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全球首款亮相,2021进博会看智能化、数字化如何革新医疗圈?
共 5607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1-11-12 09:48
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窗口。
全文5452字,阅读约需11分钟
文|林怡龄
编辑 | 刘聪
来源|亿欧健谈
ID:EO-Healthcare
顶着疫情的压力,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如期召开。与去年相似,疫情下,医疗健康产业吸引着众多关注。
智能化、数字化和本土化,成为了“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75家世界500强及龙头企业“大秀肌肉”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本届进博会还继去年“公共卫生防疫专区”之后,新设了生物医药专区和创新孵化专区,打开了医疗技术领域创新项目以及中小微创新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资本对接的窗口。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产品人流涌动,各类“全球首发、亚洲首发、中国首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数量远超前三届、创新解决方案令人目不暇接,重磅签约接踵而至……
伴随着各家跨国企业发展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这些企业也开始寻思如何“盘活”中国这个大市场。从加速构建生态圈到创新孵化以培育更多新潜能,新增长点,这些企业已经以产品为支点,以5G、AI等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线,上承高端市场,下接基层,织起了一张全新的医疗网络。
“手术机器人”引关注
多款创新医疗器械首秀
无一例外,每届进博会都成为了跨国器械企业“大秀肌肉”,展示自身“黑科技”的好时机。
第一个焦点,是今年资本竞逐的“手术机器人”。在智能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激发下,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起至今,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已经近14亿美元。而近期微创机器人在港股成功上市又引发了一波热议。一时间,行业正加速打破“达芬奇”神话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在国产手术机器人正不断萌芽崛起之时,国外手术机器人制造商如史赛克、美敦力等也瞄准了这个大市场,纷纷加大在中国手术机器人布局的力度,深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渗透。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激烈较量已经拉开帷幕。
在本届进博会上,美敦力便带来了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Mazor X Stealth™ Edition骨科手术定位导航系统。该产品可使置钉精准性达99.5%,患者住院时间缩短55%。6日,美敦力就此产品与多家医院的战略签约金额就预计可高达数亿元。除了布局脊柱外科之外,美敦力也在近期通过独家投资术锐,迈进了腔镜手术机器人赛道。
同样,西门子医疗展台也展出了Corindus途灵™最新一代CorPath® GRX介入手术机器人,该产品是微创领域手术机器人的代表。今年3月份,其刚完成中国首例冠脉介入手术,推动了手术机器人正式进入介入治疗领域。
不过,乘风而起的中国手术机器人,其市场渗透率依旧很低。在推动新品上市之外,这些跨国企业也在构思如何加速产品的商业化布局。
美敦力中国区创新外科副总裁单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临床上对于手术机器人最需要且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一是医院环境友好,并可以使用目前广泛应用和被验证过的现有技术。“机器人是要用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广泛应用是我们的初衷”;二是技术迭代。从开始设计之初便要考虑到软硬件结合,以及大数据驱动的手术决策;第三则是降低机器人的使用成本。
本届进博会上,跨国企业的第二个焦点便是新品首秀,其中不乏各种智能化数字化产品。
GE医疗打造了5G下的器械使用场景,并推出“SIGNATM Butler”5G磁共振应用远程指挥中心方案和“技影随行”5G超声系统;西门子医疗带来全球首款FDA获批的半导体探测器光子计数CT技术,并在中国完成全球同步首秀。而该光子计数技术被指重新定义了CT的未来。
“SIGNATM Butler”5G 磁共振
强生首秀了全球首台经支气管诊疗肺癌的数字化手术平台和全球第一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实时心腔内三维建模超声系统。而前者应用了全球首个全程可视、电磁导航、虚拟重建三合一导航的内窥镜技术,可更微创和精准地触达肺结节,从而进行诊断。
波士顿科学则带来了被誉为“医药界诺贝尔奖”——盖伦奖获奖及提名的前沿产品,覆盖血管健康、房颤治疗及卒中预防、心衰管理及猝死预防、泌尿及盆底健康、一次性内镜、肿瘤介入六大领域,其中近半数产品尚未在中国上市。其中,连续三年荣获盖伦奖提名的产品Axios——全球首款超声电切引流支架,开启了超声内镜从诊断性到治疗性的变革。
该产品于去年在进博会上首秀后,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而在今年,该产品已获得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其首个正式落地的“进博同款”。事实上,不少企业人士反映,通过进博会,从“首展”到商品的进程正在不断加速。
据悉,美敦力的Mazor X Stealth™ Edition骨科手术定位导航系统在第三届进博会首展后,就于今年4月获批,8月在中国上市。目前,美敦力已联合生态圈伙伴,启动了该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项目,并对其软硬件功能进行本土化开发。
对于此次进博会首秀的新品何时在国内上市,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在接受采访时虽未直接透露,但也表示从过去几届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来看,进博会上先行展示,然后再与客户、合作伙伴以及药监部门进行展示和沟通,确实加快了相关产品的上市进程。
介入治疗产品生产商及营销商爱琅医疗在去年首次参展后也引发了业内关注。爱琅医疗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史华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曾收到众多本土企业的合作意向问询。今年,爱琅医疗也带来了三款新品在中国首发。史华表示:“我们也希望能够用1至2年的时间,尽快把展品变成商品。”按照规划,爱琅医疗将保证每年至少有2款新品引入。
多款新药亮相
跨国药企在中国开启早期研发
跨国器械企业“大秀肌肉”的同时,跨国药企也不甘示弱。据统计,Fierce Pharma统计的2020年全球收入排名前20的制药公司,超一半的跨国药企都参与了此次进博会。尽管今年展区位置移至场馆3层,但多款新药的中国首秀,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往。
当全球疫情远未结束,新冠药物的研发动态无疑是最瞩目的焦点。
本届进博会上,默沙东首次公开展示了其与Ridgeback Bio合作开发的在研口服抗病毒药物Molnupiravir。11月4日,该药已经获得了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监管局(MHRA)的批准,成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药物,适用于治疗经SARS-CoV-2诊断检测呈阳性的轻度至中度新冠肺炎成人患者,且这些患者至少具有一项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因素。目前,默沙东已向美国FDA等多个机构递交了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而辉瑞则继续展示了其与BioNTech合作开发的新冠疫苗。2021年,凭借新冠疫苗的创收,辉瑞已经重返全球制药市场老大的宝座。
除了新冠药物之外,其余热门赛道的新药也在此次进博会上悉数亮相。复星凯特带来了其今年刚刚获批的中国首款CAR-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伴随着该款药物的获批,业内人士都将这一年视为中国细胞疗法商业化的元年。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细胞疗法研究已经进入蓄势待发的状态,多个产品正陆续进入最后上市冲刺阶段。
诺华则带来了首创的降胆固醇创新药Inclisiran,这是一款小干扰核酸(siRNA)疗法,已于去年12月在欧洲获批用于治疗成人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性血脂异常。此外,中国首个完整的、每日一次、单一片剂的艾滋病双药治疗方案多伟托(通用名: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也迎来了“中国首展”。该药于今年3月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诺和诺德的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注射液诺和益®,也在本届进博会前刚刚获批,展出期间备受关注。
而在治疗房颤药物“可达龙”畅销多年后,赛诺菲带来了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迈达龙”,该药已被证实能改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心血管住院或全因死亡。赛诺菲中国创新及核心事业部总经理刘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迈达龙预计将于本月底在中国获批,明年1月份正式商业化上市。
近些年,随着中国创新药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本土药企研发力量相继崛起,多数跨国药企已经开始改变过往新药市场布局的思维。以往,对这些跨国药企而言,美国市场为大,“global for China”才是正确道路。如今,它们的研发已经开始向中国市场倾斜,喊出了“in China for global”的口号。而这背后,是医改政策推行下,期望更多新药加速在中国市场落地的诉求。在本届进博会上,它们除了展示自家产品线的创新药品外,也宣扬了将在中国开展早期研发项目。
去年进博会上,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在进博会上揭牌,时隔一年,该中心已于今年10月份在上海正式启用。据悉,其工作将向更早期研发拓展,并利用生物分析、转化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领域助力研发。
而继阿斯利康之后,赛诺菲也在本届进博会上展示了赛诺菲研究院的情况。据悉,该研究院在今年3月份成立,将专注于免疫、肿瘤、炎症以及相关治疗领域的早期研究能力。而通过加快基础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挖掘更多适用于中国市场的新药,赛诺菲得以在中国新药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目前,该研究院正处于不断拓展中,且已经承接了一项来自总部的研发项目。该项目所发现的药物分子的适应症在中国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
智能化、数字化
未来发展的机会窗口
不过,疫情催化下,跨国药械企业如今的市场布局已经不止于产品。当5G、AI等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时候,医疗行业也正抓住机遇,快速“翻新”,引发无限遐想。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位于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未来诊所”便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参观。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诊所里,汇集了西门子医疗、德国Active Air、和睦家医疗和纽曼医疗等多家企业所展示的小型“企业诊所”、家庭医疗健康综合服务方案、无人CT、便携式诊疗设备等产品,串联起从疾病就诊、检测到治疗的全智能化诊疗元素。
借助5G网络,GE医疗带来了两款首发、首展的5G下医疗应用解决方案:“SIGNATM Butler”5G 磁共振应用远程指挥中心方案和“技影随行”5G超声系统,两者皆可以让专家通过平台看到实时动态的远程画面,助力基层诊疗。
而在智慧医疗、数字化的加持下,美敦力无论是通过收购英国公司Touch Surgery,还是推出结合了AI和大数据的Mazor X Stealth™ Edition骨科手术定位导航系统,都预示着其已经在介入领域迈出了智慧医疗的重要一步。
单勇指出,介入领域实现智慧医疗分三步走:首先是软硬件结合;接着是大数据收集之后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和不同的术式息息相关,这是建立未来手术室背后的根本动力”;最后则是美敦力目前正在做的技术储备,比如可视化技术等,“未来,外科医生在投影灯下看病人的组织时,就能通过一些物理手段,比如对某些组织进行着色,从而改善现有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事实上,智能化、远程化、机器人等技术都打开了现有手术术式的想象空间,在顾宇韶看来,智能化、数字化、微创化和精准化将是全球医疗科技未来的趋势。
放疗龙头企业医科达的中国区副总裁刘建明在采访中亦不断强调“放疗的核心是精准”。他指出,由于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晰,且随着放射治疗,会有动态变化,如何精准追踪成了放射治疗的第一要义。
本届进博会上,医科达的新品Elekta Harmony,便搭载了医科达先进的精准放射治疗技术,融合数字化创新解决方案,为放疗行业带来高效、精准、智慧化的解决方案。Elekta Harmony通过化繁为简的全新人机交互操作界面,辅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科技,实现高效精准智慧化的临床决策与工作流程。
而在不断打破次元壁的阿斯利康展台,则呈现了其与人工智能领域不同合作伙伴打造的“AI+医疗”场景,包括通过CT影像AI分析应用进行慢阻肺辅助鉴别诊断、基于AI解决方案辅助前列腺癌多参数磁共振(mpMRI)影像辅助诊断,以及肺结节低剂量螺旋CT的人工智能辅助判读。
一向被认为在数字化转型中稍显“激进”的赛诺菲,其旗下的iHub也在持续加速“AI+医疗”的应用推广与产业升级。在今年的展台上,赛诺菲便展示了与商汤科技合作打造的中国第一个针对实体器官移植术后风险预测模型等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借助5G、AI等新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诊疗方式,跨国药企也正试图探索数字化疾病管理项目,从而最终实现诊疗管理一体化。在不少企业的展区,都专门开辟了与数字化相关的展示位置。
此次进博会上,赛诺菲带来的是数字化赋能多发性硬化患者全病程管理项目。与此同时,赛诺菲互联网医院团队首次亮相,集中展示了团队成立2年多以来,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取得的系列成果。并与京东健康联手宣布“糖尿病线上诊疗服务管理卓越中心” (简称“卓越中心”)启动,加速构筑数字化医疗生态系统,由此开启一站式数字化健康管理新时代。
作为深耕卒中领域的领跑者,勃林格殷格翰则推出了“卒中整体解决方案”,覆盖预防、疾病教育、检测、急救、诊断、治疗、康复七大模块。其中,BIX数字实验室研发的数字化卒中治疗方案(Digital Stroke Rehab) 将可以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为卒中患者提供数字化的居家康复训练支持和指导。
事实上,疫情催化下的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层出不穷的新品和新模式只是第一步,如何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打通诊疗全环节,实现商业落地,才是跨国企业们盘活中国大市场的最终路径。
一位跨国药企高管曾在采访中提及:“我们并不指望现有的数字化转型能在短期内带来盈利。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即便现在亏本也得做下去,未来便会看见成效。”正如顾宇韶所言,数字化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话题,这将会是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窗口。
本文由亿欧健谈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