功案例。

而作为一家咨询公司的掌舵人,除了基本的商业嗅觉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敏锐的洞察力。

我看到这么一个坊间趣事,当年得到 App 在整体改版时,华与华为他们设计了现在这个猫头鹰 logo 以及品牌含义,结果公司内部都觉得很丑。

当时华杉问得到 CEO 脱不花:「用了我这标识,得到会死吗?脱不花回答说,那倒死不了」。

华杉接着说:「既然死不了,你们反对啥?听我的就行了!」。

这种自信和强势背后一定有逻辑存在,而且这种逻辑是被证实过的方法。

结果就是,得到借助猫头鹰的形象成功完成了品牌升级,以至于现在大家看到这只猫头鹰就会想到得到 App。

通过这个案例其实是想说明一个观点,敏锐的洞察力才是一款产品成功的前提。

产品是需求落地的结果,是商业成立的前提。而需求的识别,靠的是产品经理的身体力行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我看来,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洞察力就是透过复杂现象看到简单逻辑的能力。

比如,公司越大、产品越强、用户越多并不代表越能赚钱。相反,这复杂体系背后可能是持续亏损。

而那些小组织甚至是个人,可能在商业成功上比一家大公司要做得更好。

说白了,他们赚钱的效率更高。

之所以说效率而不说能力,是因为从绝对值来看,规模越大,能力就越强。

但从赚钱的有效性来看,实实在在到手且主要精力都在正向收入上的业务才更健康。

如果一家公司有 1000 个人,但其中只有 100 人在做真正赚钱的事,其他 900 人是为了支撑这家大公司的运转,那这家公司就不健康。

而如果一家公司只有 100 个人,其中有 50 个人都在做赚钱的事,那这样的公司生命力就会更强。

做产品也是一样的,当一款产品走过了从 0 到 1 的阶段,产品经理和决策者就会迫不及待让它变成 10、100、1000。

做大,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商业共识。不做大,好像就有点对不起这个机会。

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产品在做大的过程中都走向了生命周期的末期。这里面有时间因素,但大多数是决策因素。

决策因素里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做大思维。

业务要增长、用户要增长、营收要增长,这些都是问规模要结果。只有规模做大了,预期中的增长才会实现。

规模可以做大,但规模会产生另一个副作用,成本。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原本的规模无法实现预期增长的时候,这些成本就成了累赘。

这也就不难解释现在的各种裁员现象了,同时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发,不做大,就不会做死。

这一点,同样适合于个人。

我身边几个做自媒体的朋友都明显感觉到今年并不好过,收入下降是最明显的信号,而且各方面增长都不如去年和前年。

这种情况是在预期中的,今年是不好,明年可能也差不多,甚至还没今年好。当然,这只是判断。

他们问我情况怎么样,我说我比较佛系,不追求粉丝数的增长,也不给自己定 KPI,只做自己能控制的事。

什么叫自己能控制的事?

持续用心分享。

广告主生意不好,他们自然就会缩减投放预算,落到我们身上的子儿就变少。

因此,很多做自媒体的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动力,觉得收入少了,这事儿还能不能干。

不过我倒是不这么想,我觉得越是这个时候,越是机会。

当别人都失去信心的时候,你就越要乐观。这个道理和逻辑很简单,人们总希望看到不一样。

我一直对于做大比较克制,甚至会时刻警告自己,不要做大。

这种克制来源于我对不确定性的敬畏,因为有些事看似是做起来了,但能做多久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因此而扩招团队并付出成本,那这有可能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不仅是对自己的负担,也会给别人造成负担。

所以,我一直奉行比较精简的做事方法,尽量做轻,尽量做赚钱效率高的事,把时间精力从规模上挪开。

有句话叫轻车简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开公司是挺不错,开大公司是很风光,但最难受的那个人一定是老板。

虽然轻量化带来的结果是数量级上不去,但对我来说也够了。我并期望做一个多么大的事业,只要自己自由和开心就好。

欲望小一点,生活更开心。

华杉的两条经营原则我觉得对大家都适用,第一,给钱就是爷;第二,不给钱就跟我没关系。

愿意给你钱的是认可你价值的人,此时就要服务好他们,为他们创造价值。即便是爷,但不做舔狗,做对客户有益且正确的事。

拿我来说,给我钱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广告主,一类是我的读者。

对于第一类人,我拒绝的数量应该可以拉满一个 500 人大群,那是因为我不认可他们,虽然他们给钱。

剩下的我把他们当爷,但从不惯着。我会为他们设计并考虑怎样才会效率最大化,怎样才可持续,因此也会否掉他们的很多方案。

短期可能难以接受,但长期看对谁都有益。

对于第二类人,是我会重点倾听并为其提供价值的群体,那是因为他们付费,所以我要负责。

对于这类人我并不是用是否给真正意义上的钱去衡量,我会把这种钱转化为几种不同的形式。

比如,付费加入星球的算、购买我书籍和课程的算、看到我的一篇好文愿意打赏的算、每天坚持阅读并贡献阅读量的也算。

哪怕你不每天来,但只要你还在,我都会把你当朋友。

而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一旦发现我发广告就冒泡出来喷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不考虑我能否赚到钱,属于不给钱且跟我没关系的人。

如果我投入时间精力去改变他们的观点,这是在做不赚钱的事,赚钱效率就会下降。

如果我赚不到钱,难道靠爱持续发电么。

抛开复杂的逻辑,最后都会回归到简单的共识上。

我觉得大家不必去吐槽公司和老板的不好,如果你觉得不好,走就是了。一边吐槽,一边又拿着人家给的钱,这是矛盾的。

最后我也觉得,不做大并不是单单从规模上去衡量,而是做事方法和共识。

当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具备了赚钱效率更高的方法和共识,那就同样可以做得很大,直到世界第一。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今天的文章比以往写得更长一点,确实是有很多话想说,或许是这两天看了一些信息后憋的。


我看有不少人说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群被和谐了,觉得不爽。


其实他们也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当我们注册微信时,是勾选了一个叫用户协议的东西的。


最后,今天我开了赞赏区。


今天,与 76189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我可不敢说话
超标 3 倍,吓死我了

浏览 5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