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相关】博士毕业也会看第一学历吗?

机器学习初学者

共 3304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2-26

有博士问,自己本科学校不大好,求职屡屡碰壁,第一学历那么重要吗?

高赞回答一

作者:Zpuzzl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9391671/answer/2266668877

这要看你去干什么。

高校招聘除了985、211之外,一般都有一个隐性门槛,这也是很多人所说的“第一学历不能低于求职学校”。当然,某些学校也不会过于死板,他们可能会规定说“所应聘专业的排名不能低于本校本专业”——打个比方,某些双非师范院校的中文、历史类专业的水平,可能高出很多理工类的985院校不少,你如果是这些学校的这些专业出身,有些单位也是认的。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有些招聘单位对这类低学历起点的人的拒绝,倒也并不一定是出于傲慢。因为你也无法判断这个人到底是凭借着奋发学习,还是其他什么手段来拿到这个博士学位的。如果说这个博士有非常出色的成果,倒也还好,但如果他博士期间也没展现出什么特别高的水平,这就是比较难说服别人的。

但说到底,这些地方之所以卡第一学历,还是因为不缺人,并且对人才考察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可以挑挑拣拣。然而,即便是在同一所学校里,教学岗和科研岗对人的招聘条件可能也不一样。比如很多高校行政岗对博士的要求就只是博士学历和学位,但对教学岗的要求就会高很多,甚至会限定毕业院校的层次。

其实有一说一,对于很多第一学历不佳并且科研成绩也不出色的博士来说,最好的出路其实是走行政路线或者是直接考公务员。因为在这类工作中,学历就是个敲门砖,你工作了之后,更看重的是你处理事务的能力而不是科研能力。而在求职的过程中,你的学历却可以帮你挡住很多竞争者。

高赞回答二

作者:小黑博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9391671/answer/2247548265

不管你本科是二本、三本,你后来读了211的硕士和博士,那么,看的就是你211的硕士或博士。但是,话又说回来,有些单位还会“学历查三代”。比如,我硕士毕业的学校是一所211大学,毕业求职的时候,身边有同学是三本院校考进来的,然后她们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单位直接就不要她们,因为单位要求本科和硕士都是211院校,尤其是央企或者垄断性国企,很多都有这方面的要求。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单位并不会查你三代,或者人家也不介意,毕竟你克服那么多困难,从那么多的人中脱颖而出也还是不容易的,也算是你实力的一个证明。而且,除了学历之外,其实公司也看重其他很多因素,比如成绩、奖学金、实习经验、英语、领导、沟通表达与人际协调等综合能力与素质。

高赞回答三

作者:freem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9391671/answer/2248659624

大部分单位看重第一学历。以高校为例,早前,高校进博士,985高校明文要求本科是985, 211高校要求本科是211以上。今年以来,由于官方反对性表态,大部分高校已将明文删除,但并不等于观念一朝转变,用人单位拒绝求职者,并不需要说明很具体的理由。看重第一学历的合理性在于:

1、高考选拔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区分度。第一学历主要是高考选拔的结果。高考是目前对学生最严格、最全面、考查时间跨度最长、最公平的考核,能最大限度考核一个人的毅力、耐力、自制力、智力和潜力。某人具有清北的学历,与其说是清北培养的结果,倒不如说是高考反映的个人综合素质的结果。这些方面,硕士、博士的选拔跟高考相比,要显著逊色。这是社会看中第一学历的主要原因。有着不言而喻的合理性。

2、第一学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创造力。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可分为经验积累的知识性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比如知识积累有利于促进创新。但二者区别还是明显的。通过不断学习的积累,知识性能力可以明显增强,而创新能力则增长缓慢。有人读书万卷,写出好文章;也有人读书十万卷也写不出好文章;极少数人只要读书千卷,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就是各人创造力不一样。人们常说的,清北不是只凭努力就能考上的,需有特殊天赋,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现实中常常能看到,某些人少年时期展示的创造力,甚至总体能力本身,就早已超越了大多数搞了一辈子的同行教授(比如最近腾讯跳楼的“浅墨”)。所以,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简简单单多读几年书就能弥补的。相反,总体上,一个人的创造力(聪明与否),少年时期就大体定型,后期教育的增加是有限的(早教学甚至认为,儿童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2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30%则在7~17岁间获得)。高考这种少年时期的大考,总体上能体现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区分度。而后续的硕士和博士考核和培养,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知识性积累。这种知识性积累的能力增加当然也是有价值的,尤其在经验占主导的领域(如医生、外语),但其价值不如创造力,尤其在诸如文学创作等强调创新的领域。在我所在的文科领域,差的本科出身的博士写材料不如985高校本科生;法学博士做律师,不如头部985本科生的现象很常见。这些领域,一个北大中游本科生和一个普通学校的中游博士毕业生(双非本,甚至211博),你问我选谁,如果不需要撑门面(不为宣传或评估),且单看学历(排除性格、个别特殊),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3、第一学历标准有相对性但短平快。第一学历标准是整体而言的。个体特殊性肯定不少。对于高考考分接近,或者高考失误、偏科,少不更事但现在改变等各种特殊原因未能上头部高校的情况,第一学历的区分度就会失准。但社会没有闲情去了解这种个别特殊性,他们只看大势。大势的话211大约只占文科考生2%,理科4.5%左右(戏称20分之一1.1),而本科录取率大体在40%左右(以湖南普通文理科一分一段统计为例),两者分数线总体相差巨大。更不要说985了(戏称比98.5%的人强,1%文科,2%理科)。

4、强迫用人单位忽视第一学历,既不合理也不现实。首先,整个社会都是讲资历的。第一学历也是一种资历,当然是可以讲的。其次,第一学历区分度具有内在合理性。其本就是体制严格筛选、打造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官方否认自相矛盾且无力。第三,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强迫用人单位接受某一低标准,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官方要求平等对待双非生,愿望是好的,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心,但经济本质上(不含人格平等),无异于让奥迪和比亚迪卖同一个价格。

5、第一学历缺陷可通过更高的学历和实绩弥补而非只喊平等。社会上第一学历对比往往发生在同一最终学历层次比较中,如都是博士,本科985优先。因此,本科双非的,可以考硕士、博士来弥补。要么就作出成绩来证明。双非博士要做的是在科研和工作中作出成绩,用实绩来证明自己,比如手握多篇权威论文,或重大科技成果。而不是简单在第一学历上喊平等,因为在第一学历的比赛中,你本来早就输了。

最后,“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如果您是双非,却还能赞同我,您很可能就是我上文提及的那种例外。

编者答

博士其实也分校招和社招。

校招其实还是很看重第一学历的,这是因为大家的起跑线都差不多,第一学历可以分辨出这个博士是否一直优秀。

但是社招就不一定了,社招的博士,年龄一般比较大,各方面经验比较丰富,而且他们那时候的本科含金量远远大于现在的本科(毕竟那时候大学生只有现在的不到七分之一),因此,社招的博士一般看成果。

说个事实:院士基本上都没有读过985本科,因为他们读本科的时候,还没985这个概念。

往期精彩回顾





浏览 4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