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B站即将迎来最陡峭的K线前,一批曾陪伴了这家公司四五年的投资人相继离场。36氪据公开信息以及采访获知,自2018年12月后,IDG资本、CMC资本、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等——B站在一级市场中最关键的投资方——开始渐次清退B站股票,在2019年3月时占股均已低于5%。其中CMC资本曾是持股12.8%的B站最大外部机构股东,君联则是B站第四大股东,但如今它们已几乎全部退出。 对早期投资基金来说,这当然无可厚非。一方面,一级市场机构要面临基金续期的压力,比如CMC,它从投入B站到退出也有长达五年的时间。另一方面,B站显然是一笔称得上是“超额回报”的案例,基金掌舵人们出于DPI(投入资本分红率,Distributed to Paid in Capital)的考量也理应退出。另据36氪了解,这也与B站的意志有关。其时,B站希望引入腾讯、阿里等更具战略性的投资人,因而也希望财务投资方腾挪出份额,于是其早期投资人大多在2018年圣诞节前后大范围退出。最终的结果是,财务机构中目前仅有正心谷资本占比最多,持股接近5%。虽说投资人应该赚的是能力圈内的钱,但面对如此的价值增长,谁能不心有戚戚?“我想心态上没有人会不遗憾。一个案子(一年内)是10倍、50倍还是100倍回报,收益差异将是巨大的。”一位B站投资人对36氪表示。假使他们再坚持一年,B站能带来的账面回报就能多出10倍。中国投资行业出现二十多年来,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只落在“投中”的故事上——这里诞生了最多的传说乃至神话。“募投管退”中的最后一步——如何退出、何时退出,却并未得到它应得的关注。曾有一位投资了多家知名基金的LP当众表示,国内有意识进行主动退出管理、提前规划退出的机构连“5%都不到”。这意味着,大多数机构并不懂得退出。投得好,或许还不如退得好。 1、离开的、留下的 2019年12月31日晚,一场名为《二零一九最后的夜》的跨年晚会正在进行。魔兽世界、权力的游戏、英雄联盟……这场持续了4个小时的晚会让B站彻底破了圈。 这是B站的关键分界点。两天后,B站股价跳开,单日上涨12.51%,接着1月3日再上涨5.39%,市值一度突破71.5亿美元——仅仅两天时间B站的股价就上涨了超10亿美元。自此B站股价一路开挂。但大多数B站的财务投资者已无缘这场盛宴。在B站赴美上市时,前五大机构股东为:持股12.8%的CMC资本、持股9%的正心谷资本、持股7.6%的IDG资本、持股5.9%的君联资本,以及持股仅5.2%的腾讯。这其中,IDG资本是B站最早的机构投资人,CMC资本曾是B站最大的机构股东,而B站也是君联资本TMT领域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但在B站上市后的2019年,无论这些财务投资人们是因主动或因被动地退出,总之结果是:除了正心谷资本,所有财务机构均已不是B站的大股东(占股5%以上)。据36氪了解,目前占比最大的是正心谷资本,持股接近5%。