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做事情很慢,该如何提升效率呢?

程序视界

共 3883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3-10 15:34


职场解忧

职场解忧是安晓辉职场研习社的核心服务。一年举办 48 次,每月 4 次,每周六晚 21 点,在腾讯会议举行,时长 60 ~ 120 分钟。


职场解忧采用面对面的“问答交流”,直接帮助会员解决职场发展问题,扫除前进障碍。


职场解忧服务的核心交付流程:

  • 每周五早 8 点到周六晚 18 点,在职场研习社微信群收集会员的具体问题

  • 周六晚上 21 点之前,安晓辉针对问题进行拆解,提前制作 PPT

  • 周六晚 21 点,用腾讯会议开会,安晓辉回答问题,与提问者互动交流

  • 周日开始,整理文字版,陆续发布到知识星球存档,并分享到职场研习社微信群,供会员回顾


借助职场解忧服务,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都可能适时得到解决。


Q

写一份测试用例要2天,感觉做事情很慢,该如何提升效率?


工作中,发现做每件事用时都比较长,比如设计一份测试用例,要花费2天。领导说我效率不高,自己也感觉做事情很慢,我该如何提升效率呢?

A

1、确认做事效率是否真的不高


从你的描述中,看得出来,你自己可能原本并不认为自己效率低,而是领导说你效率不高,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做事很慢,想要提升效率。


那你做事效率是不是真的不高,是要存疑的。


领导的评价当然很重要,但是领导可能并不知道你手上有多少事情,可能他安排过这件事情,然后又安排那件事情,安排得多了,他可能就记不住给你分配了多少任务,只记住什么时候从你这里要结果,期待你每个任务都能按时交付,你延期,他就觉得你效率低下。所以领导的评价,很可能是不客观的,源自于他的期待和你的现实之间的落差。


同时你自己的感觉,也可能存在偏差。比如你手上事情多了之后,你会觉得,哇,这么多事情都要做完的话,可不能在一件事情上耽搁太多时间。有了这种想法,你要是在执行的时候,在某一件事情上花时间多了,就会在交付压力的影响下,认为自己工作效率不高。


领导的评价可能不客观,个人的感觉可能存在偏差,那怎么确认自己工作效率高低呢?


一个典型的方法是——跟别人比较。你比方说你给一个软件版本写测试用例,花了两天时间,你就可以找找公司做类似工作的其他同事,或者你认识的测试圈子里的朋友,问问他们,同等规模的软件,他们要花多长时间写用例。多问几个人,你心里边儿就有数了,就知道自己做事是快是慢。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先确认一下自己的做事效率是不是真的不高。




2、如何提升做事效率


不管确认的结果如何,你都可以继续提升效率。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说如何提升效率。


要想提升做事效率,需要先明确你现在做的是新事情还是老事情。


新事情我们都知道,就是你之前没做过的,你没有经验,也还不知道具体做法的事情。老事情其实更容易理解,就是跟你之前做过的事情相同或类似的事情。


对于新事情,你什么都不大了解,要是从头开始学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业务、干法等等,过程就比较长,就会给人效率不高的感觉。


这个时候你要提升效率的话,有三种典型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完成准备工作。


比如你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比如你可以利用周日为周一的任务收集资料、梳理思路等。这样一来,虽然你整体上仍然是花了很多时间,但在工作场景下,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做得比较快。我自己刚转行做软件开发工作时,就用的这种策略,用了小半年。


第二种做法是,从老事情中提取与新事情相关的经验。


有时候事情是新的,但是你做事情的方式,或者说这个事情本身的一些底层模式、框架、流程,其实跟另外一些事情是相似的。


拿你的工作软件测试来讲,后端服务测试,中间件测试,桌面软件测试,移动端APP测试,这各种各样的测试,看起来差别很大,很不一样,但是它们底下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比如性能测试的方法,提高测试覆盖率的策略,测试报告的撰写等等,都是类似的。


当你能够将新事情与老事情的一些经验关联起来,你就更容易把新事情做快做好。


第三种做法是,学习别人的经验。


对你来讲的新事情,可能已经有人做过很多次了,有很多成功经验,知道这里边哪块有坑需要跳过,知道哪块可以利用工具提高效率。你可以向这样的人请教,借助别人的经验,帮助自己在新的事情上做得更好。


这是做新事情的时候,三种典型的提效策略,它们面对的是当下如何做好新事情。新事情做过一遍,就成了老事情,你要想下次再做这类事情时更为高效,就要从做过的事情中沉淀经验。


具体的方法,就是在做完一件事情后认真复盘。


比方说,你之前没有测过移动端APP,这段时间做了一次APP的测试,那你复盘的时候,就可以把你的经验、用到的一些知识、工具、流程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审视一遍,看看有哪些做得好,如何持续做好,再看看有哪些做得不好,下次如何避免,还可以看看哪些东西有可能变成一个公共流程或者模板……


经过这样的复盘过程,你就能沉淀下来不少东西,可以用来指导下一次工作。




对于老事情,你起码有一两次经验,要提升效率的话,就有很多方法可以用。这里简单介绍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套用模板。


比方说你写测试用例的话,实际上就可以有很多模板。一种是格式层面的模板,假设你用Excel,就可以把表格的样式、行高、宽度,间隔行的颜色变化等等整理固化下来,形成 Excel 的模板。这种格式上的模板,一旦做好了之后,下次就不用临时调整,直接拿过来用就行。


类似这种情况,可能会有很多。


你像我做职场解忧,每次都会专门针对大家提交的问题做准备,生成问题树,就是PPT右半部分这个东西。那我在开始拆解一个新问题时,都是直接复制上一张PPT,替换问题、替换问题树的内容。


我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复用模板的过程。


你在写测试用例时,可能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通过复盘就可以把它们沉淀下来,形成格式层面的模板。


除了格式层面的模板,还有用例层面的模板


有一些用例,其实是跟之前的用例相似的。你比方说这个版本跟上一个版本,它有很多东西是不变的,不变的这个部分你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了。同时,还有一些功能,这个版本相比上一个版本,只变了很小的一些细节,比如颜色、文字内容等,那像这种情况,你就可以直接拷贝上一版的测试用例,在它上面做改动,生成新的测试用例。


有时候,有一些功能看起来不是一个,但它是相似的,用例模板也可以复用。你比方说APP的用户登录,可能会同时支持微信、QQ、支付宝等账号一键登录,那对测试来讲,每种登录方式里,都有不少检查点跟其他方式类似,那这些类似的点,就可以做成模板。一旦你有了一种登录方式的测试用例模板,那你再写其他几种登录方式的用例,就会很快。


以上是套用模板这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你可以在格式层面和用例层面来套用模板提高效率。




第二种方法是,优化流程。


某一件事情,你第一次做的时候,流程中可能有三个步骤,那你第二次做的时候,这件事情变成了老事情,你结合之前的经验,就可以发现,原来三个步骤的效果,这次用两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或者说,原来某个步骤里边的某个更细的环节,是可以拿掉的。


一旦你有做某类事情的经验,加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就可以挑一些东西进行改善,得到一个执行效率更高的流程,让自己做事更高效。


第三种方法是,借助工具。


工具是一种特别典型的效率杠杆。


比如你处理四则混合运算,用计算器,就比口算要快。这里的计算器,作为工具,就提升了你的运算效率。


像你做测试工作,有一些自动化测试工具,就可以用起来。比如所测试软件的第一个版本,所有的测试用例都跑过了,然后第二个版本出来了,相比第一个版本,只改了一个小模块,那你就不用手动把前面所有的测试用例都跑一遍,你就可以借助自动化测试工具来执行百分之八九十的旧测试用例,这样你的测试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从不用工具,到用工具,效率会提升。从不好用的工具,到更好用的工具,效率也会提升。总之工具威力强大,可以善加利用。


以上三种方法,套用模板、优化流程、借助工具,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提升做老事情的效率。


这些方法背后的思想是,做事靠系统


就是说,你在一个领域工作,要勤于思考,勤于分析,为各式各样的事情建立专门的系统,这类事情,用这些模板、流程、工具来处理,那类事情,用那些模板、流程、工具来处理。


一旦你建立了处理某类事情的系统,你的效率就可以大幅提升。

今年我推出了年度服务——职场研习社,准备用 10 年帮助 1000 个人实现职业生涯的关键突破。职场研习社一期定价 2000 元,4月30日前,福利价 1200 元 即可入会。目前已经有 20 多位伙伴加入,我们已经举行了 8 次职场解忧,聊了 40 多个问题,下面是前 7 次职场解忧回答过的问题清单。



其中有几个问题我整理成了文章,可以阅读了解。


如何在无聊的工作中保持动力?

领导不采纳你的方案怎么办?

没有职权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如何在一个新领域快速成长?

工作总被紧急任务中断怎么办?

忙碌老员工如何带好新人?

提离职时领导为什么不挽留?


伙伴们反馈说,单单是职场解忧服务,就值回一年的票价啦!


如果你是我的老铁,愿意和我一起,和这些积极主动的伙伴一起,扫除你实现目标途中的各种障碍,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实现职场突破,可以直接识别海报二维码,支付1200元,加入职场研习社。同时,还会获赠《职业复盘》和《这本书能帮你成功转行》的签名本


有任何问题,请加微信 a32352937 咨询



学新技能老半途而废,怎么办?

领导的哪些雷区不能碰?

怕猝死,我开始跑步



浏览 7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