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技术大牛
共 2602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6-02 09:01
最近曹乐的“如何成为技术大牛”很火,其实去年就看到了这篇文章,没想到今年又火了,也侧面说明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那就结合这篇文章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焦虑是正常的
所有的渴望,在内心的投射都是焦虑。如果你有渴望,在每个阶段你都会焦虑。对于焦虑,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而不是过度担忧。
如果你成长的脚步和期待不停歇,你内心的焦虑也就不会停歇。也正是这种焦虑感,驱使我们不断进步。相反,如果心中没有这种焦虑,反而是值得担忧的,说明你已经习惯了舒适区。
所以焦虑是常态,但不要过分焦虑,焦虑到影响生活、健康就不好了。
解决焦虑的方法当然就是不断精进、获得反馈了。
35岁危机
这种危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工作很多年后,是对于头2-3年经验的简单重复,只不过是更熟练一些。这样在用人单位面试时,如果一个是工作2-3年的新人,一个是工作很多年,但聊下来和2-3年区别不大的老人,你会要哪个?
其实高手是极度稀缺的(当然曹乐说的高手起码是阿里P8及以上的)。我们需要避免的是简单重复这个事情。我见过一些人,虽然看似简单的事情,但是玩出了花样,比如就写代码,他会从不同的设计模式切入看如何写同样一坨代码。在我看来已经有点内卷了,但是如果玩到方法论级、玩到本质,其实也很强。
另一种突破简单重复这件事情的方式,就是扩大同一件事的scope。比如以前只是写某个领域代码,可以上升到负责某个领域业务,上升到协调某一领域多团队资源等。
简单来说,不是简单重复。而在于不断学习+刻意练习。
如何成为大牛?就是持续的学习和成长。
学习是广泛吸收、输入。成长是不断刻意练习、精进、反馈。
如何精进,其实是有方法论的,就是刻意练习
大家都听过《异类》提到的成为专家需要1w小时,但这1w小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刻意的练习。
刻意练习分为三步:找到要学习方向的体系化范式;针对范式反复、刻意学习;及时反馈;
第一条的目的在于,我们需要知道想要精进的这个方向是什么样的体系,他们的承载关系与联系是什么样,我们需要有个宏观的认知。
比如寻找知识点、针对知识点排列组合、有针对性的反复做题、每次做完之后观察思考、记录复盘。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拼命填鸭,这就会造成非常勤奋但成绩不好的情况。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老子几千年前就说过这个道理。
找到目标方向宏观体系、不断拆解、分解、各个击破、形成动作、反复练习、进行比赛、及时反馈。
很多上来就提出以赛代练的玩法是错误的,你首先需要拆解、精进,再通过比赛反馈、复盘、再精进。
最近的一些文章提到了软素质相关的,我会先找资料,看看大家都是怎么看待这些软素质的。比如表达这件事,最出名的当属金字塔原理了,但光背下来没用,我需要去尝试和反馈,最后发现写ppt、写文档、写技术方案同样遵循金字塔原理,但是方式是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
比如最近在了解沟通相关的东西,看到了一些输入,这种都是宏观体系,剩下的就是各个击破、尝试反馈、不断复盘了。
反馈可以来自于刻意反馈或者日常工作的练习
其实做架构也一样,我们看了很多业界的实践,这种都是帮助我们完善架构领域的体系与范式,每个消化吸收之后进行尝试。
周末的QCon听了郭东白老师的一个分享,感觉有所体感:你如果不出手,就不敢出手了。
因为你没有了自信,就是说我们需要尝试、得到反馈,如果是正反馈,会强化我们的理解和自信,如果是负反馈,我们复盘、继续精进。
会发现,这三个阶段不是割裂的,是周而复始的,我们经常在刻意练习和及时反馈学习的交叉过程中。
通过交叉验证对比方式,不断扎实我们的知识体系,让其可落地、为我所用、产生价值。
没有这个过程,看了很多资料也就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一直说,软件工程是实践学科,光看用途不大,还是需要实践,不同场景下找到优缺点,不然架构里面的tradeoff怎么体现。
不要觉得看了就学会了,这也是很多人“道理懂很多,依然过不好一生”。
如何找时间学习
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学习怎么办?虽然很多人会说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
但是能量这事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时候能量消耗完了之后,就没有能量学习了,或者哪怕学习,效率也不一定高。
以我自己来说,效率最高的时候其实是最放松的时候,我可以基于读到、看到的,进行思考,和我已知的体系进行验证衔接,这个过程本身是消耗能量的。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工作和学习不割裂。工作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将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进行反馈、实践。如果脱离工作,效率很低,比如学了很多机器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的东西,但是工作中用不到,就没意义(这话华仔也提到过)。
还有一种学习方式是交叉领域学习。这是我在看《美第奇效应》时候想到的,文艺复兴期间出了那么多大师,就是因为那些大师都是跨领域的。
最近也会发现做架构不就是和做事一样吗?
很多做架构的方法论其实可以套用在其他职能的工作上,比如销售同学如何提高销售KPI;产品同学是如何做好产品;这个过程、周期、方法论和技术同学做架构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大家的工具不一样,但都是为了把事情做成,并产生价值,降本增效。
所以如果你把一个领域事情研究透了,可以很容易把知识体系迁移到另一个领域下,快速研究透新的领域。
这不都是做事方法吗?也就验证了吴军老师说的,“中国人所说的命,归根结底是做事方法”。
对于一个领域的掌握,首先是深度。暂时先不要想广度的事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只有掌握了某个领域,你就掌握了如何搭建某个领域知识体系的能力,这个能力反而是非常重要的。
我见过一些非常出色的同学,他们非常擅长搭建体系,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下,他会很快、很容易的搭建起这个领域的体系。
他对细节一定清楚吗?不一定,但通过体系,他知道了整个领域的边界在哪里以及需要做的事情的权重。
总结
总结起来看,行动中思考,就是始终保持好奇,不断从工作中发现问题,不断带着问题回到工作中去;不断思考,不断在工作中验证思考;不断从工作中总结抽象,不断对工作进行复盘,持续不断把工作内容和全领域的知识交叉验证,反复实践的过程。
在工作所在的技术和业务领域中刻意练习,加上行动中思考,就是成为技术大牛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