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这样的产品经理,设计小姐姐都说喜欢
我认识一个产品经理,他之前是设计师,后来在公司申请转型做起了产品。
昨天他找我聊了下,觉得有些东西可能对你们有帮助,这里也分享下。
除了喜欢产品,他转型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公司对设计师不太重视,觉得设计师就是一个画图的角色。
以前,新需求从老板那下来后通常是交给产品经理出方案,然后再由产品经理交给设计师出视觉稿。很多设计师并不知道需求背后的逻辑以及价值,更不了解用户场景。
这种情况导致的问题,一个是最终的视觉稿只注重了美观效果而忽视了用户场景,另一个就是设计师找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这哥们儿转型产品后,深知这个痛点很不爽,于是想改变这种现状。
因为接触需求更靠前,所以他在将产品方案转化为视觉方案的这个节点上,做了一些额外的工作,主要是三步。
第一步,让设计师前向参与到原始需求的讨论中来,比如需求沟通会和需求评审会,目的是让他们掌握尽可能完整的上下文信息。
其实他之前也担心过这样做是否会浪费一些时间并影响设计师工作,没想到,被邀请的设计师特别乐意参与这样的会议。
第二步,作为产品经理,他会针对每一个需求的用户场景、信息层级、设计重点和设计师进行充分沟通,目的是让对方深刻理解设计目的,以此产出更符合预期的设计方案。
比如,他们在改版内容详情页设计时,第一版视觉方案出来后,所有的信息都没有做层级划分,都在一个优先级上,以至于一眼看过去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信息。
当他整理了信息分类和优先级表格交给设计师后,第二版方案明显好了很多,层次分明,用户获取关键信息的效率也提高了。
第三步,每次需求上线一段时间后,他会不定期反馈产品结果或数据。尤其是因为设计优化带来的转变和提升,他在总结会上也会明确表达是因为设计带来的价值。
就好比前面提到的那个内容详情页优化的例子,优化以后,抽取同等样本的用户操作记录数据发现,转化率持平的情况下,页面停留时间相比之前缩短了 20%。
这也就意味着,设计改版后的结果是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效率。至少,在信息理解、操作步骤、决策速度上都有了时效的提升。
通过这三步,设计团队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不错的改善。团队的设计小姐姐也都愿意跟他聊需求,因为有种被重视的感觉。
同样是产品经理,其他人把设计师当画图工具人,而他把设计师当成专业人员。
说实话,很多公司确实存在把设计师当做画图工具人的情况,觉得就只是基于产品原型做视觉加工,或者出出图标和海报。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品牌设计,这些都是非常专业且重要的职能岗位,能发挥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你们知道经典的用户体验五层模型,其实最上层的就是表现层。
也就是说,用户感受一款产品或服务,最先感知到的其实就是表现层的内容,而这部分恰恰是设计师的工作成果。
所以你看,很多人之所以喜欢苹果的产品,第一直觉都是觉得苹果的产品好看,然后才是用起来很爽。
但这些,都是产品价值向上传递的结果。设计是为产品服务的,产品是为设计表达提供依据和素材的,二者彼此依赖、彼此共存。
我也发现在工作中很多产品经理其实不怎么会和设计师沟通,沟通目的不明确、沟通内容不到点上、沟通共识难以达成。
其实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要重点关注的是设计目的、用户场景、信息层级,并且要把这些理解准确传达给设计师。
至于如何表现,选用什么样的风格、视觉样式、呈现方式,这都是设计师的工作,他们会基于对产品的理解去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你们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就是产品经理和程序员聊技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聊设计。
术业有专攻,要么相信专业,要么自己去补充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在同一个认知层面展开讨论。
毕竟,你以为的认知,或许就是别人的常识。
最后,给你们找了一个关于产品 UI 设计、视觉设计、品牌设计的 3 天免费体验课程,比较建议对设计完全无感的产品经理去听一听。
这个体验营适合零设计基础的读者参加,包含设计基础知识讲解和上手实践。
主讲人是大周老师和兔子老师,经常逛设计师社区「站酷」的读者可能知道这两位设计大神。
他们的设计经验非常丰富,也有很多项目经验,比如网易云音乐和优酷的产品设计。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技术知识、设计知识、运营知识、商业知识都是多少要涉猎的领域。
不是说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是关键时刻你能具备判断依据和沟通基础。
这个体验课程是免费的,总共 3 天,要报名的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到课还能领取一套设计资料包。
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 唐韧出品 ·················
以前我刚开始和设计师合作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审美更好,但又说不上来哪里好,有一种我知道但表达不出来的感觉。
后来发现,原来是我「专业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