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知识萃取的三重境界
我认为知识萃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从下到上,第一层是知识萃取,第二层是知识资产管理,第三层是经营方法论或经营哲学。
培训经理能看到第一层;
培训总监能看到第二层;
企业大学校长或首席知识官可以看到第三层。
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培训专业可以做到的,第三层不是培训专业可以做到,但可以识别的。
1.知识萃取的技法与心法
第一层的知识萃取好理解。
第一层,只看到知识本身。
好理解,小时候学过猴子掰玉米的故事。玉米好比知识,要放到篮子里,而不是走过玉米地,玉米掰了一路,到头篮子里啥也没有。
这就是目前大多数人说的知识萃取。
这个时候,更多的知识萃取出的产品是岗位操作手册SOP、案例手册、课程等这样的知识产品。
孙波老师的《最佳实践萃取》,有工具,有案例,值得一看。
想要简单一点,用招聘的star法则,也可以结构化梳理出一个合格的案例。
这一阶段的成果,最好是嵌入业务流的。
通过业务结果的提升,来体现知识萃取的价值。
当有计划的知识萃取按照岗位萃取后,就可以形成培训课程体系。
这看起来很美好,但有个前提条件。
一是能找到真正懂得专家;二是语言能精确描述。
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培训经理,往往不得其法。
萃取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厚厚一沓,形式多样。
随之而来就是尴尬,好像学员不喜欢,学员用不上。
萃取前想想激动,萃取时感动,萃取后不动,知识就像货架上的滞销品,束之高阁了。
为什么?
我觉得是知识萃取时候,只看到了知识本身,萃取出来的知识,是死的知识。
缺少了一个心法的指导,难免就走火入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什么是心法?
在得到听罗振宇讲得到知识萃取的三要素,我觉得培训经理可以听听。
(文末阅读原文有音频及文字稿)
得到有知识萃取的三要素,
2.知识萃取不是提纯,而是还原。
看完得到的知识萃取,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知识萃取不是提纯,而是还原。
举个简单例子。
我们经常对老师说要讲干货,就是说不掺假,没水货。
这没毛病。
但问题就在干货就像晒干的木耳一样,再猴急也没法直接塞嘴里吃。
你得用温水泡发,软了再配上鸡蛋,一道美味的木耳炒鸡蛋就成立。
干货是食材,想吃到嘴里,还得靠大厨的手艺;
光有大厨还不够,得给他厨具,起码得有炒菜锅。
你看,食材、大厨、工具是出菜品的三要素。
食材好比知识本身;
大厨好比培训经理或内部讲师;
工具好比培训方法。
菜品出来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学员来吃。
这就像是知识的应用场景了。
是吃桌餐,还是自助餐,不同客户的口味不同,不同季节的菜品不同。
之前说过培训经理是三栖动物,编导演三个角色于一身。
培训经理还像单位内部餐厅的经理,要让大家吃得满意,得选食材、选厨师、布置餐厅,做菜单,装修餐厅等等。
之前说过,培训经理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萃取和知识传播。
知识萃取好做菜,知识传播好比卖菜。
菜做出来了,不能只考虑营养,端出来乌漆嘛黑一团,得色香味俱全,才有卖相。
3.第二层境界,是经营知识资产。
看到知识生产的系统。
资产,要增值保值,越使用越增值,周转率越高越有价值。
知识资产是无形资产,只有内部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创造,才有价值。
传统的培训机构是计划经济的中央控制型,培训人手不足决定培训产能永远不可能满足培训需求;
培训永远是基于线下组织一定量的学员,才能将人均学习成本最小化。
除了一对一辅导,培训无法做到个性化的满足。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部培训学习及学习交流平台成为可能。
由此,野中郁次郎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中提出了一个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才从方法论层面,变为现实的可能。
就好比马克思主义提出之后,是否正确呢?只有俄国十月革命后,才由理论变成现实,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
SECI模型,听起来没错,但怎么具体应用?
马成功老师讲过京东学习平台的灯笼模型,我觉得很接地气也容易操作。
另外,马成功老师是从学习生态的角度去看知识萃取的,而不是就知识本身;更是从新的组织能力的角度来看学习生态的。
之前读过组织能力的杨三角,马老师的书,我自己称之为新组织能力的马三角,从这个角度去看培训生态,去看知识萃取,会更有不一样的视角。
这是我读过书后,形成的培训指导思想,是超越具体的培训方法本身的。
关于学习生态,有个活生生的知识萃取,形成学习生态的案例,就是B站。
我再问一句:知识萃取难道只能是培训部门做的事情吗?
非也!
知识萃取是企业所有部门都在做的事情。
打开思路,你公司的制度文档,是不是知识?当然是。
你公司OA中的各种流程,是不是知识?当然是。
还有外部的行业信息等,
这些都像金矿一样,等待培训经理去挖掘,变成可见的知识产品。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到第三层。
4.第三层境界,成为经营方法论。
看到方法论,才能超越培训本身。
在企业里面,我觉得华为有经营哲学;海尔有经营哲学;
sf有经营的方法论,叫经营五元素。
这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行文化中衍生而来的,相生相克,平衡发展。
这是sf的经营理念,也是管理工具。
经营五元素的核心:全面、平衡的经营管理思维
经营五元素的定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sf的经营理念,是sf系统的、根本的经营管理思想;作为工具,主要表现为一种战略传递工具、沟通工具、考核工具。
就像一个漩涡,sf的人财物,it系统都是服务于这个理念的。
当然,狭义的培训部门的知识萃取,也服务于这个理念。
从广义上来说,这就是sf知识萃取。
sf经营五元素是企之利器,就像硬件;
再加上创始人独特的佛学理念,财富观,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像软件。
软硬结合,就像苹果产品一样卓越,成就了sf的成功。
sf经营五元素,我觉得最大的价值不是像西方的swot等咨询工具一样科学。
而是它是一家企业凝聚共识的工具,一个企业认同的故事。这就足够了。
所以,一句话,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经营观作为知识萃取的理念,做再多的第一层的知识萃取,就好比扔了一地的珍珠,做成课程等产品就像摆在货架上;而只有用理念的绳子串起来,才能璀璨发光。
这还不是终极。
华为、海尔等优秀企业为什么有经营哲学,师从教员啊。
任总学毛标兵不是白来的,他是真正用到了企业管理中。
所以,超越具体的萃取方法,我想给培训经理说的是,去学习经典著作。
如果没时间,就去看矛盾论、实践论。
知识萃取想要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有个调查研究的方法,中学课本都学过。
那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我觉得这既是调研的方法,也是知识萃取的方法。
5.总结:实事求是
总结一下,知识萃取是有层次的,拾级而上。
第一层是术,知识的最小颗粒,但问题是这些总结出来的知识,如果没有应用场景,就是死知识;所以需要知识萃取的心法,因人而来,因变而生,对继任者讲话;知识不是提纯而是还原。培训经理要有知识萃取的方法。
第二层是用学习生态的视角看知识萃取,运用互联网的工具,让培训部门变为知识生产的平台部门。马成功老师提供了企业学习的样本,B站提供了商业样本。培训经理要有知识资产管理的理念。
第三层是用经营方法论甚至到哲学的理念看知识萃取。
sf的经营五元素,是知识萃取的样本。马哲,是指导思想。
之前说过,培训经理,最核心的工作是知识萃取和知识传播。
这三层就是修炼的阶梯。
再反过来从上往下看,
最上面一层,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萃取了人类知识的精华,发现的规律,这是最高层次的知识萃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往下一层,普遍原理有没有用?要找到应用场景。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应用成功了,说明原理有用,但还需要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形成了毛的思想。
再往下一层,在这个中国革命的场景中,有很多战术的问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等,这是更具体经验的萃取。
培训经理,要么就在第三层,只看到知识萃取本身;
要么就在第一层,空有一知半解的理论,学了很多,就是不知道怎么在企业的场景中落地。
所以第二层,是关键。是道法术中的法,连接道,落地术的关键。
如果一句话总结什么是知识萃取,我想,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这个结论,开始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也没想到。但写到最后,我觉得,这四个字,能表达我想说的意思。
写文章的乐趣,有时候就像探险一样,总有意外收获。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的法号是悟空、悟能、悟净。
这就是三重境界。悟空看到空,感悟道,悟能看到能量,悟净看到具体的事。
文以载道,是写文章的最高境界,而不是把文章当成流量的工具。
阅读原文,有得到知识萃取的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