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招时,互联网大厂不再降本增效?
作者 | Hernanderz
来源 | 圈外财经
进入8月中旬,互联网大厂如期打响一年一度的人才争夺战——秋招。
为发展AI大模型业务积极扩军的百度打头阵,美团、京东、字节跳动、小红书、快手等陆续公布秋招计划及时间表,并第一时间开放网申。执行1+6+N改革的阿里,旗下各大业务集团也独立推进招聘计划。
从招聘总量来看,历时近两年的降本增效似乎终于要告一段落,不少大厂的招聘力度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从岗位类型来看,今年大热的AI、算法,还有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十分吃香,运营、市场等传统岗位也有稳定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就业市场的改变是双向的。
作为招聘方的大厂,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财务状况,重新制定招聘策略。被选择的打工人们,也在调整自己的求职目标:比起挤破头进头部大厂,中厂、传统企业、初创企业、外企,都可以成为梦想的落脚点。
大厂秋招纷纷启动
美团、京东势头最猛
动作最快的百度和字节跳动,7月11日便公布了2024届校招计划。快手紧随其后,在7月21日启动秋招工作,招聘官网实时更新各项信息、高校招聘专场也陆续展开。
来到7月底,大厂明显加快了抢人节奏。7月31日,美团启动2024届校招;次日,京东强势入局,拼多多、小红书、搜狐畅游、网易游戏等大厂也先后公布招聘计划,将秋招热度推向高潮。
不过也有几家大厂还在观望。
正忙于内部改革的阿里巴巴,就尚未官宣启动秋招。点进阿里招聘官网,顶部的提示标语提醒求职者,旗下个集团/公司会进行自主招聘,可直接进入各集团招聘官网进行投递。
(图片来自阿里巴巴招聘官网)
另一个低调行动的大厂,是“股王”腾讯。早在今年6月,腾讯就先后启动技术大咖专项招聘和产品经理培训生全球招聘计划,但还没有全面启动校招。不过腾讯秋招一直较迟,去年直到9月15日才开放网申,如今这个时间点倒也不算晚。
总的来说,和一片萧条的2023届校招相比,互联网大厂今年的招聘计划展现了令人惊喜的复苏信号——主要体现在招聘名额和岗位类别上。
这当中,美团和京东最实在,大方公布了超预期的校招名额。
美团这边招聘名额为6000+,涉及技术、产品、运营、商业分析、商品、物流、职能、销售、客服、支持类共100多种岗位。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三年美团秋招平均录用人数为5000人,今年的招聘计划已超出近年平均水平。京东则释放出8000+招聘名额,岗位包含供应链、技术、产品、职能等8大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发言人此前也曾透露今年校招名额会超过3000人,旗下六大业务集团年内总计招聘人数为1.5万人。
其他没有公布具体招聘名额的大厂,招聘岗位类别也是相当丰富。
百度这边,提供的岗位包括技术、产品、政企解决方案和服务、专业服务和管理支持四大类别。浏览百度招聘官网能看到整整21页、207条职位信息,至少提供的岗位类型比去年稍胜一筹。
作为历年秋招大户的字节跳动,这一次也是火力全开。官网上提供的申请岗位共有750+个,涵盖研发、运营、职能/支持、产品等各个类别。快手则提供算法、工程、产品在内的11个大项,共220多种岗位。快手招聘负责人还向媒体表示,“校招规模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并鼓励求职者“勇敢投递”。
回想一年之前,秋招还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腾讯HR在社交媒体上爆料,面试的应届生“卷到飞起”,HC数量肯定没有2021年多,不是top级别名校根本没有进入面试的机会。
当时,大厂的降本增效正处于关键时刻,削弱支出、优化人员是头号任务。史上最难就业季名副其实,缩水的秋招让求职者们遭遇当头一棒。
如今大厂恢复元气、招聘需求重归增长,是不是意味着苦日子终于要过去了?
弹药充足、利润回升
大厂告别降本增效重启扩张
最近几个季度,大厂的营收、利润、用户规模已经不是唯一焦点——现金流、运营成本等检验降本增效效果的指标更受关注。从最新财报可以看出,过去一年大部分大厂的成本明显下降、支出结构大有改善,为重新扩招奠定了基础。
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自由现金流、递延收入大幅改善,且高于市场预期,集团财务状况十分健康。其中,腾讯投资资产账面价值同比增长1.4%至7131.59亿元,公允价值收益净额同比暴涨121.41%,经营现金流净额则增长84.19%至338.22亿元,自由现金流增幅更是达到惊人的240.79%。
阿里的进步同样令人瞩目。富途牛牛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二季度末,阿里持续投资活动现金净额、非持续投资活动现金净额分别增长31.77%和145.62%。上一财年,阿里账户上整整增加了250多亿美元经营现金流,光是收利息就能赚一大笔。
腾讯和阿里现金流增加,都和收缩投资、减少日常支出以及各项业务的减亏息息相关。腾讯这边,昔日的亏钱重灾区PCG在去年年底全面扭亏为盈,整个事业群的人数已经降至1万以下。阿里今年二季度净利润率更是同比提升整整4个百分点,国际商业、菜鸟、本地生活和大文娱的利润率均全面增长。
其他几个大厂虽然没有阿里、腾讯那么成功,但或多或少完成了减亏、控费、增利等一个或多个任务。大厂也很明白,把钱放在银行账户里收利息是最浪费的行为—— 招聘人才、发力新业务才能换来长久繁荣。
马化腾在去年3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腾讯学会省钱“过冬”,是为了把子弹用在关键战役上。这意味着一旦有新机会出现,大厂将毫不犹豫重启扩张,把这两年剩下来的钱用于发展新业务。
总的来说,技术岗仍是刚需,尤其是和时下大热的AI、算法、芯片相关的岗位。
字节秋招释放的岗位中,技术岗占比高达69.4%。除了基础的客户端/前后端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之外,还增加了更多芯片板级系统级验证工程师、图形/图像研发工程师(智能创作)等岗位,明显是为AI业务服务。
全面发力大模型的百度情况也相似,技术岗占比高达54.9%。除去Java研发工程师、C++研发工程师等基础岗位,招聘人数最多的岗位还有机器学习/数字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和AI加速器IP开放工程师等。
此外,自动驾驶相关岗位也不少,计算机视觉算法研发工程师招聘指标达到50人,计算机3D视觉算法研发工程师、自动驾驶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算法工程师的招聘名额也有20人。由此可见,百度新的一年将坚持自动驾驶、大模型两条主线。
(图片来自百度招聘官网)
京东和美团这边,供应链、市场岗位需求旺盛,表明双方未来一年会在即时零售、近场电商上持续鏖战。快手、小红书等则稳守基本盘,招聘需求以技术、产品、运营等常规岗位为主。
本轮秋招公布的岗位类别及占比,侧面揭示了大厂未来一年的发力方向。经过长期的降本增效后,大厂终于恢复元气,可以再次出击了。
只不过,经过三年疫情、两年降本增效的冲击,年轻人对大厂的态度似乎也悄然发生变化。头部企业的核心岗位,仍是年轻人们梦寐以求的工作;但对更多打工人来讲,挤破头进大厂不再是唯一的目标。
就业市场大变样
大厂不再是年轻人唯一追求
打开小红书搜索关键词,可以查到1300多篇笔记,且往往能收获不低的点赞数。但现在,晒大厂工牌的流量红利正在消失。名为“企业工牌定制”的博主,一直在更新各个大厂定制工牌笔记,巅峰期收藏数能达到400+,但最近几条笔记都分别只有20-30的收藏量,大厂工牌的社交吸引力不复当初。
于此相对应的,是就业市场上的风向更迭。考公、考编有多卷自不必言,一直以高福利、慢节奏著称的外企,以及凭借各种人性化政策出圈的互联网中小厂,也逐渐取代内卷严重的大厂,成为打工人的新目标。
同样在小红书、知乎、脉脉等社交平台上,求外企、中小厂秋招攻略的用户正在增加。
拥有22万粉丝的小红书职场博主“offer先生”在8月12日发布的一篇笔记中建议“所有有能力、符合要求的求职者都应该去试试外企秋招”,这篇笔记也赢得了2500+的点赞和3300+的收藏。对比之下,“offer先生”近段时间陆续发布的几篇互联网大厂秋招内推码list笔记,点赞、收藏大多在三位数徘徊。
(图片来自小红书)
浏览知乎上“选外企还是选互联网大厂”、“外企工作体验如何”等帖子,前排高赞回答也是清一色为外企叫好。有答主表示,外企是真正养老的地方,“福利待遇真的没话说”;也有人总结了自己心目中的求职鄙视链:国企>外企>私企,更有人直言大厂招聘的不是员工,只是“花钱租来的机器”。
外企不好进,年轻人还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垂直赛道偏安一隅的中小厂。花1.2亿改造公寓、一折出租给员工的唯品会,实行四天半工作制的乐视,还有在疫情后继续推行远程办公的携程等,都在不同的时间登上热搜,成为年轻人口中的“神仙公司”。
大厂和中小厂的口碑逆转,也和互联网造富神话的落幕、上升渠道收窄密切相关。
今年之内,阿里、字节等多家大厂被爆调整薪资结构,做法是相似的:员工薪资和工作表现、集团发展状况强相关,升迁、加薪标准都比以往更加严格,也也意味着员工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
相反,上面提到这些企业论体量都算不上头部大厂,但都有自己核心业务,赚钱能力稳定、不热衷扩张、竞争压力不大,员工也不会为了筹备新项目时刻处于焦灼状态。员工认清现实,不再幻想35岁前实现财富自由,自然会在高强度工作+高额报酬,和温和的工作环境+合理但不夸张的薪资之间倾向于后者。
事实上,大厂增加招聘名额是好事,却也要正视现实:移动互联网已经告别黄金时代,日后必然要面对更激烈的人才竞争。外企之外,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本土新能源车、半导体、自动驾驶、生物科学企业,也正全力和互联网大厂争抢技术人才。
大厂的优势在削弱,唯有与时俱进,给员工创造更合理的工作环境,才能保持在招聘市场的竞争力。
写在最后
全球经济下行、通胀飞涨,叠加疫情、国际冲突等不利因素,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就业市场都遇到不少挑战。在国内,互联网大厂过去十多年间吸纳了大量高端人才,是就业市场的重要支柱。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逐渐枯竭,大厂放慢脚步是情理之中,也必然会给就业市场带来阵痛。
不过阵痛总会过去。互联网大厂积极转型,AI、自动驾驶等新业务的扩张,释放了新的岗位需求。其他行业也在崛起,尤其是以新能源车、半导体、生物科技为代表的高新产业。
大厂仍是稳定就业局势、支撑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但不再是求职者的唯一追求。就业市场的复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就业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即便不进大厂,相信求职者们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