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都开超市了,电信也打起了小九九
共 3801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11-25 11:46
不论民企或国企都加入了改革大浪潮中,需求下降、数据不振,融合创新、渗透裂变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和突破是各方追求的方向。中国电信各分舵基本都收到“快电”合作的信号,希望通过快递流量来实现电信营业厅原有业务的变现。
01
中国电信也需要流量
中国电信面临的问题在它们体系内被认为是流量问题,没人到营业厅办业务,就没有转化的机会。营业厅没客人时,采取的是营销前置压到靠近消费者的前端,比如学校、超市、小区等各种设点摆摊试图拦截流量。这种稀释玩法,效果会越来越弱。以前中国电信营业厅还可以卖卖手机,现在手机销售商基本都跑光了,除了个别大店还能撑着。
驿站作为一种到店流量,客户需要上门取件,以目前很多营业厅一天几十人到店的现状,上门取件客户流量有望把进店数推上一个新的高潮。因此驿站流量被电信盯上。
电信做快递是有历史的基石的,虽然现在这批管理人员很多没接触过邮政业务,以前邮电一体,后来分营。早些时候邮政与电信合搞了个“人民邮电所”,共同纪念那些年。
邮政有快递没地方放,电信有网点面积空置,大家就都愉快地玩到一起。邮政快递核心是交付,降低成本。在末端有了相对稳定、形象尚好的网点,派件成本也降了。电信有了人流量,数据也好看了。
邮电算兄弟单位,大部分地区合作问题都不大,可惜邮政的件量太少了。国内大部分件在三通一达一兔以及京东、顺丰手上,增量还要看能不能拿下其它快递玩家。
电信玩法一般是:一种内嵌到自己营业厅或渠道里面;一种是营业厅反嵌入快递驿站里面;还有一种是双方共同选址经营。
电信给出三大补贴来吸引快递驿站合作:装修补贴、租金补贴、人员补贴。另外还有一块是电信收益分享。
“快电”合作对于电信来说就是花钱买流量,但花钱快递公司就愿意合作吗?
1、快递公司自营驿站。电信布网与快递布网不一致,快递布网采用密集分布覆盖,根据快件量测算;电信根据区域布网,做单点辐射某一区域。从密度、物流等角度都决定了其只能是个别单点合作,很难实现全域合作。
2、加盟驿站。加盟商赚钱,快递公司的意见蛮听;加盟商不赚钱,快递公司的意见其实不那么重要。电信需要单线与加盟驿站沟通,赚钱逻辑要能说得通,还要加盟商愿意花时间来玩。
3、直接给件。直接给件权限在快递小哥身上,因为放件到店节省的是快递小哥的时间,自然费用是快递小哥出的。电信不赚放件钱的话,快递小哥还是乐意的。
搞定快件来源,电信又会面临“无证驾驶”的问题。
电信营业厅或合作渠道是没有许可证的,加快递业务本身不合法。市面上是有很多无证收放点,没人投诉时,没问题;有人投诉时,一抓一个准。另外营业执照需要变更,现有营业执照里面就没有快递物流项。加盟驿站植入电信业务同样需要工商变更。国企不规范作业很容易引发外界反感,摸石头过河归摸石头过河,不是理由。
02
跨界融合带来的思考
这其实是一个转化率的问题。
+驿站后,电信营业厅短时间可以解锁数倍于自己的流量,这部分流量进入营业场地,给了电信工作人员转化的机会。
驿站流量的特点是即取即走,不喜欢原地驻留。各大快递公司都曾经动过这块流量变现的做法,全部败北。如何进行流量变现,非常考验电信流量运营能力。
这种运营能力不是考验现场工作人员的转化能力,是顶层设计能力。电信现有的想法就是营业厅+驿站直接组合,电信几节柜台+几把椅子,驿站几个货架+快件,不考虑两者会不会排斥、能不能融合,场景极度尴尬。两者的流量属性重叠度初始值又小,产品设计时又不具备客户体验属性,开创的这种+驿站模式,很难激活新潜在需求,工作人员营销难度其实极大,能拿下的都是实力+运气。
快递一次性注入,后期续航能力依旧不足。
从快递总量来看,增长没有太大空间,今年电商增速降到个位数。各地的快件量很快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空间上下振荡,局部地区甚至可能不增反降。很多平台启动同城业务,时效性更强,送货到家,目前同城业务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店仓体系陆续接入或自建,让本地业务更加夯实。简单的+驿站,流量续航能力明显后劲不足。
部分地区也在探讨电信+超市+驿站等模式,试图提升流量续航能力。殊不知,超市行业最大的尴尬就是被做成流量入口。
几乎各行各业都可以做+超市。+超市的好处是流量数据尚可,产品具备一定丰满度,场景具备一定可逛性,可以让客户产生一定的停留,提供了转化的时间和场地。口罩概念后,长距消费受到抑制,短距消费空间被打开。开超市于公于私,还是可以的。
物流行业核心是交付,+驿站是逼客户到店取件,其实挺尴尬的。超市行业作为一种必选消费,抵触没那么强,但要受欢迎也没那么容易,超市组货,很考验选品、动销等,这背后又考验供应链协同效率等,很多都是外部玩家没有看到的。虽然可以不考虑超市部分是否盈利,只要能够提供流量即可,但开业后流量缺乏续航能力不足,很快就出现问题。有些外部玩家会采用采购外包、运营外包、合资等多种形式来规避,市场上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还是比较多元。
中国电信的改革不应只看到流量不足的层面,自身产品、场景打造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能否解决消费者场景问题和场景中的情感、生活价值,能否有效渗透到消费受众的需求才是核心。
传统操盘玩法是功能定位,需要什么到哪里购买;现在操盘玩法是理念表达,构建一种独特生活方式、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简单跨界融合是尝试的一大步,带来的流量提升,要有足够的产品及客户转化沉淀能力。保持稳定高热度的产品输出,提高续航续热能力,不断解锁新流量都是跨界融合需要思考的。
03
中国邮政频繁跨界的逻辑
说完电信,再来谈谈邮政的问题。现在邮政和电信都遇到市场难题,新的口号基本是分营不分家,业务重新融合。邮政从出租摊位卖奶茶开始,突然嗅到流量的味道,成功撞库了咖啡品类,又继续杀入超市品类,不断博取眼球。
为何同样的门店面积以前单店运营成本能够平衡,现在会变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呢?更何况有的门店人员也进行了优化,人效也曾经不断往上走。
业务机会是基于客户触点营销来进行转化。业务线上化后,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客户到店率却出现大幅度下滑。如果不是基于必须到店的因素,大部分人已经N年没有进入过邮政门店,甚至早已忽视其存在。服务行业的基石是服务,客户都不来了,线下人员的服务触点没有了,也就失去通过服务来促进营销的机会。
早期线上化时,效率大幅提升,人员成本下降,但忽视了流量问题。这不仅是邮政体系面临的问题,银行、通信等传统巨头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比如移动就经常打电话推销业务,高潮时一天一个,整天想着变相升级套餐卖流量等。电销或者业务人员压到前端,进入小区、商办场所拓客。但羊毛越撸越少,甚至把原来会到店的客户也提前撸秃了,到店客人进一步被稀释。
原有业务体系的吸引力被撸秃后,基于原有业务拓展再次被证伪。
门店业务发展受限,寻求不到增量机会时,就地卧倒,把多余空间进行出租,获取租金收入来摊薄门店成本。药店、奶茶店等都是门店变现的手段,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租金收入。
04
为何邮政做超市不被看好?
奶茶的爆火,让邮政嗅到流量的机会,国企改良引发的流量潮正符合当下市场的焦点。邮政顺势进入热度巅峰的咖啡赛道,果然撞库成功,破译流量密码。尽管邮政并不懂得做咖啡,但引入合作伙伴这种小事并不难。
不过咖啡虽有关注点,但一个摊位对于业务的助力并不大,顶多加强其文旅韵味。想要实现流量与门店业务兼容,需要进一步深化融合,如何进一步有效跨界,才是重点。
门店植入超市板块,从流量角度来看是可以增量,但为何这种植入不被看好呢?
主要原因在于门店与超市融合过于生硬,加上邮政没超市根基又未引入可以平权的力量来操盘,妥妥的两盘棋。邮政门店是基于办公场景,本身场景过硬;超市是基于商业场景,出发点在于商。两者在构建时,完全都没有社交因子,其组合自然看不到社交场景。靠墙是业务办理柜台,边上放几把椅子,后面放一排货架想卖货,看着都觉得突兀。没有社交功能、没有购物欲望,办公场景想要商业化,基础内核需要改变。
既然不被看好,为何又会在社交媒体上引爆?撇开为了流量而流量的方面,是社会对产业升级的关注。
早期的产业升级是单向升级或者产业结构化的升级,产业上下游界限非常清晰。目前产业单向升级已经内卷化,大部分行业找不到升级方向,或者说单向升级短期见顶。见顶溢出效应会使得产业边界变得模糊,为跨界融合打开兼容通道。
未来很多产业要么跨界,要么被跨界。跨界是基于新需求驱动,而不是两个行业的简单相加,这也是邮政做超市没被看好的因素。超市可以给邮政带来流量,这种简单的相加融合很快会出现各种不兼容,甚至相互掣肘。基于新需求的跨界需要经过相互渗透、融合、裂变,才能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申或突破。
邮政是嗅到了流量的味道,但真正的内核是基于新需求的跨界融合产业升级。如果能将跨界融合产业升级到底,邮政可以收割的将不仅仅是流量,后面还将有更多的市场红利。
不过,不管怎么样,老树们逢春,看客们格外开心。
今日互动
你看好巨头们的跨界吗?
联商书城重磅来袭,零售好书倾情推荐。目前已上架《美国乔氏超市》、《大道至简》等书籍和资料册。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