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启副业该如何做时间管理
这篇文章是我3月9日晚上在秋叶&小强的时间管理训练营里所做分享的实录。很长,4400字,后面有很多干货。
◇◇◇
大家晚上好,我是安晓辉,很高兴能来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分享的话题是,想开启副业该如何做时间管理。
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熟悉我,我用三个标签,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第一个标签,是职业规划师,我已经帮助200多人完成了500多小时的职业规划咨询,同时通过分答和知乎付费咨询,完成了5000多次微咨询。
第二个标签,是图书作者,我从2013年到2019年,6年时间出版了7本书。最新一本是《副业赚钱之道》,2019年12月出版的,12月23号、25号、28号、29号这四天,在当当网新书热卖榜投资理财分类,都是第一名。今晚我分享的话题,也和这本书有联系,和副业相关。
第三个标签,是程序员。2005年到2017年,我一直在做软件开发和研发管理工作。
说到程序员,大家都知道,他们特别忙,属于披星戴月看不见太阳的一群人。我做程序员时,也是很忙很忙的。但就是在很忙很忙的那几年,我开始做副业,而且做了很多事情。
2014年到2017年,我出版了4本图书。
运营一个博客和一个公众号,写了近千篇文章。
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职业规划师的角色,帮助100多人做了职业规划。
在CSDN学院和51CTO学院上线了十几门视频课程。
在分答上回答了3800多个问题。
在知乎做了20多场Live讲座。
那我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这就是今晚分享的话题了:想要开启副业该如何做时间管理。
我分享的内容,有6部分:
职场状态矩阵:找到副业的意义
关键问题:找到最重要的事
时间河:快速评估自己的时间
串行工作法:聚焦要务提升效能
罗斯福冲锋:提升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个人看板:显化工作过程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
1、职场状态矩阵:找到副业的意义
去年有个词儿叫“副业刚需”,说得好像每个人都应该做副业一样。今年新型冠状肺炎把大家困在家里,又让很多人想起了副业。但实际上,做不做副业,要看副业对自己的意义。副业的意义,和个人的职场状态是有关的。我设计了一个职场状态矩阵,大家看一下就明白了。
咱们来简单看下职场状态矩阵分出的四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也就是右上角那个区域,是收入高且快乐,这是职场赢家。他们做副业,往往是自己在某个领域很厉害,别人拉他去分享、去帮忙、去入伙,所以副业对他们来讲,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溢出。当然,有时他们也会考虑到领域趋势,未雨绸缪,用副业的形式,探索新的可能。
第二种状态,也就是左上角那个区域,是收入高不快乐,这就是我们说的,努力做好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往往是想在工作外找平衡,发展一些爱好,做跟爱好相关的事情,因为比较喜欢,可能不经意间就做得很好,然后就有了价值,成了副业。
第三种状态,也就是左下角那个区域,是收入低不快乐,这种状态,我们都不想要啊,应该想办法发展某方面的能力,重新选择工作机会,往1、2、4这三个区域跑。因为收入低,经济窘迫,不能随便辞职,一辞职就没收入来源了嘛,所以用副业的方式,为转型做准备,就是很好的策略。
第四种状态,也就是右下角那个区域,是收入低且快乐,这种状态的话,工作还是蛮开心的,收入有点不满意,做做副业,提升下收入,是不错的选择。或者通过副业,探索下新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好的。
我在2013年开始探索副业时,实际上处在第四种状态。当时我在公司是研发部门经理,工作起来感觉还蛮好的,收入嘛,在公司内已经是比较高的了,但是和西安市场行情比,我觉得还不够,女儿上了幼儿园,很快也要上小学,收入也满足不了我的家庭需求,我就觉得,收入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公司内没什么发展空间了,我就琢磨着,在外面探索下新的可能性。
2、关键问题:找到最重要的事
当我想在业余时间做点事情的时候,时间管理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因为上班本身就忙,有时还要加班,看起来没多少业余时间呀。
在时间紧张的前提下,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在想做的一堆事情中,找到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那一两件,这样我们有目标了,才能进行时间管理。
那怎么找最重要的事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回答一个“关键问题”。
我2013年要探索新可能时,可以接私活,可以写技术文章,可以卖智能电视盒子,对从事技术的人来讲,技术文章是作品,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写好了,会建立影响力,会赢得薪水更高的工作机会,所以,写技术文章就是我最重要的事。
用这个关键问题拷问我的现在,得出的答案,就是开发一个课程,《跟安晓辉学习如何开启副业》,我这个课程立住了,后面其他的事情,就有了基础,可以开展起来。
大家在做副业,或者做其他事情时,也可以尝试用“关键问题”来做选择。
3、时间河:快速评估自己的时间
选择了目标,接下来就要评估时间状况,给我们要做的事情分配时间。
我们大部分人的时间感其实比较差,做事情往往是凭感觉,并不知道时间都花哪儿去了,也说不上来自己一周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要想搞清楚这个,就用小强老师讲的时间日志这种方法,测量一周、两周,就可以知道时间消耗在哪里了。关于时间日志,大家温习小强老师的课程就好。我在这里,提供一个更为粗略的时间估算方法,叫“时间河”。时间河适合像我这种粗放型的嫌麻烦的人。
要估算自己的业余时间,考虑到这几类事情就好了。
以我2017年上半年的某一周为例来演示一下。
先看我所有的业余时间,早上5:30到7:30,两个小时,晚上8点30到11点30,三个小时,周末20个小时。一共是45个小时。
先看习惯类的事情占用的时间。第一个习惯是每天读书,一周大概花7个小时。第二个习惯是每周更新四篇文章,大概花12个小时左右。第三个习惯是每周回答四五个知乎问题,3个小时左右。第四个习惯,每周末全家休闲玩一天,算10个小时吧。这样一算,这四个习惯,占去32个小时的业余时间。
再看临时性的事情,一周预留12个小时吧。
这样我业余时间就占去了44个小时。
那我还有1个小时……够干嘛?
所以那段时间,我几乎没办法在业余时间开始新的事情了,只要我想开启新事情,就得挤掉其他事情……而我又想做,所以,后来我就辞职了,自由职业了。
如果你在时间管理方面,和我一样,也是粗放型的,那可以参考时间河这个方法,先大概估算下可用的业余时间,再看怎么安排副业的节奏。
4、串行工作法:聚焦要务提升效能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几个时间管理的方法,想利用业余时间搞事情的话,很有用。
首先是串行工作法。
串行工作法是指,一个时间段只专注做一件事情,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能整理出关键工作任务,形成清单,完成一个,再做另一个。
随着单任务时段的长短不同,串行工作法就可以形成嵌套。我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这里特别说下怎么找一天的单任务时段。
一天的单任务时段,最好是整块的时间,这样能做完成稍微大一点你的任务。
所以,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从每天的业余时间中,找一块完整的时间出来,有人可能是早上5点到7点,有人可能是晚上9点到11点。我2013年到2017年,工作日内写书时,都是一天两个时间段,早晨上班前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和晚上睡觉前2到3个小时。
不管我们的单任务时段是哪块,都要注意一点:养成习惯,形成工作节奏,以便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比如我2014年每天早上写书,养成了习惯,到5点15分我就起来,洗把脸就开始干活,提速很快。
而最近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孩子在家上课,时间节奏就有点乱套,每次要写文章或者写课程的逐字稿时,都要进行好久的调试,状态才能慢慢变好。
有没有习惯,有没有工作节奏,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长有很大差别。
有时间点,有仪式,习惯就会慢慢养成,效率爬坡就很快。
关于串行工作法,我们说了四点,第一,串行工作法指的一段时间专注一件事;第二,串行工作法的周期很灵活,可以按日、周、月、年来用,甚至是一辈子;第三,每天的单任务时段,因人而异;第四,要养成习惯,以便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5、罗斯福冲锋:提升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在对业余时间进行管理的时候,我还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专注力不够,整体效率不高。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遇到过这个问题,我来分享下我是怎么提升专注力的。
有一些常规的做法,比如把任务写下来,腾空大脑,比如清理工作环境,减少干扰物,这些方法,对减少干扰都很有帮助,能帮我们建立好的外部条件。
我要说的方法,是提升专注力的。就是说,专注力本身是一种能力,可以训练,可以提升。
一种提升的方法就是我接下来介绍的“罗斯福冲锋”。
上学时很多同学瞧不起这种方法,实际上,它很有效的,在工作中也有效。你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你常常到工作的最后时刻,忽然奋起神勇,效率飙升,一下子完成了很多事情?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罗斯福冲锋。罗斯福冲锋可以有效提升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正确的使用罗斯福冲锋,需要做到3点。
第1点是,选择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比如写文章,比如学习微积分。
第2点是,设定低于常规的时长。比如写一篇文章,原本要1个小时,你给自己设定40分钟。
第3点是,强制倒计时。用闹钟、手机等设备设置倒计时,迫使自己必须在倒计时结束时完成任务。
有这3点,你就会心无旁骛,拼命冲锋,你的专注力就能得到锻炼,工作效率也会提升。
6、个人看板:显化工作过程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很棒的工具,个人看板。
看板建立起来后,有很多好处,说3个典型的。
你能知道自己正在做哪些任务,可以控制自己不要并行做太多事情。
你很容易知道下面该做什么。
容易看到成果和问题。
7、小结
好啦,今晚分享的主要内容差不多讲完了,我做个简单的小结。
最开始呢,我介绍职场状态矩阵,帮助寻找副业的意义。接着讲了关键问题这个小工具,帮助找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接下来介绍了粗略评估业余时间的工具,时间河。然后又介绍了串行工作法,一段时间内聚焦关键要务,提升效率。再接下来介绍了罗斯福冲锋,能训练提升专注力。最后介绍了个人看板,显化工作过程,让我们对手上的项目心中有数。
我今晚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