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20多,就中年危机了...

共 182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3-02 18:16

有些去了互联网的小伙伴,和我闲聊时,会担心35岁年龄危机。

甚至有的刚上大一,就开始焦虑,危机感十足。

有人还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如果毕业时去考公务员或进高校当老师,现在的生活应该是“按时下班的夕阳格外美”了。

那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就没有年龄危机了吗?今天分享一位答主朋友的任教经历,大家可以自己体会,希望对于有过选择纠结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作者:且听风吟 | 编辑:Jack Cu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635424/answer/2356746000

我在某211高校任教,女性,副教授,35岁,标准的中年人。

要问有没有中年危机?

答案是肯定的。按理说,我已经评上了副教授,没有入职青椒“非升即走”的压力,没有老教授争做“学科带头人”的责任,应该是最“舒适”的阶段。但我可能不属于安分的一群人,时常有危机感。具体的危机来源如下:

新人的冲击

高校招人越来越卷,很多新入职的博士毕业于清华北大,或者其他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他们受过更科学的训练,拥有更扎实的基础。他们入职后发论文厉害,拿国家基金也更猛。感觉不快点评上教授,这辈子都没机会上了似的。

老人的压迫

高校“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像我们这类文科专业,没有各种技术专利、发明创造的背书,老教授或者是年长的副教授很容易在各种评奖评优,或者项目申请中胜出。像校级和省级的科研和教学项目,如果和教授同台PK, 基本是被KO的结局,只能不停申请,等着捡漏。

收入增长受限

高校教师的工资一直在网上被人吐槽太低。我一个本科生毕业拿到格力的offer,人家给他开15w年薪,他居然嫌钱少拒了。我真想把我的工资条发给他看看,让他见识一下数年如一日的低工资长啥样。。。

很多人会质疑:高校教师为什么不开公司,自己创业呢?

一是高校的考核要求越来越高。学习不仅要考核科研(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主持的基金数量)、还要考核教学(每年上课的课时数)。如果完成不了,虽没不会被辞掉,但要降低每月岗位津贴。完成考核尚属不易,如何有时间外出兼职?

二是知识的转化和变现并不容易。身为高校教师,我们受到的学术训练是如何发现和创造新知识,但是没人教我们把知识变现。即使是那些拥有技术专利的老师也不一定能投产变现,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文科老师。

学生的限制

学校里流行一句话: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这些年,本校的本科生考研保研后,愿意留在本校的少之又少,多半研究生都是从二本三本考上了的。

我肯定他们的考试能力,但是在专业素养和内驱力上,跟本校的学生比确实不如(可能我没遇到好学生。)好多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获取文凭,我也不好意思逼着他天天做冷板凳看文献写文献,万一逼出心理问题,可能要搭上自己的职业前途。

所以,对人到中年的高校教师,研究还得做,好学生可遇不可求,关键还得靠自己。

知识结构的调整

互联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一些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教材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而且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滞后于学科的发展。

怎么办?可以选择躺平,但有风险,不知道能不能安全撑到退休;或者选择改变,但改变就会有阵痛,会艰辛,有不确定性。我选择后者。

怎么做?第一,多看多听多学习,学习前沿的书籍、论文和课程,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听大咖的讲座,洞察学科前沿。第二,多想多做多实践。整合各种知识,然后要自己尝试着做。这个转换的过程可能有些艰辛,但是贵在坚持和坚韧。

家庭的责任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赡养父母,是每个中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两边的父母现在都没有工作、没有稳定的退休工资,甚至没有健康的身体。孩子尚且年幼,需要陪伴、需要引导、需要投入。

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说不清、道不尽、解不出。特别是对于人到中年的职场女性,稍微做得不好,还要受到众人的非议。


内卷的浪潮中,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同的焦虑和压力。我们不用羡慕别人,过好自己的生活,把握当下就好了。偶尔的适当躺平放松一下还是不错的,愿每个人都能在“糟心”的生活里乘风破浪,拥有更广大的天空。

浏览 5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