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腾讯交通这3年
智慧交通诞生以来以其巨大的产业前景吸引着时代中雄心勃勃的各路人马。
几年来在交通领域排兵布阵的企业不计其数,但在行业理解、科技实力、整合能力、数字化能力、生态培育能力等一堵堵高墙面前,有人离去,有人躺下,有人咬牙行进。
腾讯则是心态平和、洒脱的那个,它姿态温和而有力,撸起袖子下场却不打仗,坚持连接器、数字化助手定位,以己之长锻造数字化武器,填补市场所缺,广交朋友,一点点疏通交通的经络,揉开疼痛的穴位。
三年来,腾讯交通一直走在让中国大地上的交通网络运行更稳、更快、更安全、更低成本及体验更好的路上。
无论是“十四五”规划等国家战略、政策,还是市场大势所趋,数字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洪流。
《规划》从八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包括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每一句话,都在阐述一个核心:数字。
数字化的核心逻辑,是对物理世界做全覆盖,实现所有要素的全感知,这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这与数字孪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不谋而合。
这也是为何起源于制造业的数字孪生概念,也能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行业所用。
简而言之,数字孪生无处不在。
某种程度上,数字孪生也是一位“旧人”。这个概念三年前非常热,后来光芒被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掩盖。
永远有人迫不及待追逐新概念,也永远有人为技术打磨与落地驻场死磕。
某种程度,后一类人是数字孪生的躬行者。
其实数字孪生短暂的沉寂不意外——当时的计算、数据等核心技术,市场的接受度等等都不成熟。久而久之,市场误解横生:数字孪生?那玩意儿没啥大用。
误解皆因当时的技术没能解决根本问题,触及到核心痛点。
此前绝大多数的数字孪生仅仅做到了可视化,可视化是数字孪生非常初级的一个阶段。只是把物理世界展现给数字世界,没有计算、没有实时。
更高阶的数字孪生有什么?实时数字孪生。
其实从被追捧到被误解,从优化到落地,是任何一个新技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经过程。
如今,数字孪生又重新焕发了青春,这一次,是从产业端。数据显示,预计全球数字孪生市场将以5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原因无他,以交通为例,数字孪生各方面达到一个节点:感知、实时孪生、交通路网的地图、能够支撑交通时空计算的数字底座、云、数据库等技术逐步成熟,同时,各地的试点让技术不断标准化,以及有腾讯等企业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为实体产业数字化添砖加瓦。
事实上,交通是最适合数字孪生落地的产业之一。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要达到90%,交通运输感知要实现全覆盖。
如果说国家政策是催化数字孪生的外在因素,那行业的需求就是数字孪生的内在动力。
交通领域对生命力、活力的渴求是比其他领域更甚,其静态和动态特征都非常明显。
静态的路面、隧道、桥梁,动态的人流、车流、物流,通需要对移动的物体分析、预测,甚至诱导和优化,这要求还原时要素不仅要完整,更要逼真、鲜活。
交通对时间非常敏感,比如高速公路上的车时速120公里时,33米/秒,还原时就需要所有动静态特征不仅可视化,还要尽可能减少时延,计算相互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腾讯认为大交通是一个“生命体”。何为“生命体”,生命体首先是活的、可感知的、有温度的、可进化的。
发现没,交通领域的数字化,不仅仅是流程数字化,而且是真正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实时数字孪生应运而生,孪生是基础,实时是保证,保证物理世界更鲜活、更逼真、更容易理解。
数字孪生概念起源于美国航空航天组织,航空航天是对可靠性、成功率要求超高的行业,所以就产生了对器件质量、环境、生产工艺、流程、装备的提前仿真。这也意味着,数字孪生极高的门槛,更何况是“实时”数字孪生。
腾讯是业内少有的具备实时数字孪生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实时数字孪生的核心技术中的感知、分析、计算和AI深度学习等,腾讯都具备雄厚的技术储备。
腾讯有虚拟仿真技术还原世界,有高精度地图确保场景的准确性,有游戏的引擎技术贡献能力、自动化建模、AI渲染,加上实时数据库和云计算的支持,腾讯基于交通流还原的实时孪生,时延在100毫秒,也就是人类眨眼的一瞬间。
平台可以通过高精度三维重建精准还原现实世界,打造三维可计算空间,再基于机理模型、数据驱动模型进行实时仿真计算和自动化动态优化,同时利用高保真云渲染能力和智能终端触达能力,帮助用户进行实时监控、系统交互操作和设备自动控制,形成服务闭环。
在高速场景下,腾讯做高速模拟仿真,实现了全天候、全实时。
“比如高速公路今天起了大雾,在大雾天下的模拟和平时模拟的情况其实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做到实时模拟,这个时候的数据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最终支撑的是可决策,这就能真正产生价值。”施雪松说道。
几年来,腾讯的实时数字孪生技术在交通领域得到验证,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实时孪生体系。
从直接的物理世界的感知到通信,到仿真推演,到用户触达,形成整个闭环,使得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能够更好地实时地互通和推演,形成一个闭环的反馈。
腾讯交通的另一大武器是交通OS。
无论是安卓还是IOS,统筹所有资源,向开发者提供最简单好用的开发环境,降低开发门槛,是所有领域OS的核心之一。
智能交通发展多年,建设了大量系统和设备,但它们大多处于孤岛状态,以最热闹的信控为例,有的城市内部各区的信控都无法联通,更不谈与交通其他部门打通。
一次性建设行业惯性下,面对新需求只能重复建设,加之碎片化、定制化,应用开发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下。
而平台与生态,是腾讯的基因之一。
智慧交通需要的生态战略,它有。
在内卷异常严重的To B赛道,腾讯算得上是一股清流。“连接器”、“工具箱”、“生态共建者”,是腾讯各业务负责人在无数场合强调,各大产业坚持的一点。
无论是过去安身的消费互联网,还是未来立本的产业互联网,腾讯一直都是生态模式。
腾讯的整个To B产业互联网,以开放为纲,强调与合作伙伴建立生态合作关系,坚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路线,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对产业生态价值的高度认可。
这需要清醒的自我认知,也需要持久的战略定力。
“经过长时间沉淀和积累,交通领域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他们专门做集成、应用,腾讯不会做具体应用和系统集成,而是退居一线,为他们提供一些产品和能力,就可以了。”施雪松如此表示。
智慧交通需要的平台实力,它也有。
腾讯交通OS,向下连接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向上为定制化服务应用开发提供组件和接口,打通所有资源。
具体来说,向下广连接、标准化,硬件设备和数据信息可以实现统一接入和管理,打破“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实现业务数据信息的有效流通和业务流程自动化,缩短系统迭代周期,避免推倒重建的情况。
向上提供低门槛的开发平台,让一线业务人员通过拖拉拽、可编排的方式深度参与场景开发和应用迭代的同时,还能将开发资源开放给更广大的开发者,从而形成丰富的应用生态。
广州地铁为例,腾讯连接了近5万套设备,创建了近1千个模型。腾讯将业主最需要变革和头疼的部分,定义为敏捷业务,在过去信息化基础上做贯通,开发了一套新的系统和工具,让一线管理人员使用。
“真正的应用和业务专家是客户自己,不是我们。”
所以腾讯做好角色,提供工具,让行业内人学会使用工具,在实现全要素、全链条覆盖的基础上,腾讯交通OS让建设、管理、养护、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协同。贯通后的新系统润物细无声般取代旧系统,并实现自我生长。
如果说数字孪生是对物理世界的实时还原,让全要素数字化、可计算,那么操作系统OS就是让各个要素可管理。
“实时孪生+交通OS”双轮驱动模式,能更高效地满足管理者和出行者的需求,是安全畅通的全天候行车环境和伴随式的服务体验的底座。
交通领域细分场景众多,如何选择突破口?
轨交、枢纽、高速、机场。
这是腾讯的答案。在腾讯看来,这些场景有几大共同点:
信息化程度高,自动化设备多;系统相对比较封闭;提供大运量的客运服务;安全性要求高。
另外,这些场景基础好、难度大,也都需要数字化技术打通烟囱式的系统的场景,要知道数字化技术,是腾讯的看家本领之一。
但在业务初期,他们还是吃了不少苦头,首先一道门槛就是不理解。
说服客户,消除认知盲区的过程很漫长,要取得信任,腾讯决定用效果说话。
在江苏南京禄口机场高速的孪生收费站,他们在感知上采用了摄像机融合+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感知车型、车牌号,雷达确定轨迹,还原车道。
与静态的孪生不同,他们的实时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自动化建模技术将所有要素整合到一个可计算时空中,计算后的结果是客户此前没有见过也无法想象的。
他们还到了广清高速开展试点,客户发现,晚间10点后路上很多摩托车,之前都难以感知,试点后他们能实时看见夜间靠边违停车辆,并自动语音提醒其离开。
客户深感“还真不赖”,试点增加到3个,原本只是看看腾讯的能力,结果高速管理单位和交警7×24小时都在使用。
“所以你说有什么困难,其实就是通过生动的效果让他们了解到实时孪生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施雪松表示。
让客户理解了此孪生非彼孪生只是开始,腾讯想要交通领域拥有精准的车道级、毫秒级的时延感知体验。
传统的感知都是基于摄像头视觉,但以视频为主的AI技术,在大雾、夜间、雨天等天气下感知能力不足,无法全天候,也难以主动发现。
如何实现全要素、全量、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感知覆盖?
腾讯增加了毫米波雷达作为传感器,形成了雷达为主、视频为辅的感知系统。
部署后,他们在成都二绕高速路段实现了99%的的覆盖率,即使在黑夜、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下,路上的每辆车、波形护栏,高速公路沿线周边的边坡、隧道、桥梁的结构监测,隔离带中间的行道树,甚至树上的树叶,腾讯都能实时感知,且全天候、全覆盖,维护次数少,可靠性高,寿命长。
同时,感知数据入云后,基于高精地图、交通大数据,腾讯将道路、车辆、运行态势等全场景进行车道级仿真再现,并形成实时孪生计算。
如此,高速管理者可以获得每辆车在公路上运行的上帝视角图像,当高速路段出现大雾、隧道发生火灾等危险信息,系统会感知,基于腾讯交通OS联动上下游,实时给出行者发送车辆周边动态信息和有效交通诱导信息,降低安全事故。
而且,从感知到触达,腾讯能实现百毫秒的级别,整个闭环控制,控制在几百毫秒的时间,因此,极大地减少了二次事故。
腾讯C端服务能力也在交通场景展现得淋漓精致。
腾讯通过核心的泛V2X引擎、OS系统,将情报板,休息区匝道提示、手机导航等各个系统关联,感知和孪生的结果会通过微信小程序、地图、运营方APP和车载OBU等渠道实时发送给车端,驾驶者可以获得精确到车道级的车辆、周边车之间的关系。
再看地铁。
地铁体系由大量的自动化系统构建,运行过程非常复杂,其一大痛点,在于数据孤岛问题。
广州地铁有多达几十套系统,均为工业级,包含列控、电源、运维、站控、车站、安检等等,子系统非常多,且子系统可能由不同供应商提供,且地铁建设周期很长,每一条地铁线制式也可能不同。
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就要将整个地铁流程重新梳理,伤筋动骨,挑战极大。
“但仅仅是解决‘第二趟班次5分钟后达到’这样一个简单的需求就可能花费大量资金,”施雪松强调,其实可以用平台化、专业互联的方式降低大量无谓的投入。
腾讯和广州地铁联合开发的穗腾OS,一开始就是奔着解决这些痛点去的。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一上来就做数字化,而是从运营切入。
作为典型的大B类运输服务提供商,地铁对运营的要求极高,更不用说广州地铁每天要承受的客流量达700万到900万。
从前的运营、流程改进,一定要依靠IT工程师或IT供应商,在腾讯的解决方案里,主体不是非IT部门或腾讯,而是广州地铁运营部门,一线业务人员就能完成。
“我们刚开始做广州地铁项目时,它的IT部门没有参与,因为我们开始并不是做数字化项目,也不是IT项目,而是解决今天他们运营过程当中痛点。”
腾讯将整个车站以及运维环境都通过实时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地铁的整个运营建立在实时孪生基础上。穗腾OS,则向下接入了地铁的所有子系统、设备,打通底层系统,向上面向开发者封装成基于物联低代码系统,基于拖拉拽的一个开发环境,地铁站长可以用拖拉拽编排自己的业务。
比如过去地铁开关站都要对各大系统逐一检测,通常开站要35分钟,关站要45分钟,今天站长可以通过开关站编排,开站仅需两分钟,关站仅需三分钟。
此外,站点内每天有无数设备,他们的开启、关闭等等都可以用更高效、更自动化的方法实现,同时还能基于突发事件的仿真推演,实时运营调控、实时诱导。
广州地铁在6个月时间内实现了279个车站全面的数字化,带来巨大的运营范式和运营效率提升。
看到这里基本可以明白,腾讯交通的双轮如何推动交通数字化向前。
实时数字孪生负责构建数字化底座,通过毫米波雷达、视频感知交通流信息,结合建模、AI渲染、自动化场景构建等核心能力,将交通信息实时孪生呈现,为交通参与者创建更完整的“上帝视角”,并提供精准、低时延、高准确率的交通引导服务。
交通OS负责打通业务、设备和平台的壁垒,提供标准的组件化、模块化形式沉淀通用能力,降低开发门槛,并积累行业生态,。
双轮驱动下,腾讯交通在智慧高速、城市轨交、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慧机场、智慧港口等领域陆续应用落地。
实时孪生+交通OS,是腾讯摸索出的交通数字化方法论。
G端重发展、B端重效率、C端重体验,作为一个集G、B、C端属性于一身的行业,交通的每个维度侧重点都不同,但你却能在这套方法论中找到各自的解法。
纵观腾讯交通的落地应用,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个细分场景,“政府监管、企业高效协同、用户美好出行”的理念都贯穿始终,满足管理者、前中后台业务人员、研发人员、出行者的需求。
以实时孪生为数字底座,以交通OS为方案框架,将腾讯的技术能力封装起来,并和腾讯的C端触达优势结合,最终助力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
手握技术砝码,施雪松也十分坦然表示,从智慧交通发展来看,技术永远不是最难的事情。
施雪松表示,腾讯进入交通行业的节奏极为克制,既没有所有场景全线铺开,也没有盲目接下多个项目,而是先与每个细分领域的头部客户共同探索。
这份克制和谨慎也体现在实际落地的方方面面。
交通行业项目落地流程极其复杂,涉及设计、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等等环节。G端、B端的企业,大多不是客户自己做好规划,而是提出一个笼统的需求。
每一个项目,都是腾讯与客户共同策划,“还不是规划,是更前一步的策划”,施雪松强调。
策划阶段后,腾讯会引入专业的咨询公司为客户做咨询规划,再之后才是设计院接入设计,其中分小设计、大设计,前者实验验证,后者工程落地,而落地后还有各种优化、运维。
谨慎、切实际地对待每个项目之外,规模大小并不是腾讯项目选择的标准,他们更看重两点:项目对客户是否有价值;项目是否能发挥腾讯的特长。
“如果这个项目,很有经验、很出色的传统行业玩家都可以做,我们就不做了,如果是新兴的需求,同时也是腾讯擅长的,我们会去做,我们不会识别规模大小,而是腾讯在这个项目上有没有独特价值。”
短短三年,腾讯在交通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在不同城市留下足迹:
与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个头部交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参与了天津、重庆2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以及成都、柳州、襄阳、深圳4个城市的车联网示范区建设,落地智慧交通场景超过100个,打造全息城市路口超过650个
在昆明、上海、深圳、西安、福州等5个城市机场进行智慧化部署,打造交通枢纽“大脑”
助力广清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机荷高速、江苏机场路4条高速公路数字化升级
腾讯还能交出怎么样的成绩单?我们静候时间的答案。
中国广告引擎简史
江湖再无锐迪科
单飞一年后 PICO 的爱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