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同构:Gartner曲线、达克效应 与 跨越鸿沟
共
171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09-16 11:56
Gartner曲线又叫技术成熟度曲线,源自1995年,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所创,具体而言是新技术都要至少经历五个阶段才能真正广泛应用,如图。
刚搜了一下2021年的新兴技术领域曲线也有了,贴一下,他们认为NFT在最高点,各自解读吧。
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忽然发现它和达克效应的曲线同构了,大型撞脸现场。摘一段定义: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再来,比行业/技术的时空尺度小一点,又比个体的尺度大一点的,项目/产品/公司的生命周期中,我们的信心程度也会呈现类似的波动。刚开始的时候雄心万丈,打算改变世界,很快碰到瓶颈,心灰意冷,怀疑自己,多数就此躺倒,少数坚定信念,迭代认知,秉承长期主义,终于在缓慢的爬坡之后取得圆满。有书里说(出处一时半会找不到了,有人知道么),这就是项目过程中,团队心境的曲线,从自负(假自信)、自卑(没自信)到自信(真自信)的过程,你想想自己,是不是会经历这样的波动?
而中间那个大瓶颈,在产品尺度上,有点像《跨越鸿沟》里面说的鸿沟,表现为用户接受度曲线里的那个坑,用比较新的说法就是“破圈”。陆奇老师把鸿沟图与Gartner曲线做出过很好的关联,如下图。鸿沟之前也是个机会只不过机会窗口短、体量小,而后面是个潜在的更大机会,当然,也可能泡沫破裂之后就一蹶不振。所以,不管是群体和个体,似乎都逃不开一些刻在DNA里的bug?想到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对于从业者,哪怕在看似要成功之时,也要做好两手打算。真实的曲线,可能更复杂,会波动好几次,比如最近半个多世纪的AI领域。是长线大趋势、还是短线波段,我们要努力辨别,区别应对。
在我们的非专业领域,反倒会更加的乐观自信,但这只是认知能力不足导致的盲目乐观。所以,心里接受这一点,如果碰到了不好的结果,承认自己错了就好。以及,多和专家交朋友,相信专业。投资(广义的)前,洞察自己的风险偏好,偏好高的,可以在鸿沟之前进去短线搏暴富,偏好低的,就在鸿沟之后进去和时间做朋友。怎么判断鸿沟将过?定量了看,是10~20%的目标人群已经接受之时。所以,这背后怎么定义“目标人群”就很关键了,这篇就不再展开吧。
题外话,发现这两条曲线同构的惊讶之余,随手去搜了下,果然在2019和2020年分别也有人写下,背后发现过的人想必就更多了。这也再次证实了点子不值钱,所有看似灵光一闪的想法,大概率都有人想到过。再延伸一下,不同领域知识同构的现象,之前我还写过几篇,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都是如何与人互动的方法,HR/管理者和团队互动的方法 vs 用户运营的方法,可以互相启发。比如,如何激励员工?转化一下思维,想想这些招能不能用在不活跃的用户身上。原本是产品易用性方面的知识,但在我看来,也可以作为一个职场人,在别人眼中是否“易用”的法则。评估一个婴儿的能力,和评估一个社会的文明等级,也有相似之处,如图。
苏杰(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共4本书,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也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下面这个微信(i13758212411)。
浏览
306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