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微博拍下了数十万个「决定性瞬间」
文丨阑夕 1952年,法 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选集,并将其命名为「决定性瞬间」。 这一美学观念对后来世界范围内的摄影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追求的是摄影者将光线、构图等元素在某个瞬间达成完美交融形成影像作品,如果用通俗和现代一点的话解释,决定性瞬间的大意趋近于「完美抓拍」。 是的,虽然布勒松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但他所提出的决定性瞬间并不脱离于生活,也绝不只受限于新闻领域。 摄影在过去一直都有强专业性的特质,从成本高昂的设备到理论与实践的漫长学习过程,每一个繁琐的步骤都足以将绝大多数普通人拒之门外。 换句话说,决定性瞬间或许常有,但在那个年代却难以被在场者所记录。 直到智能手机飞进千家万户,记录这件事——起码在硬件设备上——才成为了几乎每个人都平等享有的权力,随着手机摄像头的不断进化,公众对于摄影的需求也迎来了井喷。 微博手机影像年的出现,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30余天,65万影像作品,78亿阅读量,这是微博手机影像年迄今为止的数据。 这起自6月26日开始的赛事不仅面向所有年满18周岁的用户,还设立了以月和年为单位的诸多奖项奖金,并邀请知名媒体人、业界摄影师等大V成立官方评审团队。 不同于其他活动的是,微博手机影像年作为比赛被设置了一个完整且周密的赛程规则,在评审方面更是不惜大费周章地做到专业、公平以及透明。 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说其他活动旨在让用户单纯参与和讨论,从而为微博提供活力的话,那微博手机影像年除了前者之外,还更加注重作品被展示时用户的获得感。 这也是为什么微博手机影像年能收获如此高参与度的原因,如果只是一份寻常的影像图片,用户有大把的社交应用可以分享,而最终选择微博手机影像年,毫无疑问是想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和解读。 65万的影像作品,背后搭载的是普通人对于记录生活影像这一行为的庞大需求,而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充当公共属性媒介角色的平台,似乎非微博莫属。 这是一个关于满足普罗大众表达欲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个体能够打破专业性、知名度等桎梏,自由展现作品和生活的机会。 其实消费者对摄影需求的井喷,在智能手机市场早有端倪,摄像头已经成为了近些年手机厂商之间竞争的核心战场,几乎每个品牌每代新机的发布,都多多少少会在摄像头和摄影功能上做文章。 拿苹果举例,不仅「shot on iPhone」式广告已然成为近些年宣发的主流,相机系统上更是接连推出电影效果等创新性功能,并邀请知名导演为其背书,主打的就是想降低摄影门槛从而触达更多普通人。 摄像头之争的根本逻辑,在于如今智能手机的硬件性能确实存在着溢出状况,囿于应用市场技术进步的放缓,不同价位的机型间实际使用差距越来越小,当一部千元机便能满足日常的所有使用需求,谁还会选择花五位数购买顶配iPhone呢? 于是摄像头便在这一背景里成为了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复杂的参数或许让消费者难以下判断,但打开相机时的实际使用体验和多样的功能性却不会骗人。 这其实也侧面佐证了摄影功能之于智能手机无可或缺的重要性,在性能如此内卷的环境里,厂商们仍然绞尽脑汁地想用摄像头的革新去打开新市场,正是因为体验上的直观提升,才有了消费者不得不选择某个品牌的理由。 所以近些年用举办摄影比赛的方式为自家产品的拍摄性能背书,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厂商的常见手段之一,不过受限于手机品牌和型号,以及平台社交属性的匮乏等因素,这些比赛的影响力始终不算理想。 无论对于那些好的影像作品还是想要表达的用户们来说,能被看见才是最重要的。 「都都的夏天」是微博手机影像年7月最佳作品之一,画面被摄影师定格在了名为都都的狗狗在湖边甩掉身上水珠的时刻,这本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摄影师却通过影像作品生动向我们传递出了活泼、炎热、惬意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特邀评委黄文(@混合动力2015 ),曾三度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权威赛事“荷赛”评委,评价这部作品是「让平面照片有了展现三维空间的力量」,显示“凝固瞬间”意义的同时渲染了活跃的气氛,给观者以被摄主体将要从画面中跃出之感。 「都都的夏天」来自微博手机影像年定制赛道之一的「瞬间」,除此之外,包括固定赛道的「人像」「风光」,与定制赛道的「街影」等均有涌现出许多优秀且有趣的作品。 「开放」会是微博手机影像年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设备的使用、题材的选择还是摄影师的资历,微博手机影像年均不做任何设限,只要是用户认为值得被分享的影像作品,都能参与到活动里被更多人看到。 这当然与平台的开放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众的表达欲最终只能由公众自己满足,这一点是任何社交媒体都无法代劳的事情,微博作为国内公共属性最为浓厚的社交平台,它为这些无处安放的表达欲搭起了一个平等的舞台,再将评审这种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去做。 最后心领神会地不作任何干涉,而是完全让用户自我发挥。 所以无论从比赛的开放程度、公众的表达欲还是评审的专业性等多个维度来讲,手机影像年都更适合微博也只能发生在微博,这也是微博自诞生以来所秉持的理念,起码在中文互联网十数载的跌宕起伏里,也未曾有过任何一个与微博调性相近的产品能够持续发展下来。 如果说手机影像年最大的价值在于让这数十万作品得以面世,那么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则是为这些作品的完整性补足了最后一款拼图。 微博手机影像年有一条参赛规则十分有趣,除了上传作品标明所属赛道外,参赛用户还需要去描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本次活动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让照片完成了从影像作品到内容的身份跃迁,因为从专业性的角度上讲,光影和构图或有优劣之分,但故事却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这一举措也为微博手机影像年奠定了以人文而非专业为核心的基调,要知道,在这个发条朋友圈都要思索再三的时代,未曾涉足摄影领域的普通人,对于创作这件事难免会有多般顾虑,如若能够为作品添加一个不曾为人知的注脚,这些顾虑会减少很多。 所以微博手机影像年更有价值的意义,在于它调动起了公众对记录这件事的热情,也能让人关注到以往生活中不曾注意的细微之处,无论远山含黛的惊艳风景、携手白头的暮年夫妻还是告别重逢的动人瞬间,它们都值得被记录和看见。 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决定性瞬间」,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大抵如此。 更重要的是,手机影像年所带来的不仅是微博平台摄影垂类的繁荣,还会让以智能手机厂商为主的数码产业萌生一些新的启示。 当各类产品发布会上的参数内卷已然成为常态,大众摄影师们却用诸多完全不同品牌、型号的智能手机先后获奖。 这些作品无一不在向业界讲述一个道理:性能参数只是工具,人文才是影像的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