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IT咨询行业的地平线
首先,我们来给“IT咨询行业”下个定义。作为一种商业性的专业服务, IT咨询和IT服务、管理咨询,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IT服务公司提供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而非有形的“产品”,涵盖了如下领域:
业务和管理咨询:包括业务战略咨询,运营管理咨询(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营销、研发等),并购咨询,风险咨询等
技术和应用战略咨询:信息技术战略,以及将IT应用到业务运营的可行性评估、实施规划等
数据分析:数据清理、建模、分析、报告、人工智能应用等
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实施,即软件安装、二次开发、用户培训、切换支持等,传统主要是SAP、Oracle等大型企业软件,也包括新兴的SaaS实施,例如Salesforce、Workday等
技术赋能咨询:例如企业架构(EA)、软件系统架构以及技术架构的规划、管理,敏捷开发赋能,敏捷组织转型,网络安全,云迁移等
定制软件开发: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开发软件,或者提供软件开发外包服务
流程和IT外包:企业的事务性业务流程外包,以及IT系统的开发、测试、运维的外包服务
数字化服务:传统意义指互联网网站、移动APP的创意和平台开发,今天发展到了数字化广告代理、数字化营销策划和实施等领域
应用软件和SaaS:企业软件本身就是服务,无论是本地安装软件还是SaaS,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形式
基础软件和云平台
以下我们列出IT服务行业里各条跑道的玩家:
说明:👆上图颜色深浅是综合考虑了品牌定位及影响、业务规模、交付实力、公司自身战略重点等,越深代表越强;作者未进行定量建模分析,仅为个人主观评估。
从人们一般性习惯看法,可将以上IT相关的专业服务分为三大类型:
广义IT服务:上述所有价值链环节,都可称为“IT服务”,基本上没有一家公司能涵盖广义IT服务的所有领域。
狭义IT服务:不包含标准化的软件和云服务,只是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商业模式,埃森哲和IBM全球服务部(今天已经改名为“IBM咨询”)是覆盖这个跑道的全价值链的典型代表。
IT咨询:如果我们把咨询仅定义为定制化、高价值、客户产出价值导向的专业服务,而排除掉相对低价值的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环节,则“IT咨询”主要涵盖了IT战略咨询、数据分析、系统实施、技术赋能等环节。
本文所说的“IT咨询”,就主要围绕上文的第三个定义来展开。
(二)
1953年,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Andersen)向通用电气公司(GE)的家电工厂提供了一个价值64000美元的咨询合同的服务,论证应用当时刚发明不久的电子计算机,来提高GE这家工厂计算工资效率的可行性。随后,安达信为客户安装了重达30吨的Univac计算机,开创了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管理来处理数据的时代——安达信本项目的领导人Joseph Glickauf可被称为IT咨询之父,源自安达信的埃森哲,则成为了IT咨询行业的鼻祖。
在2000年前,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大型机数据处理阶段、个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阶段。
如果按Richard Nolan & Larry Bennigson模型,我觉得其后的第四阶段,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和云阶段,而第五阶段,则应该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阶段。
来源:《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ulting》 Richard Nolan & Larry Bennigson, 2002
在同一时代,EDS可以认为是“IT服务”行业的主要开创者,而CA、SAP等则开辟了企业软件行业《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三)-CA史》。
为什么说2000年是IT咨询行业转折的重要一年呢?
这一年,“互联网泡沫”(Dot-com bubble)达到高峰并迅速破灭,却就此拉开了新经济颠覆旧经济的序幕,从互联网泡沫破灭中浴火重生的科技公司,成为新经济主流,网络、互联网、信息,实质性地改变了企业运作方式。
2001年两大巨头横空出世:在经历了多年内耗后,安达信咨询部门(后来更名为“安盛咨询”)终于从安达信会计师行脱钩独立,并最终取名为“埃森哲”;与此同时,IBM将“IBM咨询集团”更名为“IBM业务创新服务”(IBM BIS),随后又改名为“IBM业务咨询服务”(IBM BCS),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后,再次改名为“IBM全球商业服务”,沿用至今。
2000年对我个人的重要意义是:我在这一年入行了这个行业;而我目前工作的公司——BCG Platinion,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的。
2000年初,当时和我有紧密合作的美国朋友Bill,送给我一份《Wired》杂志一月刊,这份300多页的出版物出现在新千禧之时,为我开启了色彩斑斓的美国网络热潮的眼界,展现了美国人眼中的当今及未来的数字世界。
来源:Wired, January 2000
在这期杂志中,充满了当时热门IT公司的广告,让我认识了那些欧美公司名字。其中埃森哲和IBM的商业广告尤为醒目,下面这两幅图片,过去20年经常萦绕在我脑海里,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生涯:
(三)
埃森哲在2000年独立成司,具有划时代意义。
前面提到安达信开创了IT咨询业,安达信的工程师Joseph Glickauf发明了用计算机来处理企业信息的方法。他看好当时刚发明的新型计算机Univac,将机器的名字和自己名字结合,把自己设计的商用计算机系统命名为“Glickiac”。1953年,通用电气新建的家电产业园(今天,这个产业园已经属于中国海尔了)请他评估应用计算机来管理薪资、财务、物料等,在IBM 301和Univac两款计算机选型中,Glickauf建议客户选择了后者,并且带领一组工程师开发人类社会第一个企业管理“软件”。耗时三年,这个庞然大物终于能够在40小时内,运算出GE家电工厂1万名员工的工资单。
来源:埃森哲官网
早年我在山西的安太堡煤矿做项目时,客户领导告诉我,他们公司在1982年成立时,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美方就请了安达信来开发财务会计系统,可见安达信在企业IT系统中渊远流长。
1957年,Joseph Glickauf成为安达信管理服务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部门负责人,这就是“安盛咨询/埃森哲”的前身。其后,安达信这块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管理咨询业务快速增长:为Visa开发了最早的信用卡核心系统,为占据计算机行业几十年的IBM主机开发了业务操作系统,首创了企业应用系统开发方法论,最早开发大型商用CIMS系统(即ERP系统的前身)。
到80年代,由于安达信的IT咨询业务的发展速度和利润率,全面超过了干会计、审计、税务的业务部门,干IT的合伙人们不满利益分配。因而,1989年安达信全球合作协会(AWSC)成立,在该集团之下,将会计和咨询业务分开,即安达信和安盛咨询,简称AA和AC。合作协议规定,两家公司之间,每年盈利高的一家要向另一家支付其利润的15%作为补偿,这使得利润高的安盛咨询很是不爽。
AC专注于服务于大型企业,放弃接中型企业的咨询单子,于是母公司安达信旗下另外成立了“安达信业务咨询部(AABC)”去接那些AC不做的客户,不过这也破坏了AA不做咨询的约定,跟AC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今天,埃森哲的企业文化、运营模式,仍是以服务大型客户为主,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经营基因和历史渊源。
1998年,AC在将当年以及未来若干年的15%支付款,上缴第三方保管金后,向国际商会发起仲裁请求,要求脱离AWSC和安达信。安达信最初要求从保证金中获得145亿美元方同意和AC分手。
经过两年仲裁,2000年8月7日,国际商会最终裁决安盛咨询从保管金中支付12亿美元,并不得继续使用安达信的名称。安达信CEO Jim Wadia因为没有达成向董事会承诺的获得40亿美元补偿的目标,在判决生效后立即离职。
安盛咨询随后改名为埃森哲,Accenture 代表“未来的强音(accent on the future)”,自此,诞生了全球最大的IT咨询公司。
这时的埃森哲在全球有7万多名员工,年收入97.5亿美元,合伙人待分配利润达24.6亿美元!次年,埃森哲在美国上市,彼时其组织结构如下:分为五大行业集团,每个组织下有若干行业线(industry group),大多数咨询顾问及专业人员(50000名)工作关系上属于某个行业集团,同时附属于某个专业服务线;少数顾问及专业人员(8000名)属于一个特定的专业服务线,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支持所有的行业集团。
来源:埃森哲2001年上市招股说明书
当时,埃森哲具有八条专业线:
1. 战略和业务架构(Strategy & Business Architecture)
2.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3.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Performance)
5. 财务和绩效管理(Finance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6. 技术研发(Technology Research & Innovation)
7. 解决方案开发(Solutions Engineering)
8. 运营外包(Solutions Operations)
埃森哲的专业线设置为当代IT咨询行业的服务范围建立了行业标准,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过去二十年里,埃森哲又陆续新增了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创意及数字化营销等新兴的服务内容。
埃森哲的“业务组织+专业线”交叉,以全球业务组织为利润中心的组织管控模式持续了20年,直到今年年初才调整为以区域为利润中心主维度运作。埃森哲公司在财务规划上非常精明,不仅独立之时的“赎身费”谈了个好价钱,2000年成立之初在百慕大注册,2009年又将总部迁到了全球企业税负最低的国家之一——爱尔兰。
(四)
这个时期从规模上能跟埃森哲相提并论的IT咨询公司,大概就只有IBM了。从60年代开始,IBM在多家计算机制造厂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长达30多年在计算机市场上处于几乎绝对垄断地位。
在历史上,作为一家硬件厂商,IBM向客户提供基于自家硬件产品的技术开发以及维护服务,由于反垄断法规的限制,IBM无法大量进入系统集成等增值服务,从而催生了多家基于IBM硬件的商业软件公司,例如SAP、PeopleSoft,都是在80年代从IBM生态体系里创业成长起来的。
1992年,由自Booz, Allen & Hamilton公司加入IBM的咨询老兵Robert Howe牵头,从IBM应用解决方案服务线抽调了1500名顾问,组成了“IBM 咨询集团”(IBM Consulting Group),从事管理咨询以及和IT相关的业务咨询,这个时间也正值IT战略规划、企业架构等技术和业务衔接的咨询方法论兴起。
90年代后期,时任CEO郭士纳推动IBM向“硬件+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在IBM公司内,服务业务成为公司“皇冠上的明珠”。到2001年,服务业务收入超过硬件业务收入,舆论普遍认为IBM向服务转型大功告成,这十年转型历程如下图:
来源:IBM公司 2001年年报
IBM服务业务单元的名称是“IBM全球服务”(IBM Global Services)”,1995年由“IBM咨询集团”和IBM的其他服务业务合并成立,除了咨询业务外,还包括产品支持、网络和数据中心托管服务等。IBM公开财报并没有披露在服务业务中咨询业务的具体占比,2001年,“IBM咨询集团”改名为“IBM业务创新服务”(IBM BIS),随后又改为“IBM业务咨询服务”(IBM BCS),有报道称当时员工总数为50000人,收入为10亿美元,业务规模和埃森哲基本相仿(考虑到IBM BCS这个员工数,没有包括销售及后台支持人员)。
到2002年7月,IBM收购了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全球范围内带进来了30000名PwC员工,随后将咨询业务部门改名为“IBM全球商业服务部”(GBS)”,和“IBM技术服务部”(GTS)分开,在年报上开始单独披露GBS的财务数据,无论人数及收入规模,还是业务范围,GBS都和埃森哲不相上下。如下图所示,服务内容涵盖业务战略、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集成、业务外包等,和埃森哲的业务设置完全一样:
来源:IBM官网BCS介绍,2002年
在这个时代,从品牌形象来说,至少是从官网呈现上来看,IBM还是具有浓厚的“IT直男”气息,缺乏咨询公司特有的精致和书卷气:
来源:网络时光机,IBM官网2001年5月
很多人认为,IT咨询行业的商业模式由埃森哲创造,IBM为了执行向服务转型的业务战略,大力发展管理咨询业务,向埃森哲发起挑战。2021年10月,IBM GBS改名为“IBM咨询”。
当我写作这篇文章时,仔细阅读了2002年初发布的IBM 2001年公司年报,彼时,推动IBM转型的管理大师郭士纳向继任者彭明盛交班CEO位子,在年报开头,向IBM全体股东发表了一篇长长的、充满激情的告别文告。读了这篇文告,我突感醍醐灌顶,从业务战略上,绝大多数商业研究者、评论家、咨询顾问、甚至是IBM员工,可能都误读了郭士纳对“服务”的定义和其战略愿景。
郭士纳说的“服务”,不是指用人工去交付的咨询服务,同时,他说的“电子商务”,也根本不是亚马逊那样在网上开店,或者阿里巴巴那样去网上练摊;他说的“服务”、“电子商务”,其实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云计算!!!
管理咨询在郭士纳的布局中,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战略引爆点。郭士纳是个领先时代十年的战略家,虽然退休时留下了这些锦囊妙计,后来者的战略执行却出了问题,业务方向偏离了他的设想。20年后的今天,IBM还在拼命努力向云转型,今天,读到郭士纳这段话,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
郭士纳文告的原文如下:
Services is rapidly expanding and evolving in some surprising ways. It now encompasses not just labor- intensive consulting, but also the utility-like delivery of computing —from applications, to processing, to storage. We see the beginnings of this trend in Web hosting and our own “e-business on demand” offerings, where customers don’t buy computers, but acquire computing services over the Net, on a pay-for-use basis.
翻译:
我司的服务业务正快速增长并朝一些让人吃惊的方向演化。它现在横跨于不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咨询服务,还包括了计算能力像公用事业般的交付——从应用软件、到计算处理、到数据存储。我们观察到这个趋势始自网络托管以及我们自己的“按需电子商务”服务,在这里客户无需购置电脑,而只需在网络上获取计算服务,用多少,付多少。
——郭士纳致股东的告别信,2001年IBM年报
2000年前后,在IBM由IT服务进入咨询领域的同时,其他IT公司也或多或少进入咨询领域,包括硬件厂商HP,Cisco等,传统IT服务厂商EDS,CSC,以及欧洲的法国凯捷、荷兰Atos等:
在IT硬件和服务主战场向IBM发起挑战的惠普,也成立了“惠普咨询”,提供扩展制造、金融服务业、电信运营商、CRM和电商、IT服务等解决方案,我自己就是在2000年加入了惠普咨询的“扩展制造”团队:
来源:网络时光机,HP官网,2000年10月
当时我所在的扩展制造团队的理论框架是“价值协同网络”,value collaboration networks (vcn),包括了业务战略、供应链优化、采购和寻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ERP应用系统实施集成等咨询业务。惠普咨询在专注行业内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在业务规模、方法论体系、人员培训上,和埃森哲、IBM还是有较大差距。
1995年,EDS收购了仅次于MBB的顶尖管理咨询公司AT科尔尼,直到2006年科尔尼管理层收购从EDS里脱离出来。
1993年,哈默和钱皮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PR)管理理论时,他们不仅是大学教授,也是接受IT咨询公司CSC聘用的专家。
法国最大的IT服务公司凯捷也是先成立了Gemini Consulting,2000年收购安永的咨询业务,成立了“凯捷安永”。荷兰的Atos Origin收购了KPMG西欧部分业务。
(五)
在这个时期,有家新生的IT咨询公司值得一提,即剑桥技术合伙人(Cambridge Technology Partners,简称CTP)。这家公司由麻省理工大学(MIT)的IT管理工程学教授John J. Donovan于1991年在其所在的麻省剑桥市创立,并于90年代中期成为一家独立的IT咨询公司。其在行业内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下文会提到。
CTP曾经是早期重要ERP实施咨询公司之一,支持了PeopleSoft发展。在90年代后期,它通过创造性地应用“用户导向的快速应用开发(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简称RAD)”方法论,亦即今天的低代码、敏捷方法的前身,开辟了互联网网站和电商平台建设的市场,在业界以“固定价格、固定时间模式”(fixed-time, fixed-price model)交付复杂的系统开发项目,承诺三个月之内可以让一个互联网网站上线。
到2000年,CTP员工达到4000人,市值达50亿美元,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市值,要知道2001年中,7万员工的埃森哲上市,市值也就140亿美元。CTP的年营业收入达到6.3亿美元,其中接近一半来自于网站、电商平台的开发。
CTP业务分为三部分,一是变革管理咨询,二是传统ERP和企业系统咨询,三是数字化(Digital)咨询,包括数字化转型战略、电商平台、线上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用户体验设计(UX)等,这部分服务跟今天的数字化咨询的内容几乎一样,可以说是数字化咨询的鼻祖:
来源:网络时光机,CTP官网,2000年5月
2001年7月,由于官司缠身,员工严重动荡流失,CTP被当时的局域网操作系统先驱的Novell公司收购,作为Novell的咨询服务部门。其后,由于微软大举进入局域网操作系统市场,使得Novell逐年衰退,CTP随之逐渐淡出市场,最终一点在欧洲的遗留资产于2014年被Atos收购,品牌就此从江湖消失。
CTP在变革管理和ERP咨询市场上跟麦肯锡、埃森哲、IBM、EDS、凯捷等竞争,然而其开创的“数字化咨询”(Digital)商业模式,在2000年前后的数字经济时期引起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使得一批类似的创业公司在资本支持下应运而生,其中较为知名的公司有:Zefer,marchFIRST,Viant,Sapient,RazorFish,iXL,Scient等。
(六)
在Dotcom时代有个流行说法:“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对应了会计师行的“五大”(Big five),iXL、Razorfish、Scient、Viant和MarchFirst(原USWeb/CKS)等专门面向数字化转型战略和互联网开发的五大数字化咨询公司(也称为“e-consultancies”),被合称为“快五”(Fast five)。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000年,这些公司被认为是咨询行业的颠覆力量,是“第四代”管理咨询公司,大有替代麦肯锡、埃森哲之势,很多传统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也纷纷离职创业成立这种咨询公司:
来源:2001年的美国大学介绍管理咨询行业的教案
可是,这些公司在dotcom时代来得快,去得也快,名为“三月一日”的MarchFirst,从2000年3月1日成立即上市,半年内股价就跌掉了90%,于次年就被破产清算。
Viant公司是由一组互联网科技投资人在90年代末挖来了CTP总裁而创立的,在1999年下半年上市,几百人的公司市值即迅速达到20亿美元,他们在市场上定位于跟麦肯锡竞争数字化转型战略、跟设计公司竞争创意设计,跟埃森哲竞争网站系统建设。2002年后,Viant也从市场破产消失了。
Viant的创始人Eric Greenberg于90年代后期还投资创建了互联网咨询“快五”中的另一家:Scient,他挖来了前文提到过的“IBM咨询集团”创始人Robert Howe担任董事长兼CEO。2001年,该公司合并了“快五”中的iXL,2002年7月,公司破产被一家投资机构收购,其后和该投资者的手上的另一家“快五”公司RazorFish,重组更名为aQuantive,并于2007年8月卖给微软,组成了微软在互联网业务领域内新设立的广告商和发布商解决方案(APS)集团。两年后,2009年8月,微软又将这块业务以5.3亿美元卖给了四大广告集团的法国阳狮(Publicis Groupe) ,并改回RazorFish的名字。
“快五”公司中只有RazorFish经过多次收购,保留了品牌,从dotcom破灭中幸存下来,它的股价从57美元一路跌到1美元。
2015年,数字化咨询卷土重来,阳狮以37亿美元收购了从Dotcom时代幸存下来数字化咨询公司Sapient,并于次年把RazorFish并入到阳狮Sapient下,自此2000年的“快五”咨询公司彻底消失。
而Sapient是90年代由两位创始人在剑桥技术合伙人(CTP)公司会面而创立的,他们决定全面学习CTP的商业模式和项目交付模式。到2000年时,公司营业收入超过5亿美元。当Dotcom泡沫破灭时,Sapient经过一段时间紧缩后,致力于全球发展业务,尤其是进入亚太区等新兴市场,同时较早在印度建立了软件远程开发中心来降低成本,终于逃过此劫。
到2014年前后,几乎所有主流管理咨询和IT咨询公司都重新进入了以广告代理、网站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的业务,并辅之以数字化战略、数字化营销和用户体验的咨询。继承了2000年数字化咨询公司大多数遗产、实现三国归晋的阳狮Sapient在这个细分行业里是领先公司之一,不过埃森哲、IBM、德勤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其他广告集团在全球范围占据着数字化服务的行业先机。
(七)
除了欧美外,2000年在印度、日本和中国的IT咨询发展史上也是重要的时间点。在中国,2000年前后,汉普咨询横空出世,开创了中国的高端IT咨询市场,可惜功亏一篑,因为各种原因,十年后这个品牌从市场上消失了。
当时在中国也出现了类似于CTP和”快五“的公司,例如2000年时的国内早期互联网公司“中华网”就曾经成立过一家名为威博康迅Web Connection的咨询公司,致力于早期的数字化咨询服务。
(八)
最后谈谈传统管理咨询公司在2000年面临IT咨询的动态。前文提到的哈佛商学院从事IT管理研究的Richard Nolan& Larry Bennigson二教授在《IT咨询》行业研究文献中说到,90年代后期,曾经有一队安盛咨询的IT顾问加入到麦肯锡,但是却因文化不合,没能很好融合。这段故事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欢迎了解该历史背景的朋友提供信息。
1999年底,在互联网热潮中,波士顿咨询(BCG)也赶上了数字化咨询的时髦,在纽约、旧金山办公室内,组织了一批技术和创意设计的员工,组建了称为WebLab的团队,帮助客户来创意、设计、测试电子商务网站,也许还能吸引风险投资。
第二年,2000年9月,在BCG德国,重新组织了BCG WebLab资源,并且命名为Platinion,这个词是由Platinum(意为“白金”,代表服务的价值)和Ionization(意为“电离”,代表转换和变化)。自此,Platinion成为BCG德国专门从事数字化咨询的子公司。Platinion创立时的Logo是这样的👇
经过20年变迁,BCG Platinion业务已经转型,从德国发展到全球,成为了波士顿咨询专门从事数字化产品开发、企业平台架构和应用软件、数字化赋能的咨询团队。
(欢迎大家加入数据工匠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讯。)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的使命:发展数据治理行业、普及数据治理知识、改变企业数据管理现状、提高企业数据质量、推动企业走进大数据时代。
我们的愿景:打造数据治理专家、数据治理平台、数据治理生态圈。
我们的价值观:凝聚行业力量、打造数据治理全链条平台、改变数据治理生态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数据工匠俱乐部
微信号:zgsjgjjlb
专注数据治理,推动大数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