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K-means进行人群聚类?

大数据科学

共 146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5-08


01

K-means整体思路


和层次聚类不同的是,K-means聚类不是把样本一个一个聚集起来,而是对整体样本空间进行分割。因此,K-means聚类属于分割法的一种。


在聚类前,我们首选需要预置一个划分的数量,即k。然后进行k个区间的划分。目标是找到k个族群的划分方式,最终使得划分后的族群内的方差最小。


  


具体步骤如下:


  • 步骤一:选定k个“种子”样本,作为初始的族群代表;

  • 步骤二:把每个样本归入到距离最近的种子所在的族群;

  • 步骤三:归类完成后,将新产生的族群的质心定为新的种子;

  • 步骤四:重复步骤2和3,直到不需要移动


以上则完成了一个K-means聚类的全过程。



02


如何确定初始值K


了解了上面的步骤,细心地朋友肯定要有疑问,初始值k如何进行确定呢?即应该聚类成几类才是最合理的?



上面的公式是族群内的方差和。我们的目标是使得方差足够小,但又不能是最小。因为其实当k=n时,达到最小,但这种聚类是相当于没有聚类了。


那该如何判断k的取值,使得方差足够小呢?


我们先来看看聚类数量和WGSS的关系,即如下的“碎石图”:



从这个图看的话,我们取k=3比较合适。因为在k=3的时候,族群内的方差和,下降的足够快,而再往后,基本没有太多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族群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03


初始种子的选取

另外,初始种子的选取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并不是随机选择k个就万事大吉了。为啥呢?


我们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我们想对(a)图的样本进行聚类。很容易观测,若是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分别取一个初始种子,应该可以很快完成最终(f)的聚类结果。


但是,如果选了(b)图的两个种子,可就比较“费劲”了,虽然最后也会达成(f)的效果,但是明显要经历更多的迭代过程。


因此,初始种子的选取,对于快速达成结果,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更别说,有时初始种子选的不好,可能最后并不能达成全局最优的聚类结果。比如下图:



上面的例子中,初始的三个种子,有两个种子选在了上面的一个族群中,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怎么迭代,都无法将右下角的族群,分离出来了。


那具体有哪些方法能最大限度避免上面种子选取的问题呢?


  • 方法一:在相互间隔超过某指定最小距离的前提下,随机选取k个个体;

  • 方法二:选择数据集前k个相互距离超过某指定最小距离的个体;

  • 方法三:选择k个相互距离最远的个体;

  • 方法四:选择k个等距网格点,可能不是数据集的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尝试在多次在不同种子选取方法下的多次聚类。如果不同初始种子的选取对最终的聚类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或者收敛速度极其缓慢,这说明原始数据的族群差别并不明显。换句话说,这个数据集本身就不太适合聚类。



关于聚类分析,我们就分享这些,更多统计模型或者机器学习算法,欢迎继续关注。


👉评论送书活动,价值168的新书《数据赋能》

👉邀请制加入,从这开启你的大数据江湖

👉【限领】大数据学习资料包(5月版本)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对于0经验,如何在7周内快速入门数据分析?

作为数据分析师,如何在企业中完成数据报告?

如何构建用户流失分析框架(外部因素)


【提示】如何设置星标⭐?

因微信号规则变化,你可能会第一时间错过我们准备的内容;

你可通过如下三步设置为星标、才能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