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程武与牛津大学分享中国案例: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复苏

共 3055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2-06 13:11


1月28日,由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TMCD)主办的“COVID-19时代的数字技术和平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前景”会议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意在探讨新冠疫情下,数字技术和平台在全球应对社会经济冲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腾讯影业CEO程武受邀代表腾讯参与了本次会议,与牛津大学副校长大卫·甘恩(David Gann),牛津大学教授、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牛津大学国际发展学院院长迭戈·桑切斯-安科切亚(Diego Sanchez-Ancochea等进行了交流。

程武表示,腾讯将携手牛津大学展开课题研究合作,共同推进对科技、文化创新的相关研究,助力数字技术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Marcio Cruz,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信息技术政策分析处主任托比约恩·弗雷德里克森Torbjorn Fredriksson,伯明翰大学教授Pervez Ghauri,SBK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联合国技术委员会副主席Sonia Kabir,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 DESA) 高级经济学家RichardI Alex Roehr,牛津大学教授Pinar Ozcan等嘉宾也参与了会议。

以下为程武的演讲全文。





尊敬的Gann副校长、Diego Sánchez-Ancochea院长、傅晓岚教授,感谢你们的邀请,让我能够在2021年的开端,和大家在云端展望未来。


疫情的阴霾依然笼罩着世界。病毒将人与人的物理连接不断打破,但基于互联网技术,连接被以新的形态修复、创造,开创出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的新局面,也为经济社会复苏打下了基础。


在疫情爆发之初,腾讯第一时间就在思考如何承担起互联网公司的社会责任,践行“科技向善,用户为本”的使命愿景。从2020年2月以来,腾讯先后设立了15亿元人民币战疫基金和1亿美元的“全球战疫基金”。这些资金不仅被用来购买抗疫物资,也用于支持全球科研开发、医疗健康设施建设、人文关怀、医学科普等长期公共事业。


腾讯发起的人道救援行动也得到世界各地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在欧洲,在巴萨基金会、Supercell等支持下,腾讯得以将医疗物资快速精准地输送到英国、法国、西班牙、芬兰等国家的抗疫一线;当疫情在物资匮乏的非洲地区爆发,我们第一时间向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运送口罩、呼吸机等物资;在物资短缺最为严重的2020年3月,我们也收到了来自美国马萨诸塞、纽约等地的求助信息。腾讯团队紧密协作,在三个小时内,曾成功帮助专机实现120万只口罩转运美国的壮举。


部分参会嘉宾


在过去一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更让无数小微企业陷入危机。中国有8000多万家小微企业,他们支撑了中国80%的就业、60%以上的GDP。疫情之下,许多商家通过用户量超12亿的微信,将生意快速转移到线上。他们建立起规模庞大的顾客群,定期发布商品、收集需求,最终用微信支付完成交易。在四个多月内,这类基于微信生态的“小店”数量就增长了两倍多,交易量猛增5.1倍。


为了刺激消费,中国各地政府也在疫情中推出了“消费券”。不同于传统的现金形式,基于微信生态的“消费券”不但可以实现无接触发放,基于大数据技术,在保护隐私、信息脱敏的前提下,还可以精准定位需要扶持的行业和人群,确保透明、高效与安全。


统计显示,通过微信支付发放的消费券拉动消费金额达391亿~586亿元,近半数使用者为中老年人。在一些城市,用于小商家的消费占比超过了8成,对小微商家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小商家在疫情中的生存故事只是中国商业社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在过去一年,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数字文化等行业都实现了高速发展。疫情期间,腾讯教育服务了中国30多个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超过1亿名学生、数百万老师;腾讯会议在疫情期间免费开放了300人的不限时会议服务,上线8个月后用户量就突破了1亿。去年,联合国75周年全球对话活动也在腾讯会议上举办。


“COVID-19时代的数字技术和平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前景”会议在线上举办


相对于教育、办公、医疗等过去对线下有较强依赖性的行业,有着十余年数字化转型积累的文化行业在疫情中释放出巨大能量,通过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腾讯在2018年就提出了新文创战略,强调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持续探索IP构建和文化产业链耦合的中国路径,希望为全球同行带来借鉴和思考。


疫情之下,一部名为《庆余年》的影视剧陪伴了许多中国观众的在家隔离时光,这部剧由阅文平台上的同名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网络文学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的文学出版不同,它通过作者在网络连载的方式,在作者和读者间建立了以作品为纽带的紧密互动,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和广大读者的情感结晶。


因此,在对《庆余年》进行影视化改编时,我和团队首先选择了尊重原著精神、挖掘原著价值,并基于戏剧和剧本的创作规律,融入现代思想内核。这部剧共收获了超过160亿次的播放量,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评分网站上至今仍保持8分的高分水平。


每一次跨越内容形态的改编都是实现IP增值的机会,而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改编”则更具挑战性,必须完成更巧妙的创意。去年2月,腾讯和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了名为“云游敦煌”的小程序。这个小程序不仅将莫高窟闻名世界的壁画作品搬到了线上,更开创了电子日历、互动配音剧等新形式,让用户主动参与创作、与文物对话。至今,已有超过2100万人次“云游”敦煌。


千年以前,壁画毫无疑问是最“先进”的内容形态之一。而在600多年前,随着“小说”逐渐流行,中国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将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三国时期历史演绎成为《三国演义》,让这段历史家喻户晓,在过去几十年中,仍然有大量关于它的影视化、动漫化的改编作品。


如果罗贯中先生有机会“穿越”到现代,他会选择以怎样的方式来讲述三国历史?我们很难去猜测他的答案。但在去年7月,一位对三国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历史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


当时,腾讯著名的手游《王者荣耀》正准备上线一个以三国为原型进行演绎的新版本。在腾讯的邀请下,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领衔了一支专家团参与游戏研发,对历史细节进行深度研讨,最终以游戏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新“三国演义”。


这一新版本很快便收获了上万条来自玩家的点赞。正如葛剑雄教授所说,游戏要建立在历史精神之上,但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互动能力,这样才能打造出属于当代人的文化产品。


回顾过去一年的“数字抗疫”行动,我们会发现,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产业发展、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背后都有持续的创新在推动。如何在疫情之后继续维持这种创新的动力,让为了“生存”的创新进化成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创新,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面对新的一年,我们既满怀憧憬,也鼓足勇气。我很高兴地看到,腾讯已经开始和牛津大学进行课题研究合作,通过对科技创新的研究,让数字技术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祝愿我们的世界早日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喜欢本文?快点“在看”支持一下↓↓
浏览 2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