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 跨年演讲精简

木木老贼

共 16383字,需浏览 33分钟

 ·

2022-01-08 09:56

2021年12月31日,五粮液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罗振宇2022 “时间的朋友” 跨年演讲如约而至。

今年是第七场,主题很有创造性,叫 “原来,还能这么干!” ,一看就是带着干货来的,难怪罗振宇说:

“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 ‘看法’,这一次,咱们专注于收集精彩的 ‘干法’”。

我是一个更喜欢看文字的人,所以一字不漏的在得到上把罗振宇演讲全文看完了,好像有近50000多字。

在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了一些精简,有的内容与大家息息相关,有的可能不那么有关。但相信我,可能有些你不是那么懂,但它拓展了你的深度和思考面。

在2022的开端,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值得一读,献给每一个 “时间的朋友”。希望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你都能坚定自己的脚步,往下走,走更远。

第一部分

— 1 
行就行,不行还能怎么办?

昆明有一个小伙子,他叫徐伟,开着一家淘宝店。

两年前,他28岁,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一家子都挺高兴。
这个孩子半岁的时候,查出来了一种基因缺陷带来的罕见病,身体没办法吸收铜离子。医生说,得这种病的孩子,三岁前的死亡率,接近100%。
设身处地想,为人父母的人,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是悲伤绝望?还是倾家荡产四处求医?或者找各种偏方?我估计很多人能做到。
但是,徐伟面对的情况更难,这种病没有能根治的药物。就连缓解症状的药,国内市场上目前也还没有。
所以,徐伟走上了一条我万万想不到的路。

他决定,自己来研制。

他要攻克的难题是这些:

看到这些专业名词,反正像我这样的文科生,只能跪了。
这条路太难了。徐伟还不是什么理工科高知,他只有高中学历,没有生物医药的相关知识。
两年来,徐伟不断想办法,他每前进一小步,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包括专业机构来帮他。目前,孩子的病情已经有了缓解。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当然,这场搏斗还在进行中,比如孩子还需要基因治疗。这是一个难度上了几个数量级的任务,绝不是徐伟在自家的简陋实验室里能完成。所以如果你刚好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资源,请联系徐伟。历史上,很多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就是这样由患者推动,由专业机构接力,共同完成的。
徐伟不仅是不信邪,有一股子冲天的豪气,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凭热情蛮干,他是真的去查科学论文,到处去请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记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
但是,如果徐伟来说这句话,他一定会说:“要想移山,既要有意志,也要有推土机。”
在徐伟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他是两头都有。他既依靠父爱如山的个人意志,也依靠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那台推土机。
我知道,2021年,很多人都过得不容易。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地有点慌。
不光是你慌,其实我也慌。

幸亏多年以前看电影,有一句台词,我记到了今天:“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所以,这就是今天晚上的主题:“原来,还能这么干!”


— 2 
四毛三的物业费真的能挣钱吗?
下面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小区里发生的。这个小区,就离北京最繁华的CBD三站地。

这个小区的物业管理不错,居民满意度很高,在北京有点名气。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价格。你猜猜,这小区的物业费得多少钱?先给你一个参考:全国大中城市小区物业费的收费平均数是每个月每平米2块钱左右;这个叫劲松北里的小区,距离北京的CBD这么近,但这里的物业费只有0.43元,全国平均值的1/5。
你算算:一套50平方米的单元房,一个月只交21.5元,一年258元。
那为什么这么便宜呢?因为不能贵。
这里就是中国城市很常见的那种居民区。居民老了,小区旧了,成了大家说的——“老破小”。
今年,我听说一家公司就专门做这种小区的物业改造和服务,好奇心就上来了。我想搞清楚的是:这能挣钱吗?

这家公司叫愿景。

我替它算算账。收入,就是0.43元的物业费,再加上一些停车费,一些闲置空间改造后的商业租金;但投入呢,是动不动就几千万元的改造费用。据说十年才能回本。

你可以判断一下,十年才能回本的生意能干吗?即使能干,又能有多大发展前途?

愿景的董事长陶红兵说,“确实可以挣到钱,也可以做大。就是慢点。”

0.43元的物业费,就不能请那么多专职清洁工了。在北京雇一个清洁工,月工资起码得三四千块,20万平米的小区,大概需要20个人,那每个月就是六到八万元的人工成本。请不起。

怎么办呢?
愿景发现,这种老社区里不是有不少捡纸壳、捡矿泉水瓶的人吗?他们有些就是附近上岁数的居民,子女反对他们干这个,换不了几个钱还没面子。
可是没办法,这属于一种 “生活方式”,人人都需要点儿事儿干啊。他们不光捡,还闹矛盾、抢地盘,给小区治安增加了不少负担。
愿景把他们给组织了起来,解决了小区清洁工的问题,分五步:
第一,先分地盘,这三栋楼的纸壳子、矿泉水瓶归你捡,那三栋楼的归他收,每个人把片区的卫生包了。这下,他们的责任感有了:这是我的地盘啊!
第二,每个人发一件工作服,背后写上 “社区清洁志愿者”。这下,荣誉感有了——志愿者,正经事!子女们也不那么反对了。
第三,专门在楼下给他们搭了小棚子,他们在垃圾里扒拉出来的纸壳子有地方放了。这下,主场感也有了。
第四,不光要把楼前楼后的卫生搞好,还要负责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这下,工作的价值感又上升了。

第五,每人每月再给发500块津贴。这下,收入也提高了。

0.43元的物业费,还能把社区的清洁搞好,谜底就这么简单。
原来,还能这么干!
我们来复个盘。按传统思路,解决一个小区的清洁问题,那就是花钱、堆资源。有钱就有办法,没钱就没办法。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堆资源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道路。还是那句话:“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怎么收老破小社区的停车费?
继续说发生在劲松小区里的故事。
物业公司的一个收入来源是停车费,但是不好收。车主过去都是直接乱停乱放,根本不交费。
现在车有人管了,环境规范了,但是到收费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容易和住户起冲突了。

那怎么办?

愿景的想法是:雇外地小伙儿来收北京小伙儿的停车费,工资高,而且也收不上来。但请北京大爷来收北京小伙儿的停车费,没问题啊!
小区里那些刚退休的北京大爷,刚退休回家,浑身都是劲儿,也浑身都不得劲,正琢磨着去哪儿找点儿事儿干呢。给他们发个红袖箍,去管停车收费的事。
怎么管这些北京大爷呢?北京大妈,一个大妈管理一帮大爷,效果好着呢。
然后,每个人每月再发点辛苦费。大家都满意。
你看,还是刚才说的那个思路: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成本下来了,受益的人多了,4毛3分钱的物业费也能干了。
你看,做事都需要资源,但是资源可能不是我们原来想的那样。

我们经常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 
未来的好公司究竟什么样?
说到拆墙,我还有一个故事。
一般的小区都是由物业维护树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其实也是我们观念里的一堵墙。
愿景把小区里的一些树换成果树,请居民自己来认养,到了秋天,结的果子就归认养的人。那你想,主人伺候树不比园丁更精心?“这是我孙子吃的果子,不能让人给糟蹋了”,会天天到楼下转悠。
然后,每个周五小区里还放电影。这除了能丰富文化生活,也是为了让居民多下楼来活动活动,大家就熟悉了,互动就多了,来小区租铺面的商户也跟着多起来了,商铺的租金也就可以高一点了。
愿景这么一重组运营逻辑,拆掉旧墙,这盘棋就活了。
我特别不想给你留下两个印象:
第一,这是一篇好人好事的表扬稿。第二,这是一个精明生意人的如意算盘。

我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回答一个问题:未来的好公司,该是什么样子?

刚才讲的愿景公司,可不是小生意。现在,他们在全国签约管理的老旧小区已经有2.1亿平米,预计服务700万人。
算笔社会账:一家收费低、服务好的物业,老百姓高兴,打市长热线的投诉也少了,政府也高兴,怎么会不受各方面的欢迎呢?
再算笔经济账:虽然利润不高,一年只有6%的收益率,但是,有规模,且稳定,还能良性发展,不错啊。

如果你再考虑,700万人把日常生活开放给你,让你有为他服务的机会,每天看着你的表现,将来零售、养老、房产销售和租赁这些机会,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你的?

这是一盘多么好的生意啊。
愿景的这个故事,恰恰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家企业不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它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的全局利益中。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

拆掉了思维里的墙,在社会全局的视角下认识自己,你会发现——

让产品更好、竞争力更强,不是只有堆资源这一种方法。提升更多人的生活品质和尊严,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更良性的方法。用这种办法,企业也可以挣钱,也可以长大。

第二部分

数字化转型这个词今年特别热,各行各业都铆足了劲要在数字化上大干一场,买设备,招首席信息官,找咨询公司,在公司内部开各种各样的转型会。

今年我也被吓着一次。我去参观华为,他们告诉我说,华为仅仅用于内部数字化改造,就每年要投入100亿元,积攒了10亿行代码。

那一刻,我内心只有一句话:“要不起,过。”


— 1 
公司怎么探知员工的情绪?
从华为回来,内心慌得很啊,直到一个故事把我治愈了。
有这么一家小公司,全公司上下也没多少人,但他们就开始思考一件事:怎么能让员工上班的心情好一点?
小公司,肯定也用不起多么高大上的数字化技术。怎么办呢?
给每个员工发一袋玻璃球,三种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员工要是愿意的话,每天下班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绪,向本部门的瓶子里投入一颗球。高兴就投红色的,一般就投黄色的,沮丧就投蓝色的。全凭自愿,也没人会盯着看他投不投。

第二天早上,高管发现哪个部门的蓝色球比平时多,就会跟这个部门的主管谈一谈。怎么回事啊?大家心情都不好。据说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设计,公司士气一下子就高了很多。
就这么一个动作,员工会发现,公司真的是在关心人。以前所有的职场鸡汤都是在教员工,不要有情绪,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好像有了情绪就不够职业化。

但是这个动作,把管理升级了,管理者要对员工的情绪负责。

这个案例看上去没有用什么数字化技术,但是它用的全是数字化的思维。就是把过去模糊的、不能测量的东西,变得可见、可衡量。
你看,你有你一百亿元的数字化,我有我一百块钱的数字化。这是一个小创业者的恍然大悟。

原来,还能这么干!

如此说来,普通人、小公司确实也可以聊聊数字化了。


— 2 
智能水表竟然还能救命?

我今年经常给干数字化这行的人讲一个故事,他们内行人听了,都觉得很开脑洞。

话说,有这么一家物业公司,他们服务的小区,住着很多独居的高龄老人。
老人在家里一不小心滑倒,如果没有人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物业公司,该怎么办?每天派人上门,借嘘寒问暖检查一下吗?挺招人烦的。用摄像头监控老人出门不出门?一来老人本来出门就少,二来这也涉及人家隐私啊。
那还有啥办法呢?
现在不是家家都换智能水表了吗,他们给水表发明了一个新用法。看水表数据,不光是月底收费时看,每天也盯着看走不走。只要半天数字没动,系统就会提醒。
一个家里半天水表没走字儿,能说明说什么?说明住户没洗手、没做饭,甚至都没上厕所——要么今天家里没人,要么家里的人大概率出了状况。
这个时候,物业公司就可以派人上门问候一下,看看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就这么简单一个事情。技术难吗?一点也不难。这种数字化贵吗?一点也不贵。但是它释放出来的善意和价值却又很让人动容。

我突然就想到这么一句话:初心之外,还要用心。

数字化很伟大。但是,除了有星辰大海的初心,还得有将心比心的用心。否则,你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数字化的这条路上遇到什么风景。

一个好的数字化系统,需要的恰恰是设计者从人出发,替人考虑。


— 3 
怎么让普通人当上急救超人?
我在医疗急救领域听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说法叫 “黄金四分钟”,当一个人意外发生心脏骤停,抢救回来的时间窗口只有四分钟。而这个时候身边刚好有医务人员的概率,几乎是零。
所以,这两年,很多公共场所,比如机场、地铁、写字楼、商场,开始有意识地配置急救设备AED除颤仪(自动体外除颤仪)。问题是,意外发生的时候,就算有急救设备,现场的普通人会不会用呢?又敢不敢用呢?
今年我听说有一家公司就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这个问题,这家公司叫 “第一反应”。它的创始人叫陆乐。

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大量地培训普通人,包括写字楼里的白领、餐厅的服务员、送快递的小哥担任志愿者。这个基本的急救方法并不难学。即使不是专业的医生,也能完成急救操作。

那么,怎么让这些人在有人发病的第一时间到场呢?毕竟,中国那么多公共场所,谁也无法预测哪里会出问题。这就要靠数字化的力量了。

特别简单,只要在机场、学校、写字楼里显眼的地方全都贴上二维码。遇到情况,扫一下,就可以呼叫距离最近的志愿者来做心肺复苏。
根据他们的测算,志愿者赶到时间能控制在58秒内。这是救援的第一棒。
数字化系统会继续分发任务。
志愿者到场之后,90秒之内,第二棒到位,这是来送AED除颤仪的。
紧接着,后面还有第三棒,有人会呼叫医院,甚至会替赶来的医务人员按住电梯,把住关键的生命通道。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它能让这个场所里的人更安心,能让运营者表达出自己对场所里人的关心,也能够让场所里接受培训的人有一份荣耀。

如果你认为这也是一个大的产业级的机会,那么同样,拿到这个机会的,不是那些捷足先登的人,高瞻远瞩的人,势大财雄的人,而是那些心细如发的人,分辨力高的人,善解人意的人。

我想说的是:数字化这班车,比早晚更重要的是,你为什么出发?比快慢更重要的是,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文·凯利说:“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第三部分
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去等其他人。


— 1 
怎么用工程思维找到伴侣?
讲一个我佩服得不行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三十多岁,女性,很优秀,单身。跟很多同龄的女性朋友一样,她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凑合。那怎么办呢?等着偶遇?托人介绍?跟抽盲盒似的去相亲?太没谱了。
她就问自己,我理想的伴侣到底什么样?一番扪心自问之后,想明白了,理想夫君是一个聪明的理工科大学老师。有了这个目标就好办了。
她真是个行动的巨人,有空就跑到几个大学里去,特别是理工科院系,去看各个系的布告栏,看老师介绍,特别是哪个年轻老师得奖了。如果照片看起来也有眼缘,就托人打听是不是单身,然后挨个认识去啊。
这么筛下来,其实目标范围很小,就比大海捞针强得多啊。果然,去年,这位朋友顺利结婚,过得非常幸福。佩服啊。
我们都跟她开玩笑说,你这不是一般的找对象,这是在用工程思维在找对象啊。

做事从前往后推,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不确定性很强;从后往前拉,是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其实没有那么难。


— 2 
厨师不想被机器人替代怎么办?
有这么一个厨师学校,拼命拦着毕业生,不让他们去火锅店、单品店、快餐店就业。都说这两年找工作不容易,学校怎么还拦着学生就业呢?
他们这么做,也是用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倒推出来的。
厨师这个行当的未来什么样呢?料理包、炒菜机器人、中央厨房自动化设备,正在摩拳擦掌赶来的路上。据说有高级的炒菜机器人,一个“人”就能做八大菜系的4000多道菜。这就是一个确定的未来。
知道了这些,眼下该怎么干?新东方回答得很有远见。这可不是俞敏洪老师创办的那个新东方啊,而是新东方烹饪学校。
我们去看的时候,什么切墩、颠勺、翻锅的基本功,当然也在热火朝天地训练。
但是,除了这些,你分明还能感受到另外一个使劲的方向,就是他们是在一个清晰未来的图景下培养厨师的。
首先,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有固定流程的传统菜,肯定不用人做了,炒菜机器人全都能搞定。炒菜机器人搞不定的是什么?是对食客的理解、对食材的理解,是那些跨界融合的创新菜。

说到这儿你就能理解学校的坚持了。学生就业,必须去正经八百练手艺的大饭店。火锅店、单品店、快餐店,技术含量低,哪怕工资给得高,也不能去。

其次,除了手艺,要想在这个行业站住脚,光靠单打独斗不行。只要一个人困在一个确定的地方,放心,机器人早晚追上你。练手艺的同时,也得把自己纳入一个大的行业网络里。
比如作为一个川菜厨师,不光得精通自己的手艺,还得知道其他菜系出了哪些新菜式,有哪些可以融合,最近消费者的口味有哪些偏好,哪里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等等。这些信息只有从行业的网络里来。
好,既然这个方向是确定的,那么学校从今天起,就为学生编织这张网 ——
没入职的时候,学校就把饭店的薪酬体系、晋升路径给学生了解清楚了。
到了入职的时候,班主任会亲自把他送到宿舍,还会拍着胸脯讲,在这家企业遇到任何问题,薪酬不对、工资不发,学校替他出头。学校毕业的所有师兄师姐,都是他的后盾。
工作上遇到难题,比如,口味不对?怎么改进?可以回到校友群里,请老师、校友出谋划策。这个QQ群,永远不解散。

想创业,缺人、缺钱、缺参谋,不怕,身后有学校。这个行业里的资源,学校帮忙打通。

你看,这哪里还是一个学校,这已经成了一个行业共同体啊。有了这些,还怕什么料理包、炒菜机器人吗?这份安顿感,谁都拿不走。

我们不是想夸新东方,而是借着他们的事,看到一种做事的方式。假如你觉得自己的行业面对威胁,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手艺要被淘汰,别慌,看远一点,看看终局,看看未来的那张大图。
我们以前都习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但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想象这件事的最终图景。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拼图吗?你总得先看到最后的那张大图,然后再从一堆凌乱的碎片中,一块块找出你需要的部分。没错,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就像贝索斯说的那样:“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很少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新东方毕竟有一个确定的行业。那如果是一个初创的公司呢?

一个初创公司怎么想象自己的未来呢?


— 3 
公司为什么要向下一级写周报?

其实,一个好公司的样子也是确定的。从上到下,充满活力,不断地吸引人、发展人,让每一个员工充满主动的探索精神。这样,无论环境怎么变,都有人在探路。

但怎么实现呢?看起来千头万绪。先把终局想好,就很简单啊,用先进工具把自己变成这种样子啊。

今年,我们公司启用了一个办公软件,飞书。用上之后,我们才知道,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帮我们沉淀知识、建立连接,对具体的人的成长负责,让每个人充满活力。
举个例子,在飞书提供的基础功能上,我们启动了一件事:向下一级写周报。
对,你没听错,在得到公司,不是下级向上级写周报,而是反过来,上级要向下级报告。

有什么区别呢?下级向上级报告的,是动作。而上级向下级写报告,就必须得是思考了。没有可以分享的思考,哪有脸面坐在这个位置上呢?

你可不知道,每到周五,我、脱不花、快刀可焦虑了,抓耳挠腮地写周报。写完我还偷偷去看脱不花和快刀的,生怕思考不如他俩有价值。

这是我们主动把自己的头脑打开,把那些默会知识组织起来,打破层级,用工具方便地呈现给所有的员工。让知识在组织中沉淀下来,传递下去。

光这点还不够,毕竟上级能呈现出来的,只是自己知道的答案,我们还得去发掘员工困惑的问题。有些答案,要不是有人提问,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有。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世间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个好问题。”

这又怎么办呢?我们用了一个特别基础的功能,创建了一个在线文档。它打破了组织原先的层级,随时可以创建一个平等的虚拟工作环境。
这个文档的名字叫《我就随便问问》。听着就不是很严肃吧,这里没有什么层级关系;再看问题,真的很随便。
有业务问题,比如怎么向老师催稿才管用,直播时怎么对着摄像头找到对话交流的状态等等。居然还有人问这么一个问题,在公司见到罗胖,要打招呼吗?
只要他认真问,我就必须认真答。因为他问一定有他的原因,而我的义务是要通过我的回答,让他更开心地在这里工作。

第一,问什么都可以。

第二,想问谁都可以。员工可以精准地@他想问的任何一个人。这个人通常就是这个问题相关业务的管理者。

那要是被点名的人不想回答怎么办?文档是公开的,全公司都能看到,所有人都看着呢,你好意思不回答吗?好意思回答得不认真吗?好意思让别人抢答吗?

在这一问一答中,关于公司、行业和职业的种种知识,就这么沉淀了下来。对一个年轻人的生存能力,也当然就有了帮助。

关于我们这家公司,将来能不能发展得好,谁也说不准。但是,这家公司为一个好公司该有的样子努力过,为提升他们一生的职业生存能力努力过。

刚才这些故事,里面其实是同一种思路,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终局思维。很多做战略决策的,启用的都是这种思考方式。


第四部分

我的同事蔡钰在专栏《蔡钰·商业参考》里给出过一个公式: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她说,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做产品的功能价值,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资产价值呢?可遇不可求。拉高产品价值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情绪价值做上去。
那怎么做呢?
就是回到一个产品的原生场景里去,回到用户的日常生活里去。

我们要推行一个新事物,就要有绣花一样的耐心和功夫。针对具体的人,用具体的解决方案,一点一点新事物嵌入到别人原本的生活场景里去。


— 1 
小面包店竞标怎么赢得好地段?

怎么嵌入呢?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
如果想在愚园路这种黄金地段开一个面包店,竞争对手是其他大牌蛋糕店和网红咖啡店,那么在写竞标方案的时候,怎么写自己的竞争优势,能让自己胜算高一点?
愚园路上有一家刚创业的面包店,它就在一堆的大牌竞争者当中,靠着一个特别的附加条件,拿下了一个黄金地段。
这个附加条件是,本店每天会多做一点面包,送到愚园路那家养老院去。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好人好事吗?不是的,这是一个洞察。

如果招商方只在乎租金收入,这招就没有用。但愚园路是一个历史名人街区,傅雷、蔡元培、钱学森都在这条路上住过。愚园路改造的目的,是复兴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温情的社区。

这每天送到养老院的一点面包,对于社区氛围产生的贡献,当然就比一点点租金收入重要得多。
你看,这家面包店不是证明了自己有多好,而是让人看到了他们融入社区的努力。果然,就因为每天都给老人送面包这一个社区服务,他们不仅赢得了这次竞标,而且很快跟当地居民建立了连接。


— 2 
怎么用日用品推广高科技?

这可不是个孤例,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故事主角是两个海归的创业者。两个帅小伙,一个25岁就获得了微软全球最有价值专家的称号,一个是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艺术博士。

他们创业做什么?极飞无人机,高科技。这很容易想到。但他们拿无人机做什么,这我真没想到。

他们开发的竟然是洒农药的无人机,尤其适合新疆棉田这样地广人稀的场景。
技术肯定是好技术。用无人机打药,可以避免人中毒,也能减少拖拉机打药的损耗。但问题在于,那是十几年前,无人机是个啥大家都不知道,他们一台机器少说也要十来万元。

习惯了有人背着药筒在棉田里走的农民,想象不出来怎么没有人就能打药,却要一下子花这么一大笔钱。别说让他们买机器了,推广会他们都不一定肯来。

那怎么吸引农民呢,推广会得准备伴手礼,这个伴手礼就有讲究了。
“极飞三件套”——脸盆、打火机、扑克牌,一点科技含量都没有。但三件东西一发,效果立竿见影。

这俩小伙子对当地农民的生活理解得是真透彻。

这三件东西,它构成了一个西北农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想象。
你看,什么是爽?坐在田间地头,抽着烟几个人打个扑克;热了渴了,旁边就是一脸盆切好的西瓜。“极飞三件套” 的潜台词是,只要来一台无人机,替您把洒农药的苦活累活干了,您就可以这么爽。
这招的确好使,极飞一使就是十几年。不过,三件套也迭代了新版本,变成了冲锋衣、太阳镜和棒球帽。为啥是这三件?田地里劳作的现代农民,也可以想象自己是户外高手。
极飞三件套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所在的行业多么高大上,要想做成一番事,你就得回到用户身边的日常。

说白了,不就是我能扎扎实实地站到你的真实生活里,快乐你的快乐,忧伤你的忧伤吗?


— 3 
为什么要让工人把挖掘机开回家?

这套经验,还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接下来这个故事,发生在非洲。
有一位得到同学,前些年在非洲要修一条路。修路这件事,要是放在中国,那是驾轻就熟。但他要修的这条路却是在非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人。
来干活的,是一群非洲的精神小伙。
非洲小哥不会挖掘机可以教,最棘手的是工作责任感不行。拿到一个月的工钱就马上失踪半个月,等钱花完了还跟没事人似的想再回来干活。
换成你是管理者,怎么调理这样的员工?我们第一反应通常就是,加钱,发奖金,鼓励大家多干活。
这些办法,对非洲小哥没什么用。非洲当地的消费场所很少,工人们的工资只要够满足日常需求就行,大家对多出来那一点钱没多大兴趣。
怎么办?这位同学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跟非洲兄弟们定了个规矩:每个星期谁干活最积极,周末就能把挖掘机开回家去。
这是什么规矩?深想一层,你马上明白。开挖掘机回家,太长脸了!老少乡亲都会来围观,小孩子会爬到挖掘机上来玩,非洲小哥马上能收获全部落的羡慕和崇拜。
这个规矩一定,当地工人纷纷开始钻研挖掘机技术、认真勤奋地干活修路。以前,每个星期发完工资的第二天,工人就得缺勤一半。
而现在,有了钱也不去玩儿了,继续天天准时上班,铆着劲儿想把挖掘机开回家。

我自己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脑子里始终盘旋着两个词:越狱式创业和村庄式创业。

所谓 “越狱式创业”,就是在这里使劲,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我现在挖空心思干这个事,是为了将来不干这个事。

而还有一种模式像那家面包、极飞,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在建设自己的 “村庄”。扎根于一个地方,扎根于人的日常。


第五部分

— 1 
“35岁现象” 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这两年,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供需冲突——一边是组织、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你问十个老板,九个说人才不够;

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叫“35岁现象”,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

我们听到好多关于这个35岁的焦虑和担心。什么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失业、35岁职场天花板,等等。
甚至,我跟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聊天,听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
这话也太残酷了吧?凭啥啊?脑科学不是说,人脑很多功能40岁才达到巅峰状态。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咋就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

这位人力资源专家给我解释,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都是最最基本的门槛。哪怕你985、211毕业,看上去条条符合招聘条件,但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候选人越来越年轻。
如果对着招聘启事选人,那肯定是越年轻越好,因为可塑性强;而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组织想要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会写在招聘启事上。
35岁,如果一个人还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
这位专家所谓的 “35岁不该来找工作”,更准确的表达是:“人到了35岁,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

请注意,他这段话是针对在职场里打拼的脑力工作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领。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
这都是软技能。
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那怎么积累软技能呢?来个故事。


— 2 
老师怎么提醒学生家长还不伤面子?

一位小学班主任,班上有三个学生上学没带作业本,要在群里通知家长。老师没有说三个孩子的名字,更没拍孩子的正脸,只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发到群里。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各家孩子的鞋,家长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而别人认不出来。督促的作用起到了,大家的面子也都保住了。
这位老师不仅会尽自己的责任,而且有能力想象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的感受。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已经知道,这是一位好老师。

你再琢磨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那么他会被替代,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他就无可替代。

家校沟通,处理好和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老师岗位职责的重要项目。而一个老师从事情绪劳动的能力,就是让他更有岗位竞争力的软技能。
对于软技能,有很多解释,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

概括一下的话,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连接能力。

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们变成 “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每一片拼插积木,它既是有功能的个体,又是一个“接口”,向其他个体释放邀请信号。

35岁的人,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对他人处境更细腻的体察,发展出了更大的社会网络,还有就是,更柔软的心灵。这些东西其实大家都有。
但是怎么像刚才那位老师一样,有本事把它们应用在我的职场场景中,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的 “接口”,是每个人都要在职场上不断学习和修炼的。
保持身为 “接口 ”的自觉,对维护软技能时刻警惕。


— 3 
怎么发朋友圈能多交朋友?

现在很多年轻人老说自己 “社恐”,社交恐惧症,但其实内心是渴望友谊和互动的。有人就教了一招,发好朋友圈,朋友自然来。

你看这一条:“刚给自己做了一顿饭。想吃吗?拿好东西来换。”

不要小看这句话,它同时暗示了三层意思:
第一,我会做饭,我可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哦。这是呈现价值感。第二,我邀请你来吃啊。这是呈现连接性。第三,我也希望你有独特的价值。这是有筛选性。

我们可以照此类推一下——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产品的书,很棒。我做了详细的笔记。有需要的,找我要。”
如果一个销售,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签单了。给帮我的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他们都很喜欢。你也可以送给帮过你的人。链接在此。”
看到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我们都知道,他除了本事,还长出了 “接口”。

他是不会被35岁现象卡住的。


— 4 
内卷应该怎么破?

一说到职场和竞争力,你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今年的另一个流行词,叫 “内卷”。
大家用的时候,甚至干脆就是一个字:“卷”!听着就特别使劲。

其实,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卷”上,强调激烈竞争,是不符合这个词的本意的。“内卷”问题的重点,不在“卷”上,而是“内”上。

它指的是那种——持续投入资源,但是不产生价值的竞争。

内卷怎么破呢?

很多年前,有一位前辈对我说了一段话。他说:“别跟人争,用钱衡量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他接下来告诉我的一段话,我记了很多年:

什么叫成功?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30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40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50岁有人愿意跟你,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

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如果走着走着,觉得路太挤了,别慌,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路太挤了,那就该上台阶了啊。

年纪轻轻,硬技能的基础越坚实越好;年纪渐长,软技能连成的那张网越大越好。


第六部分
每年跨年演讲最后,我都会分享一点私人感受。
过去一年,有很多句子打动过我。但真的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准备带进新的一年,每当遇到挑战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看的,挑来挑去,只有8句。

下面,我就打开我的私人小本本,分享给你。


— 1
给重要时刻

我今年看到这番话的时候,被那种朴素的力量打动了。
那是1942年,中国正在艰苦抗战。作家王鼎钧那年还是一个17岁的少年,要告别家人,从当时的日占区穿越到大后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也许就是生离死别了。临行时,他的母亲叮嘱了他这么一番话:

“行万里路,读万遍经。笨鸭早飞,笨牛勤耕。让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宁欺官,不欺贤,宁欺贤,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没人的地方不留。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银,只要好好做人。墙倒众人推,我不推;枪打出头鸟,我不打。种瓜得瓜瓜儿大,种豆得豆豆儿多。”

50年后,这番话,被王鼎钧先生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但每天的生活,还是会被各种信息、各种可能性冲击得无所适从。每当此时,不妨向这种朴素的道德直觉求助。

这段话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就是因为那个场景。在生离死别的时刻,一个母亲叮嘱的话,一定经过一番内心的挑选,一定是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话。


— 2 
给理性乐观派

第二句话,是经济学家兰小欢在他的新书《置身事内》里说的。

他想表达对中国的乐观,但是,给出了一个奇怪的理由。他说:
“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我记下这段话,不仅是因为我认同他的观点,更是因为他在提示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式。
我们这些读过点书的人,总是觉得,一个正当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先有理由,再有结论。但其实,在真实的人生里,不是这样的。
我们总得先毫无理由地爱上点什么,然后才能倾尽全力地推动点什么。

— 3 
给犹豫不决的人

第三句话,来自哲学家齐泽克写的一本小书,叫《事件》。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什么是事件?事件就是某种超出了原因的结果。”
这句话给我的震撼在哪儿?
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做事要有计划,别鲁莽。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一直给莽撞人留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直接行动,制造一个事件。
我们都知道,世界大于我们的认知。不行动,不做事,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而已。

只要你发起一个事件,你就一定会发现,在你的预期之外,有大量的意外、大量的始料未及。

所以,如果实在想不清楚怎么干,那就先制造出一个事件再说。对真实世界先发第一颗球,看到反馈,你再跟上。这个世界大量积极的、建设性的后果,都是这么来的。

— 4 
给准备出发的人

第四句话,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他还有个很帅的中文名——司马贺。
他说:“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 “面对挑战,找到解决方案”。这个我们都懂。
但是,我们经常会面对这么一种困境:挑战本身并不清楚,上哪儿去找解决方案呢?
有一种人,他们天天都在处理这种事,那就是设计师。
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就是: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他们是先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目标。
比如说,你要装修自己家房子。房子就在那里,但你能说目标是清晰的吗?一开始,可能想的是要好看。装着装着,发现预算超了,又会想着要省钱。省着省着钱又会说,孩子的房间不能省钱。

你看,这是不是就是赫伯特·西蒙说的这句:“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这个道理也没那么复杂。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也不知道掉下来的第一块砖是什么形状的。你只能一边玩,一边根据掉下来的形状调整方案,一直打到游戏结束。

— 5 
给正在路上的人

第五句话,来自教育家李希贵。很简单的一句话:“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这句话又特别容易被理解成骑墙,“既要……也要……”。其实,它背后有一层深意:也许,我们既误解了理想,也误解了现实。
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今天做的事更有意义。

现实不是让你苟且的,而是理想的一块块具体的拼图。

把这句话抄在我的小本本上,未来一年,每当我有点飘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右边;每当我有点懈怠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左边。

— 6 
给正在拓荒的人

第六句,是我在一个课堂上听到的,它来自新闻界的前辈王永治老师。

法律不都是制定好了,然后让我们来遵守的吗?还有一句话,叫“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的,我都可以做。为什么要 “提前一个版本遵守法律”?
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时代,也许确实可以这样。但是今天不行,以创新者、创业者自居的人尤其不行。
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空间、新领地不断涌现。创新者、创业者就相当于古老大陆派遣到新边疆去的拓荒者。
荒野之地的初始规则,当然就由这些拓荒者来订立。而拓荒者订立的规则就只管让拓荒者利益最大化就好了吗?不需要理会古老大陆居民原来的利益和习惯吗?

可行的法则,一定是有助于整体进步的法则。

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凯叔,他们正在做儿童侦探剧。凯叔说,干活之前,先得明确什么不能干。

他们给自己立了三个规矩:
首先,剧情里不能有凶杀,也就是不能出现死人,避免对小孩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次,小侦探不能独自面对坏人,必须有警察叔叔在场。这是在告诉孩子们,遇到什么事,必须得找警察叔叔。他能保护你,而且只有警察叔叔才有执法权。
最后,真凶一定不能是故事里小孩亲近的人,以免听故事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
现行法律也许并没有规定他必须这样做。但是凯叔团队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他就必须一边往前走,一边立下警示自己和后来者的界碑。

这是每一个真正的探险家的责任。

— 7 
给知易行难的人

第七句,“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样重要”。这句话是我写的。但是它来自于一位创业者王建硕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
如果你想让自己多喝水,办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放大半杯水。

根据王建硕的实验,放在左手边,大概每天能喝8到10杯;放在右手边,大概每天能喝4杯;放在身后,经常就忘了喝水。

这个实验给我开了一个不小的脑洞。

过去,我们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常都会从两个方面下功夫——要么改变他的认知,要么提升他的能力。

但在成年人世界里,事情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那个实验里说的,人要多喝水,这个道理谁还不懂呢?不需要提高认知啊;喝水这个能力谁还不会呢?
关键是适时适当的提醒,而且是那种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
就拿我来说,为了减肥这件事,奋斗了快半辈子了。哪有什么认知问题?瘦了就是帅,就是健康,我还不懂吗?哪有什么能力问题?少吃多运动罢了。
这几年稍微瘦下来一点,全靠身边人的提醒啊。感谢那些让我少吃一口,多走几步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去找他们,到这样的人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 8 
给身处困境的人

第八句很有名,来自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就这一句话,号称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发生了什么?遐想空间很大。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另有一番含义。今年,很多人,面对很多挑战,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世界仍然会继续,敲门声会及时响起,你不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接手做下去。

坏消息是,挑战没完没了。好消息是,机会无边无沿。
2022年,已经来了,我自己,也邀请你带上这些话一起出发。
没有人知道新的一年,会给我们出一些什么题,期待我们什么答案。

不知道没关系。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


最后,想起了去年跨年演讲中,罗振宇引用作家E·B·怀特的那句话,当我们面对大变局的时代,这句话可能表达了一种最佳的态度: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时间的朋友,我们明年再见。

罗振宇2022 “时间的朋友” 内容来源得到APP。


推荐豆瓣9.0 传奇文案书,含大量经典营销案例 

作为文案,怎能没有Neil French的《文案之神》?这版已经做到了大文豪经典译著的体验感【典藏级】三度卖断货销售额破百万。


相关干货文章纯手工推荐

微信公众号运营实战攻略 | 朋友圈利诱裂变 | 如何提高广告点击率 | 经典营销案例推荐 | 广告1秒吸引注意力 | 新媒体日常自检清单

浏览 2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