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这四个因素的付出者,更容易获得成功

程序视界

共 7166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1-07-13 16:39


这周看完了《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正如书名所述,这本书是教会人们如何获取成功的。


你觉得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天赋,努力,运气?


亚当在这本书里,揭示了要想获取成功,除了要把才华、努力和运气结合起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如何和别人打交道。


如何打交道,才能获得成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要要知道,人们到底可以分成哪几个类型?



01  

交互风格的三种类型

每当我们在和另外一个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就做出了一个选择,究竟是尽可能多的占有每一分价值,还是专注于贡献价值不计回报?

获取多少?付出多少?每个人的比例和偏好都是不相同的。

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将交互风格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

第一种:获取者。

他们喜欢得到比自己所付出的更多的东西,让交互的天平向自己这一端倾斜,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的之上。

获取者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技场,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他们相信自己和对方是相向而跑的两名队员,如果对方跑得快了,自己的成功就会受到威胁。

如果你是一个获取者,你会有策略的帮助他人,让自己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

第二种:付出者。

付出者将交互的天平向另一端倾斜,相比于自己得到的,他们更喜欢付出。

在工作场合,付出者的数量相对较少。

如果你是一个付出者,只要别人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你就愿意帮忙。

你甚至可能根本不考虑成本,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

你会在工作中,慷慨的分享你的时间、经历、知识、技能、想法和关系,让别人尽可能多地从中受益。

第三种:互利者。

互利者基于公平原则行事,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们也寻求回报,以此来保护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互利者,你会信奉等价交换,你的人际关系充斥着公平交易。

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你愿意等价交换可预期的好处。


02 
什么类型的人更容易获取成功

什么类型的人,会获得成功呢?

答案是,无论是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他们都会获得成功。

既然都会获得成功,什么类型的人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呢?

在研究了一系列案例和成功人士之后,亚当发现,付出者更容易获得成功。

他们经常在金字塔的顶端。



为什么呢?

一个获取者的成功,通常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

而且人们会嫉妒获取者的成功,并想办法将其绊倒。

一个互利者的成功,通常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一个付出者的成功,通常意味着一群人的成功,这种成功可以扩散在别人身上。

付出者,不是从别人那里攫取价值,而是创造价值,他们的成功会产生一种涟漪效应,让他们身边的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果你没有敌人,拥有希望,每个人都希望你成功,
你就更容易成功。

这正是付出者的优势。

你肯定希望你的医生、律师、教师、房产代理人、理财顾问……都专注于你的利益,为你贡献价值,而不是从你身上攫取价值。

那么,付出者的成功,是如何实现的呢?


03 
是什么因素
促成了付出者的成功

四个因素:构建人际网络、开展人际合作、评价他人、影响他人。

      构建人际网络      


让我们来看看,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在人际网络中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表现的影响。


获取者,通常表现为在对方身上攫取价值,而一旦人们发现他们的目的,就会远离他们,关系就会进入休眠状态。

互利者,通常表现为与对方进行价值交换,而一旦对方失去价值,或者自己失去价值,这种关系也会进入休眠状态。

付出者,通常表现为对所有的人敞开大门,他们愿意提供建议、指导和帮助,当彼此连接更少的时候,关系就会进入休眠状态。

获取者最后会失去人际关系,互利者的人际网络会变宽,而付出者他们的网络会“泛化”。

什么是“泛化”呢?

就是说,付出者的人际网络是去中心化的,他的人际网络会广阔,连接到更多的人。

你可能会说,这样他们的人际网络不就有更多的弱关系了吗?而对我们有益的网络是强关系带来的。

要看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强关系和弱关系。

强关系,是指我们身边的亲属、好友、同事。

弱关系,是指我们不经意间认识的熟人。

在强关系里,通常我们具有相似的社交网络,类似的信息、机会,也就是说,对方知道的事情,你大概率上也是知道的。

在弱关系里,通常会潜藏着不同的网络元,在这个网络里,你会发现新的信息、新的机会和新的线索。

强关系,像是一条纽带。弱关系,更像是一座桥梁。

纽带会让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而桥梁会让我们通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一个是巩固人际存量,一个是拓展人际增量。

付出者的人际网络,之所以会泛化,去中心化,就是因为付出者比获取者、互利者,拥有更多的弱关系。

然而弱关系,是很难被运用的。

因为在弱关系里,人们的联系不够紧密,彼此间的信任度也最低。

因此,虽然获取者和互利者也拥有弱关系,但他们却通常不能够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收益。

只要获取者一开口,我们就知道他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只要互利者一开口,我们就知道他是来跟我们进行交易的。

而当对方是获取者,我们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顾虑以及担忧。

付出者,非常善于在弱关系里获得价值,因为把“强关系”中的“信任”和“弱关系”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问题来了,建立那么多弱关系,一个人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精力,用来拓展关系网络,与这么多人保持联系呢?

拓展关系网络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开拓一种全新的关系,一种是激发一段休眠的关系。

研究发现,激发休眠的关系,会显得更容易一些。

谁会更容易激发休眠关系呢?

答案:付出者。

获取者,想要激活处于休眠的关系,对方如果是获取者,他会自我保护,不提供信息给你;对方如果是互利者,他会惩罚你;对方如果是付出者,他不愿意提供帮助。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段关系休眠的原因,在于你的自私自利,那么,这段关系根本就不可能被激活。

互利者,想要激活处于休眠的关系,如果你还能够为这段关系提供互惠,你就会联系对方;如果你之前就亏欠别人,就无法启动程序。

是互利,阻碍了关系的发展,因为互利的本质就是交易,并非发展一段有意义的关系。

付出者,想要激活处于休眠的关系,因为你一直慷慨分享,教他人技能、知识、工具,不求回报,当他再次联系对方时,人们很激动,并愿意为你提供善意、信任和帮助。

很显然,分享、帮助、付出,成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笔投资。

当有一天,你一无所有,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尝试建立一个联系,让你有机会为别人做事。

在收获前就付出,这笔投资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认识一个姑娘,她当时就读于一所普通大学,后来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自媒体人Z,她就经常给Z评论、打赏。

Z要做课程和社群,她就申请免费为他做事。

她踏实、上进、靠谱,渐渐地,Z做事离不开她,也不好意思一直让她替自己免费做事,于是就带她玩自媒体。

后来这位姑娘,考上了985研究生,做起了自媒体,出了一本书,还没毕业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开展人际合作       


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那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合作呢?

处理人际关系。

来看看获取者、付出者、互利者,分别是什么表现?


显然,付出者会获得更多的支持,为自己营造被喜欢、感激、理解、支持的环境,当他们接手最难得任务时,常常会获得人们更多的支持。

既然知道,如何获取更好的合作,那就要去向这个方向努力。

要避免两个坑。

陷阱一:责任偏差。

比如,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对于成功的贡献。

比如,夸大别人相对于自己,对于失败的责任。

为什么会产生责任偏差?

因为信息不对称,如何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责任偏差呢?

在评价贡献时,改善视角,将注意力投放在对方身上,列举你的搭档都做了哪些事情?自己做了哪些事情?

进一步对比看看。

陷阱二: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他人。

付出者获得更多合作的原因在于,他们通常会将成功归功于搭档,而承担起失败的责任。

他们拥有他人视角,关注他人的想法、反馈、反应,以及付出。

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

在送礼物这件事情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你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挑选了一个你认为非常棒的礼物,等待对方惊喜的表情,结果对方要不就是一脸漠然,要不就是一脸惊吓。

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你选礼物的时候,是考虑对方会喜欢什么?还是自己觉得什么礼物最好呢?


        评价他人        


付出者,通常会表现为创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并通过行动,将潜力转化为现实。

举一个例子。

在美国一所大学里,教授做了一个测试,将学生们分为聪明、一般、笨拙三个类型。

几十年过去,通过实验跟踪,发现那组被标明聪明的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这组被标明为聪明的学生,只不过是教授随机挑选的几个学生而已,他们在一开始并无过人之处。

为什么这些学生,最后相较于“一般”和“笨拙”组表现的更好呢?

当学生相信自己与众不同时,他就会按照与众不同的标准和行为要求自己,并努力向那个方向发展,遇到困难和阻力,也更容易跨越过去。

而那些被告知自己资质平平的学生,可能很快就放弃了,毕竟我本身就很平庸啊。

教授标记了几个聪明的人之后,他在之后的实验过程中,给予了这个几个人更多的注意力、建议、支持和帮助。

“聪明组”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也因此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预言要自证。

你相信什么,你践行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最大的阻碍是认知,为什么?

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相信,你不知道的东西。

你不知道,你不相信,你也就不会去做。

当年互联网的兴起,马云、马化腾、张朝阳、李彦宏都看到了,认识了,也相信了,他们就做出来了。

俞敏洪说自己也看到了,但是他没有介入,尽管那可能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但他不相信那个东西,他就相信教育,最后他做成了新东方。

众所周知,俞敏洪当年高考考了三次,第一次落榜了,第二次也落榜了,第三次才考上大学。

在接受《十三邀》采访的时候,许知远问俞敏洪,“如果第三次高考,没有考上北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他说,他会成为一名农民企业家。

所以,怎么说呢?

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你相信什么才会做什么,你做什么才会成为什么。

“成为”这件事情,是你的预言,以及你自证的过程。

如果你只能激发你自己,自证你自己,可能你会成功,但这个成功不会大。

当你不仅能激发自己,还能激发别人时,你就能够带领一群人取得成功。

什么样的人,能够激发一个群体,创造一个预言,实现这个预言呢?

答案是:付出者。

获取者,会认为这样自己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会不够支持和帮助另一方。

互利者,只有在看见了对方所表现出来的潜力之后,才会提供支持和帮助。

付出者,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并且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将潜力发展成为能力。

很显然,如果你想要找一个创业合伙人,找一个团队的负责人,找一个管理者,找一个教师,找一个育婴保姆,你就应该去找一个“付出者”。

其实,在其他任何领域,付出者都会更受欢迎。

你肯定会希望你的按摩师,是一个付出者,从你的角度出发。

你也希望你的汽车修理师,是一个付出者,为你考虑而不是只想着赚你的钱。

你也希望你的主治医生,是一个付出者,为你考虑。


      影响他人      


毛主席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你自己的口袋。

影响他人,说白了,就是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脑的过程。

如何做呢?

两种方法。

一个是,建立支配感,靠强大有力的权威,促使对方屈从。

另一个是,获得声望,用个人魅力吸引对方跟从。

显然依靠权威影响,是有一定的局限的,比如,你自身必须具备社会和工作所赋予你的权力。

然而,声望的获取,却不一定建立在权力之上,你可以打造IP、成为专家等等。

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

第一步:展示弱点。

与听众建立联系。

展示自己的弱点。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只有当专家在展示自己的弱点时,才能取得效果。

如果你的肚子里什么墨水都没有,那么展示弱点也不会获得好感。

第二步:寻求问题。

如何获取对方的好感呢?

关键就在于“不要你觉得,而是要对方觉得。”

询问对方,你需要什么?

真诚地为对方的需求匹配方案。

第三步:试探询问。

获取者会采用强有力的方式,肯定而直接。

付出者会采用试探性的方式,关注他人利益。

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冰箱的人员,就要知道对方的家庭需求、存储量等等,而不仅仅只是推销那台价格更高的新款式。

第四步:寻求建议。

如何寻求建议呢?

寻求建议=展示弱点+寻求问题+试探询问。

如果你想要跟你的老板寻求建议,你可以这么对他说:“王总,我最近在团队管理方面有点困惑,调动不起大家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每个部门都很辛苦,天天加班,工资也并不高啊,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喊辛苦不喊累,您是怎么激励他们的?”

这样就很自然的,让对方站在了你的视角去考虑你的利益。

亚当说,曾经有一位跨国公司的女孩,在A区域公司报考了研究生,因为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女孩即将被调到B区域。

如果这样的话,他的研究生学位就要泡汤了。

于是,这个女孩找到了他的上级主管,并向他询问,如果他是自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这位主管跟女孩说,公司有从B城到A城的一个免费座位,可以一个星期来往一次,如果还不够的话,他愿意给女孩报销机票。

女孩得到了解决方案。

这方案是在他找主管时,并不曾想过的。



一个人付出越多,感觉越好。

感觉越好,付出就会越容易。

这会激励他们努力工作、长久工作、高效工作、高明工作。

这会将他们导向到成功的道路上。

然而,研究发现,付出者虽然更容易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但他们也更容易跌入金字塔的底端。

是什么成为了付出者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使得他们落在了底端?


04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失败的付出者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付出者失败的三个原因。

陷入利他思维陷阱,而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在利他思维里,他们只关注对方的利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去帮助对方解决问题,从而没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有一位同事,非常乐于助人,她后来很苦恼,哭着跑过来说,为什么自己总是积极努力,可还是完成不了自己的任务?

经了解发现,她总是在别的同事提出需求时,毫不犹豫的接过任务,于是她的任务越来越多,导致自己的任务没有时间来做,尽管她已经很努力的在加班了。

一旦他们采取这种单向思维,他们就会失去自己的目标。

他们更不可能在网络中寻求帮助,以期完成自己的目标。

当他们的目标无法达成,他们自然就落在了底端。

陷入获取者的陷阱,被获取者利用攫取价值。

如果付出者没有识别出,所给予的对象是获取者,就会掉入获取者不断从自己身上攫取价值的陷阱。

他们将帮助、支持获取者,对方却变本加厉,不断地索取。

根据富兰克林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帮助了另一个人,他很可能就会提供持续的帮助。

进而,深陷这个怪圈,浪费了自己太多的时间、精力。

陷入零反馈的陷阱,进而失去了付出的动力。

当一个付出者,在持续不断的付出后,却感受不到自己付出给他人带来的价值时,他就会很容易感到倦怠、没有效率等。

显然易见的一个例子是,员工经常会因为长期加班加点而精疲力竭,但企业家却不会。

企业家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影响,因此他们更有动力。

而员工却囿于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很难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更容易感到倦怠。


既然原因知道了,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失败的付出者,就要避免掉入以上三个坑里,两个建议:

一是做一个自利,且利他的人,一个由“混合引擎”驱动的人。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帮助他人。

在面对获取者时,能够转化为一个互利者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动,不会轻易掉进对方的陷阱。

二是在个人层面产生共情,在组织层面建立身份认同。

如果你的需求越强烈,关系就会越紧密,共情就会越强烈,当你与一个人产生共情的时候,你对他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就会随之而来。

如果在一个组织里,能够建立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人们就会产生“助他”的想法和行动,进而将蛋糕做的更到,让整个群体过得更好,让彼此都从中受益。


05
一定要成为一个付出者吗?

你可能会说,一定要成为一个付出者吗?

也不一定,发展适合自己的社交风格,选择最佳且最有效的付出方式,就能实现自己的成功。

然而,如果你想要追求长久的、稳定的、持续的成功,你必然要成为一个付出者。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在帮助他人时,你对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满意度是最高的。

这种感受,会激发你努力工作,并且促使你在面临压力、挫折和困难时,仍然能够感受到愉悦。

即便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利他且利己的员工,做出的贡献,也超过了无私的付出者、获取者,以及互利者。

关注他人获益,为自己树立积极的形象,往往也会被上级评价为最乐于助人,最主动的员工。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利他且利己的付出者是更容易胜出的。

如果你想获得持久、稳定、持续的成功,利他且利己的付出者也是更容易生出的。


06 
写在最后

成为一个利他且利己的付出者,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那么,你的选择是?


关注“安晓辉生涯”,遇见更好的自己



YC前掌门人:观察成千上万创业者后,关于如何获得非凡成就的13条思考

入职vivo半年,火速晋升管理岗,只因他做好了这件事

看过30多部励志电影后,我推荐这8部


欢迎添加安晓辉老师微信a32352937

一对一咨询识别上图二维码

文字咨询请戳阅读原文


浏览 5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